借代是古文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所謂借代就是借甲來代乙,條件是甲和乙沒有類似點,但有相關(guān)點,也就是說甲和乙在某個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絲竹”分別借指弦樂器(琴瑟類)和管樂器(蕭笙類),進而借具體的樂器代替抽象的樂聲。“案牘”原意是案上的公文,是具體事物,在這里借來代替抽象的公務(wù)活動。可見借代的修辭方法不僅可以使表述生動形象,而且在古漢語中,人們還經(jīng)常利用這種方法,大量創(chuàng)造新詞。注意到這種修辭方式,必將減少我們閱讀古文的困難。
古文的借代方式極為靈活多樣。根據(jù)甲、乙兩事物之間的不同的相依關(guān)系,可以把借代分為旁借、對代兩大類。
(一)旁借
借某事所伴隨的或附屬的事物名稱來代替該事物,叫旁借。旁借的方式如下:
1、用事物的特征或標記代該事物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黃發(fā):借指長壽的老人。舊說長壽的老人的頭發(fā)由黑轉(zhuǎn)白,再由白轉(zhuǎn)黃。 垂髫:借指兒童。髫,兒童下垂的短發(f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陋室銘》 金經(jīng):佛經(jīng),佛經(jīng)用泥金書寫,所以借金經(jīng)代佛經(jīng)。
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記》 傴僂:駝著背的,借指老人。提攜:被牽著領(lǐng)著的,借指兒童。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陳涉世家》 堅:借指鎧甲。銳:借指兵器。
加之以師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師旅:軍隊,這里借指戰(zhàn)爭。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布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同“搢”,插。紳,大帶。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時要把笏(hù,記事的手板)插在腰帶上,可見“縉紳”是“士大夫”(做官的人)的標志。這里借指官宦。
緹騎按劍而前。《五人墓碑記》緹騎:貴官的侍從。這里借指專門逮犯人的禁衛(wèi)差役。
以愚黔首。《過秦論》 黔首:秦時庶民用黑布裹頭。這里借指老百姓。
躡足行伍之間 《過秦論》行伍:古代士兵編入行伍。這里借指戍卒。
蟹白栗黃。《促織》蟹肉白栗子肉黃,所以用來借指蟹肉栗子肉。
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莊暴見孟子》 羽旄:裝飾旗幟的羽毛,這里借指旗幟等儀仗。
2.用事物的所在或所屬代該事物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虞山:常熟縣西北的一座山,借代常熟。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 閭左:村巷的左邊。古時窮人住閭左,富人住閭右。所以借閭左代窮苦人民。
聚室而謀。《愚公移山》室,內(nèi)室,這里借指全家的人。
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鄒忌諷齊王納諫》四境之內(nèi):這里借指四方邊境之內(nèi)的人。
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買五人之脰,函之。《五人墓碑記》脰:頸項。頭在頸上,所以借以代頭。
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遠近:代遠處和近處的人。
況萆野之無聞?wù)邭e?《五人墓碑記》 草野:田野,借指平民百姓。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過秦論》 宇內(nèi)、六合、天下、四海:說法雖不一,但這里都是借指在這些場所里活動的“天下人”。
天下皆叛之。《鴻門宴》 天下:借指天下的人。
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左右:身體兩邊。這里借指在旁侍候的近臣近侍。
將獻公堂。《促織》公堂:借指官府。
3.用與該事物相關(guān)的某事物相代
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山市》 人煙:借指人家、住戶。
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 鱗:借指魚類。
珠翠羅綺溢目。《觀潮》 珠翠羅綺:借指佩帶首飾衣著華麗的人。
檣傾楫摧。桅倒槳折。《岳陽樓記》 檣,船桅。楫,船槳。借指船只。
錦鱗游泳。《岳陽樓記》 錦鱗:借指魚類。
把酒臨風(fēng)。《岳陽樓記》 酒:借指酒杯。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廟堂:古代帝王每遇大事,要告于宗廟,議于明堂,所以借“廟堂”代“朝廷”。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滿井游記》 鱗:借指魚類。
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滿井游記》 毛羽:羽毛,借指鳥類。 鱗鬣:魚鱗和魚鰭,借指魚類。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版筑:版,筑墻的夾板。筑,在版中夯土的杵。這里借它們指筑墻的工地。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魚鹽:借指販賣魚鹽的場所。
孫叔敖舉于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海:借指海濱。
復(fù)立楚國之社稷。《陳涉世家》 社稷:社,土神;谷神。封建君王祭社稷,祈豐年,系國之大典,所以借“社稷”代“國家”。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捕蛇者說》 齒:人的牙齒的生長與脫落,標志著年齡的狀況,所以借“齒”來代年歲。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 師:上古二千五百人為一師,這里是借軍隊的編制單位代軍隊。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方:規(guī)矩,這里借指禮義。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過秦論》敲撲:古時打人的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這里借指殘酷的刑法。
銷鋒鏑。《過秦論》鋒鏑:鋒,兵刃。鏑,箭頭。這里借指各種武器。
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 阡陌:田間小路,借指“田野”。
而亡秦族矣。《過秦論》 秦族:秦的宗族,這里借指秦王朝。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萬乘:天子兵車萬乘,這里借指天子。
周景王之無射也。《石鐘山記》 無射:音律名,借指發(fā)出的聲音合乎該音律的鐘。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嬴:秦王姓嬴,這里借指秦國。
東曦既駕。《促織》 東曦;古代神話說羲和每天拂曉駕著龍車載著日神東君開始巡行,這里借神話指太陽已升起。
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師說》 句讀:一句話叫“句”,句后停頓較長;句中需要停頓處.叫“讀”,停頓較短。這里借指文章的字句。
君子不齒。《師說》齒:重要的發(fā)音器官,所以借“不齒”指“不屑一說”、“不值一提”(一說齒是并列的,“不齒”指“不屑與之并列”)。
由山以上五六里。《游褒禪山記》 山:借指山路。
故木受繩則直。《勸學(xué)》 受繩:彈上墨線,木材加工之始。這里借指木材加工使直的全過程。
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金:刀劍系金屬鍛造。以“金”指代刀劍是以原料代事物。
毋內(nèi)諸侯。《鴻門宴》 諸侯:借“諸侯”代諸侯所率領(lǐng)的軍隊
沛公不勝杯杓。《鴻門宴》 杯杓:木制酒器,借指酒。
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五人墓碑記》 編伍:古時編戶口,五家編為一伍。所以借“編伍”指代平民。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記》 社稷:社,土神;谷神。封建君王祭社稷,祈豐年,系國之大典,所以借“社稷”代“國家”。
毛血日益衰。《祭十二郎文》 毛血:借指身體。
冠蓋相屬。《信陵君竊符救趙》 冠蓋:借指戴帽乘車的使者。
4.用地名、官名、別號、謚號等代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借指漢朝人陳實,因他曾任太丘長。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記》中丞:即御史,這里借指毛一鷺。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促織》 異史氏:《聊齋志異》里有許多怪異的故事,故稱“異史”,作者以“異史氏”代自己。
(二)對代
用與所說的事物互相對待的事物名稱來代替本名。對代的方式如下;
1、部分和全體相代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cè)目(42),微笑,默嘆。《口技》 目:代“頭部”。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魏:代三國,不只指魏。
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送東陽馬生序》 耳:代“頭部”。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送東陽馬生序》《詩》《書》:代“儒家經(jīng)典”。
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說》槽櫪(馬槽):代“馬廄”。
倔起阡陌之間。“倔起于阡陌之間”的省略。阡陌:本是田間小道,南北為阡,東西為陌。這里借指田野,民間。
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五人墓碑記》 詩書:《詩經(jīng)》與《尚書》,代“儒家經(jīng)典”。
令五人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五人墓碑記》首領(lǐng):代“身軀”。戶牖代“家”。
旦日饗士卒。《鴻門宴》 士卒:步兵叫“卒”,坐在戰(zhàn)車上的叫“士”,借以泛指全體士兵。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六國論》 邯鄲:趙國的都城,這里借指趙國。
青雀黃龍之舳。《滕王閣序》舳:船后安舵的地方。這里借指船。
小蟲忽躍落襟袖間。《促織》 襟袖:代“衣服”。
以上為借部分代全體之例。
兒含乳啼。《口技》 乳:乳房,這里指乳頭。
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人:專指可出使秦國的人。
緹騎按劍而前。《五人墓碑記》 劍:專指劍把這一部分。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五人墓碑記》 城:這里借指城門。
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織》 西;專指陜西。
以上為以全體代部分之例。
2特稱和通稱相代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遷客:本指調(diào)動職務(wù)的人,這里專指被貶謫到外地做官的人。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餌:原指糕餅等食品,這里指形狀類似的藥餅或藥丸。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一夫:一個男人,特指陳勝。
余嘉其能行古道。《師說》 道:專指“從師之道”。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游褒禪山記》廬冢:又叫廬墓。古代為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為守墳而修的屋舍。這里專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
大閹亦逡巡畏義。《五人墓碑記》 大閹:在這里特指魏忠賢。
以上各例為以通稱代特稱。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湖心亭看雪》 大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里泛指酒杯。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岳陽樓記》 騷人;原指騷體詩人,這里泛指詩人。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勸學(xué)》 騏驥:青黑色有棋盤格子紋的馬。驥,千里馬。這里泛指好馬。
天子一跬步皆關(guān)人命。《促織》 跬步:泛指所有的舉動。
儼驂騑于上路。《滕王閣序》 驂騑:駕車的馬,左稱驂,右稱騑。這里借指車馬。
桂殿蘭宮。《滕王閣序》 桂、蘭:這里借指各種名貴木材。
以上各例為以特稱代通稱。
3.具體和抽象相代
無絲竹之亂耳。《陋室銘》絲竹:弦樂器和管樂器,借以代“音樂聲”。
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 案牘:案上的公文,借以代“公務(wù)活動”。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醉翁亭記》 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借指音樂。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 口舌:言語的器官,借以代“言辭,辯說”。
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借以代“可為他效命”的意思。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 彎弓:拉弓射箭的具體形象,借以代“使用武力”。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過秦論》 敲撲:刑具。借指嚴酷的刑罰。鞭笞:皮鞭和竹板,借指軀使、役使。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七廟;帝王的宗廟,借以指“國家”。
萬鐘何有于我哉!《魚我所欲也》 萬鐘:鐘,古代的量具。萬鐘,大量的糧食,借以指優(yōu)厚的俸祿。
以上各例為以具體代抽象。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過秦論》 言:借以指“刊載言論的著作、書籍”。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殊俗:不同的風(fēng)俗,借以指同內(nèi)地風(fēng)習(xí)不相同的邊遠地區(qū)。
以上各例為以抽象代具體。
4.原因和結(jié)果相代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五人墓碑記》 扼腕:用力握持自己的手腕,借指憤恨或激奮。
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莊暴見孟子》疾首蹙顆;頭痛皺眉,借指人民的怨憤不滿。
以上各例以結(jié)果代原因。
齊吳榜以擊汰。《涉江》
擊汰;擊打水波。借指使船前進。
此例為以原因代結(jié)果
5.古與今、前與后相代
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送東陽馬生序》 太學(xué):古代設(shè)在京城里的全國最高學(xué)府,明朝則應(yīng)稱國子監(jiān)。這里采用的是古代的說法。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守:郡守或太守。秦漢時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郡,其行政長官,秦叫郡守,漢叫太守。宋代相當于郡的叫州,其行政長官叫知州。這里是借古稱代今稱。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太守:漢代一郡的長官稱太守,宋代一州的長官叫知軍州事。即知州,這里是借古代今。
巴陵郡:南朝宋所設(shè),隋時改為岳州,宋朝仍稱岳州,這里也是借古稱代今稱。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師說》 六藝:六藝中《樂》久已失傳。這里采用的是古代的說法。
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促織》 令尹:古代縣的行政長官的的名稱,這里借指明朝的縣官。
以上各例為以古代今、以前代后。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美人:原指始于漢代直至明代的宮廷中妃嬪的一種稱號。這里借指戰(zhàn)國時秦的妃嬪。
獻諸撫軍。《促織》 撫軍:清朝巡撫的別稱,總管一省的民政和軍政,明朝則稱提督。《促織》寫的是明朝的事,用的是清朝的官名。
以上各例為以今代古、以后代前。
上一篇:《倒裝句》古漢語基礎(chǔ)
下一篇:《委婉》古漢語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