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重現“爐金”真面目
鎏金宣德爐 作者收藏
鎏金近代稱“火鍍金”,是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常用于銅佛像、銅爐等。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在器面而不脫。這種鎏金器物金光閃閃,典麗華美,為古董文玩之上品。
然而,有些舊的鎏金器物由于保管不善、銹蝕或沾染污垢等原因,表面的金光被遮掩而不能顯現,這不但影響了器物的價值,有時甚至使“鎏金”隱沒而不為今人所知。借用東坡《題西林壁》詩,叫做“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但是,也有從事收藏的行家將銹斑或垢物清理,使鎏金器物燦然輝煌,從而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我的一位藏友曾在一拍賣會上請來一尊佛像,原本銹跡斑斑,人們都認為是普通銅佛,他卻將這尊佛像表面的銹斑清除,顯現出其鎏金本相,價位居然翻了幾番。我自己也有過清理鎏金香爐的經歷。
本世紀初,天津文廟古玩城尚未撤銷,一位姓劉的小伙子在這兒開了一個小店,取名“今古軒”。一天,小劉打來電話,說剛從大城縣進了一批“瓷雜”(瓷器和雜項),請我過去看看有沒有“對路”的東西。我即刻前往,只見幾個人正圍著那堆東西觀看。一個人拿起一只小香爐,臟兮兮地,似乎不感興趣,擱在一旁。正在他將爐拿在手里時,我已看出端倪——透過污垢我發現了器表的鎏金。我心里怦怦直跳,擔心此物被別人相中,但行里有不成文的規矩,即別人將東西拿在手里,你不能跟主人講價,即使你出價比對方高也不行,只有當人家把東西放下,你將它拿在自己手里,才能跟主人攀談,這時別人再摻合進來也無濟于事了。因東西剛剛拿到,店主小劉對這爐也沒捉摸透,沒費多少口舌,700 元便賣給我,當然小劉也賺了。
回家后,我對這爐進行了清理。我小心地用軟抹布擦去爐表的污泥,又一點一點地清除點點銹斑,再用淡淡的肥皂水慢慢地清洗,揩干。如此一來,香爐一下子變了模樣,金光燦燦而又不失古舊之征。
細細觀賞,這原本是一件鎏金蚰耳宣德爐。高 7 厘米,直徑 8.5厘米,底部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凸起。爐不大,但極有品位,屬于文人案頭器物。以爐耳區分的爐品,有以耳似魚狀的魚耳爐、耳似泥鰍的鰍耳爐、耳似蜒蚰的蚰耳爐、耳似戟狀的戟耳爐、耳呈繩索狀的索耳爐、耳似鳳眼的鳳眼爐、耳呈象首狀的象耳爐,以及夔龍耳、螭耳、獅耳、橋耳、鋪耳、如意耳、朝冠耳、沖天耳等。此爐當屬蚰耳爐。宣爐中,鎏金、裹銀、錯金、錯銀的皆為上乘之品。此為鎏金爐。年代當在清早中期。有人曾出 1 萬元買我這只鎏金蚰耳宣德爐,我始終未能割愛。
說到這里,我又想起另一只宣德爐的收藏。此爐也購之于“今古軒”,與前者不同的是,這只爐不鎏金。此爐在這小店擺放多年,無人問津。我掂在手里,手頭雖重,但器身滿是灰塵污垢,看不到包漿,被我以不到千元的價錢購得。其實這爐的年份、皮殼均屬上乘,只是被灰土包裹,沒有顯現其“廬山真面目”。買回后,我用細軟的抹布輕輕地擦拭、把玩,不久便現出亮麗的包漿。
大凡傳世的古董器物,因年深日久,在器物表面都會留下歲月浸淫的痕跡,這就是所謂的包漿,有包漿的器物,只要用干凈的布輕輕擦拭,都會出現一種光亮,而且越擦越亮,這是行里的人所說的包漿亮。這只經過擦拭摩挲的宣德爐,包漿明亮自然,光澤如玉,并分布均勻,與爐身一體,如果未加清理,斷不會如此招人喜愛。此爐直徑 15米,爐身端莊秀雅,底部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我斷為清中期作品,價位至少在萬元以上。
當然,我這里所說的清理,主要是去除污垢,是為了顯露包漿,決不是破壞包漿,更不能將包漿清掉。因新品偽作,爐體多無包漿。包漿不僅是判定銅爐真偽的標志,也是古代銅爐給人的一種美感。有人管包漿說成宣德爐身上的“寶”,從一定意義上道出了包漿的珍貴。正因為如此,我才把“包漿”和“鎏金”放在一起來寫。
現在也有人為做出的包漿,澀而不滑手,其光潔圓渾、素凈與真品差異甚大。還有一種高仿宣德爐,
宣德爐 作者收藏
上一篇:《書信鑒賞·情書·重報妻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重答劉秣陵沼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