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轉禍為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轉禍為福:zhuǎn huò wéi fú
詞源:《戰國策·燕策一》:“對曰:‘圣人之制事也, 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韓獻開罪而交愈固, 此皆轉禍而為福, 因敗而為功者也。’”
詞由: 戰國燕文公時, 秦惠王把女兒嫁給了燕太子。燕文公一死, 齊國宣王趁燕國辦理喪事之際向燕國發動進攻, 占奪了十座城池。趙國武安君蘇秦為燕國去見說齊王。蘇秦一到那兒, 既表示慶賀, 又給以吊唁, 這激起了齊王的不滿, 問道:“你慶賀后立即吊唁, 這是什么用意?”蘇秦回答說:“一個人餓了為什么不食烏頭草, 是因為吃了它肚子填飽了, 人也就死了。如今燕國雖弱小, 但燕國的新王是強秦的小女婿。您攻燕得十城, 就與強秦結下了深仇, 會招致禍患的, 這不就象一個人吃烏頭草嗎?過去圣賢處理事情, 善于變禍為福, 轉敗為功。您大王不如把奪得的城池歸還燕國。這樣, 燕國會感恩您, 秦國也會認為您做事有理有節。因歸還十城而取得天下的好評, 那您想成霸業也就有了資本。這就是個轉禍為福, 壞事變為好事的賢者啊!”齊王聽了十分高興。
詞義: 把禍患轉變為幸福、好事。即變壞事為好事。禍: 禍患。福:幸福。
書證: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氏檄》:“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天下事非大善不能轉禍為福, 非大惡亦不能轉福為禍。”
上一篇:成語《趨炎附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近水樓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