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趨炎附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趨炎附勢:qū yán fù shì
詞源:《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詞由:宋真宗時考中進士的李垂,他剛正不阿。丁謂當宰相時,李垂不去拜謁。有人問他:“你怎么不去?”李垂說:“丁謂身為宰相,一味地仗勢欺壓,有負天下人的希望,我去拜謁這種人?”宋仁宗時,有個叫李康伯的告訴李垂:“大家議論要讓你擔(dān)任‘知制誥’的官職, 但當朝宰相還不認識你, 你為什么不去拜見他一次呢?”李垂答道:“如果三十年前我就去拜見丁謂, 我早就是翰林學(xué)士了。現(xiàn)在我年歲大了, 見到別的大臣有不公道的地方, 還常常當面指責(zé)他, 怎么能趨炎附熱, 看人臉色, 以期達到被推薦引進的目的呢?”李伯康聽了后, 再也不提這些事了。
詞義: 奔走權(quán)貴之門, 歸附有勢力的人。趨: 奔走、迎合。炎: 熱,比喻權(quán)勢。原作“趨炎附熱。”亦作“趨炎奉勢。”
書證: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七回:“且說外面這些趨炎奉勢的親戚朋友, 先前賈宅有事, 都遠避不來。今兒賈政襲職, 知圣眷尚好,大家都來賀喜。”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jié)的人, 不同那趨炎附勢的世俗庸流”。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既受到重視,如身在天上, 即成為所謂‘青云之士’,一時趨炎附勢的人都來甘拜后塵了。”
上一篇:成語《起死人,肉白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轉(zhuǎn)禍為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