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逐鹿中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逐鹿中原:zhú lù zhōng yuán
詞源:《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詞由:漢高祖劉邦討伐叛將陳豨回到洛陽,看到韓信被呂后殺死了,并了解到韓信死時,十分悔恨自己沒有聽從齊國辯士蒯通的反漢大計,于是派人把蒯通逮捕來準備燒死他時,蒯通大喊冤枉。漢高祖問道:“你唆使韓信反漢,有何可怨?”蒯通說:“秦朝崩潰時,山東到處起來反抗秦軍。秦已失去了帝位, 天下英雄必然紛紛而起追求它, 哪一個本領大就先得到。以前盜跖的狗咬過堯帝,這并不是堯不賢, 而是因為堯不是狗的主人。以前我為韓信出謀畫策,也是由于我只知道有韓信, 而不了解您陛下啊!”漢高祖聽了, 就真的免了蒯通的死罪。
詞義, 群雄在中原地區爭奪天下。鹿: 喻指帝位、政權。中原: 古時指我國的中部地區。后泛指比喻爭當霸主或魁首。泛指“天下”。亦作“中原逐鹿”。
書證: 唐·魏征《述懷》詩:“中原初逐鹿, 投筆事戎軒。”劉伯承 《千里躍進大別山》: “三軍在江、淮、河、漢之間布成‘品’字形陣勢, 互為犄角, 逐鹿中原, 機動殲敵。”
上一篇:成語《追亡逐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避實就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