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避實就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避實就虛:bì shí jiù xū
詞源:《孫子·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詞由:孫子在《虛實篇》中運用流水的變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互生互克、四季的交替、月亮的圓缺等自然現(xiàn)象,通俗地指出應(yīng)根據(jù)敵情的變化,避實就虛地去奪取勝利的道理。孫子說:作戰(zhàn)的方式、方法,象水的流動一樣。水流是避開高處往低處流,用兵則應(yīng)避開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yīng)地形而流動,用兵則應(yīng)針對敵情去取勝。所以說用兵沒有一定的勢,流水沒有一定的形。能因敵情變化而取勝,叫做用兵如神。所以說五行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時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
詞義:指在軍事上避開敵人的主力,攻擊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就:接近,走向。現(xiàn)在也指躲開實質(zhì)性的問題,盡說空話。原作“避實擊虛”。
書證:宋《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魯迅《致臺靜農(nóng)》:“《申報月刊》上尚能發(fā)表,蓋當局對于出版者之交情,非對于我之寬典,但執(zhí)筆之際,避實就虛,顧此忌彼,實在氣悶。”
上一篇:成語《逐鹿中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金印如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