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追亡逐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追亡逐北:zhuī wáng zhú běi
詞源:漢·賈誼《過秦論》(上):“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詞由:春秋時秦國的秦孝公,大膽采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這使其它諸侯十分恐懼。于是他們被迫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敵秦國。當時,他們的軍隊十倍于秦國,力量不小,聲勢很大,給秦國的擴張頗有威脅。但這些侯國由于地理位置、實力大有不同,抗秦的態度因而也不一致。一旦攻秦,有的堅決,有的觀望,結果失利了,合從的策略瓦解了,有的諸侯國爭著賄賂、投靠了強秦。這樣一來,秦國完全可以放手各個擊破。秦軍趁勢出擊,追逐敗兵,殺死了百萬各國湊合的兵將,占有了很多土地,直至統一了天下。
詞義:追逐敗逃的敵人。追、逐:追趕。亡、北:敗逃。亦作“追奔逐北”。
書證:漢·李陵《答蘇武書》:“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師。”《史記·田單列傳》:“燕軍猶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三國志·魏書·田疇傳》:“單于身自臨陣,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
上一篇:成語《遠交近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逐鹿中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