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日不暇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日不暇給:rì bù xiá jǐ
詞源: 《漢書·高帝紀下》:“天下既定, 命蕭何次律令, 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 叔孫通制禮儀, 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 丹書鐵契, 金匱石室, 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 規摹弘遠矣。”
詞由: 漢高祖劉邦雖從小讀書不多, 文學修養不深, 但他遇事善于思考, 并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當他平定了天下, 統一了全國以后, 他受納了陸賈等人的建議,制定了一整套系統的治國方略。他命令蕭何頒布國家的法律, 韓信制定軍隊的法規,張蒼制定組織章程,叔孫通制定禮儀法規,陸賈著《新語》。又制作了《功臣表》, 將丹書鐵券和貴重物品妥善地收藏于宗廟。雖然有這么許多的事要辦, 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 但是, 建立的制度, 訂立的規范卻是宏大而深遠的, 為國家的長治久安, 政權的鞏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詞義: 事務繁忙, 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暇: 空閑; 給: 足夠。
書證: 清·劉鶚 《老殘游記》 第三回:“誰知一個傳十, 十個傳百, 官幕兩途拿轎子來接的漸漸有日不暇給之勢。”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青田命世大賢, 敷布兵、農、禮、樂, 日不暇給, 何得有閑工夫做到這一件事?”
上一篇:成語《新硎初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日薄西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