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絕圣棄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絕圣棄智:jué shèng qì zhì
詞源《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詞由: 在那社會動蕩的春秋戰國時期, 人們被那你爭我奪、爭名奪利的強權政治弄得不能安寧地生活。老子針對這種社會現實, 提出無為而治, 人也按其本性去生活。他反對這個學派這樣說, 那個學派那樣說。他說:“不要玩弄聰明才智, 把聰明才智全部丟棄, 這對老百姓是十分有利的; 什么仁呀、義呀, 也一古腦兒廢棄干凈, 老百姓按照人的天性去生活; 如果社會上所有的人都不瞎動腦筋, 不追求利益、享受, 盜賊也就沒有了。”
詞義: 把聰明才智統統丟開, 按人的本性生活。圣、智: 智慧, 聰明。
書證: 《莊子·胠篋》:“故絕圣棄知, 大盜乃止。擿玉毀珠, 小盜不起。焚符破璽, 而民樸鄙。掊斗折衡, 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上一篇:成語《細大不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絕裾而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