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絕裾而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絕裾而去:jué jū ér qù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迄于崇貴鄉,品猶不過也,每爵皆發詔。”
詞由:溫嶠,字太真,晉朝人。幼年時就很聰慧,而且以孝悌著稱。后來在劉琨手下做事,劉琨任他為左長史。劉琨是忠于晉室的,他看到二都陷落,晉元帝鎮江左,就派溫嶠上表晉元帝,勸他不要老是蹲在江左,而是要收息被軍閥占據的地方。可他的母親崔氏堅決不準他去,但溫嶠以國事為重,扯斷衣襟情愿違背母命,而去江左了。晉元帝聽到溫嶠的慷慨陳詞,很欣賞他這個人才,就留在元帝身邊,拜為散騎侍郎。他違背母親的意旨,對于孝道而言,也是不過分的。
詞義:扯斷衣襟而離去。絕:斷;裾:衣服的大襟。形容離去的態度非常堅決,即非離去不可。
書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聶政》:“至于荊軻,力不足以謀無道秦,遂使絕裾而去,自取滅亡。”
上一篇:成語《絕圣棄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美輪美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