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真知灼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真知灼見:zhēn zhī zhuó jiàn
詞源: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
詞由:宋神宗時的名儒蘇軾(號東坡),這個人天資高妙,過目成誦,出口成章。他在宰相王安石門下時,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可他自恃聰明,喜愛挑剔。有一次,他看了王安石《詠菊》詩中的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他認為這兩句詩都是亂道瞎說,理由是:黃花(即菊花)敢與秋霜挑戰,最能耐久,老來只會焦干枯爛,不會落瓣。說“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了。于是馬上寫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兩句,王安石看后,將他革職調任黃州當個小小的團練副使。蘇軾到了黃州,不久,真的看到黃州菊花凋落時似滿地鋪金,心里頗有感慨地對朋友說:“小弟初然被謫(黃州),只道荊公(王安石)恨我揭其短處,公報私仇。誰知他到不錯,我到錯了。真知灼見者,尚且有誤,何況其他!吾輩切記,不可輕易說人笑人,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耳。”
詞義:正確的認識,透徹的見解。真:真實、正確。灼:明白、透徹。
書證: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多騎墻之見,依違之言,豈真知灼見者哉!”秦牧《中國紅場的旗幟》:“這是多么靈驗的科學預言,多么寶貴的真知灼見!”
上一篇:成語《直言不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秋毫無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