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述而不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述而不作:shù ér bù zuò
詞源: 《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與我老彭。’”
詞源: 傳說商朝有個姓彭的老頭兒, 對古代的經書很有研究, 時常用淺易的語言把經書上所說的道理明白地解釋給人聽。有一次, 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 都寫在 《易經》、《書經》、《詩經》、《三禮》、《春秋》 這幾種經書上了。只要把這些經書上的道理傳達出來, 使后人知道就夠了, 不必重新創造新的理論了。因為這些道理確實都不錯, 可以說是最完備的道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 商朝的老彭也是這么想, 這么去做的。”
詞義: 原指解說經書上所說的道理, 并無創新。述: 解說; 作: 創新。后泛指只闡述前人學說的原意,而沒有自己的創見。朱熹注:“述,傳舊而已; 作, 則創始也。”
書證: 《史記·日者列傳》:“述而不作, 君子義也。”
上一篇:成語《輾轉反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迷途知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