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效應:怎樣塑造優秀的孩子
如果想要聰明、勤奮、智慧的孩子,那么父母要做的事情是:讓自己相信,讓孩子及身邊的人都相信——“孩子很優秀”。父母期待養育什么樣的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優秀的孩子,是父母一手調教出來的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對自己的孩子長大成為什么樣的人有很多的期待。媽媽期待孩子健康又可愛,爸爸期望孩子勇敢有作為,爺爺奶奶渴望孩子懂事有禮貌。
心理學認為,一個孩子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可以預期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上預測一個3歲的孩子在其30歲的時候是什么樣。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于期待的實驗,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找到一所小學,從名單中抽取了部分學生的姓名,組成一個新的“高天賦學生名單”。他告訴校長,經過專門的測試確認,“高天賦學生名單”上的學生具備很高的天賦,只是尚未在成績上表現出來。
在學期末的考試中,“高天賦學生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果然較其他學生高出許多。他們和其他同學以及老師的關系也比以前變得融洽。
這個結果引起了教育專家的好奇和關注。因為,“高天賦學生”僅僅是羅森塔爾從全體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并沒有進行所謂的任何專業測試。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期待效應”。此效應由羅森塔爾提出,因此又稱“羅森塔爾效應”。
期待效應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隨機挑選的孩子為什么會在學業上取得優秀的成績呢?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和分析發現,校長和老師相信心理學家“專業測試”的結果,認為“高天賦學生名單”上的學生確實具備很高的天賦,因此在教學中對這部分學生傾注了更多的關注和更高的期待。在平時的接觸中,給學生傳遞了“你很棒”、“你比其他人優秀”的信念。
受到關注的學生會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以及努力上進以迎合老師期待的心理,因而更主動、更努力地學習,也較以前更愿意配合老師。他們順理成章地取得了學習成績的進步和人際關系的改善,成為真正的“高天賦”學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老師的關注和信任塑造了“天才兒童”、“高天賦學生”。老師的關注激活了孩子內心那顆優秀的種子,并且在自我激勵下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取得學業的成功。
8歲的小學生宮向霖在學校非常乖巧,聰明伶俐而又懂禮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去年一天,向霖和小伙伴們去市圖書館借書。一個小伙伴不小心將本就不十分穩當的一列書架撞倒了,嚇壞了大家,他們七手八腳地慌忙整理散落一地的圖書。
巨大的聲響驚動了管理員,管理員劈頭蓋臉地將他們訓斥了一頓,并且報告校長他們行為粗魯,不愛惜圖書資源。校長未做調查,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了小向霖和他的好朋友。父母也不問青紅皂白訓斥他不懂事,就知道闖禍。
結果,小向霖發生了180度的大轉折,就像變了一個人,真的成了一個到處闖禍的粗魯的孩子。
老師和家長對小向霖的態度粗暴,沒有經過調查就想當然地主觀認為他是故意破壞圖書,擾亂圖書館的秩序。這件事情對小向霖的影響重大,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挫折。
在小向霖的潛意識里,自己一向懂禮貌、聽話乖巧,但很少得到長輩們的夸獎,而偶爾犯的一次小錯,卻全盤否定了他的價值,使他的內心很不平衡,心理平衡和他所重視的價值體系一瞬間全都崩塌了。甚至,在小向霖看來,父母和老師對他的評價和期待都發生了變化。
經過這次挫折,小向霖認為爸媽不再對自己存有良好的期待,因此他也“破罐子破摔”,甚至在闖禍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小向霖變成了父母眼中的粗魯孩子,經常被人找上門來告狀。
對于任何人,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形象很不容易,而破壞這個好印象,則只需一瞬間、一點小事而已。
經過心理咨詢師和教育心理學工作者的指導,父母對小向霖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主動向他道歉認錯,承認之前的不理智,顯示出對孩子的愧疚,并且正式傳達了對小向霖的美好期待。
終于,向霖又重新從乖巧中嘗到“甜頭”,更頻繁地得到父母的夸獎和贊賞。這種夸獎和贊賞使他覺得父母真正關心和了解他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因此和父母的關系更融洽了,也更愿意以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要求自己的行為,又成為原來那個懂禮貌、聰慧的好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父母都對孩子有良好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要巧妙地將這樣的期待有效地傳遞給孩子,才能使孩子按照期待發展。“期待效應”告訴我們,父母可以調教出優秀的孩子,讓一個普通的孩子變得聰明、智慧、勤奮。
采用同樣的方法,妻子也可以調教出溫柔體貼、顧家,同時有上進心的丈夫,妻子只需要經常告訴丈夫“你是好男人,很體貼,有上進心”就可以達到。
如果妻子想要丈夫堅毅、有魄力、勇敢,那么可以夸獎他有擔當。假如丈夫確實已經很有擔當,那么表現會更佳;假如丈夫感覺自己并不是非常能擔當,則會自發地要求自己學會負責。久而久之,妻子就會驚喜地發現:丈夫真的變成了有責任心的優質大丈夫。
上一篇:服從的危害:迷失的好人很兇狠
下一篇:求職禮儀,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