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陪著強強去上幼兒園,當經過幼兒園一樓樓梯口時,軍軍也正好在樓梯口。媽媽指著軍軍問:“強強,昨天是他打你嗎?”
“是的,就是他打我,打得我痛死了”!強強話音還未落,媽媽就揮起手向軍軍的臉上打了過去,邊打邊揚言:“以后再打我兒子,看我怎么收拾你!”強強轉身朝哭泣的軍軍扮了個鬼臉,跟著媽媽往樓上的教室走去。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母親,應該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沖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使孩子成為真正意義的強者,而不是靠打罵其他孩子幫自己的孩子出氣。
有一家教育機構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當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發生沖突時,23.79%的家長非常生氣;19.82%的家長無所謂;34.83%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21.56%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謙讓。當自己的孩子傷心地哭著來告狀時,62.4%的家長會讓孩子打回去;當自己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弄哭時,40.3%的家長會默許自己的孩子能干;當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發生沖突時,65.8%的家長會勸解。
家長到底該如何正確處理孩子間的沖突呢?不妨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孩子在和同伴的交往中發生摩擦屬于正常現象,有的戰爭無須調解,他們就會主動和好。而有的則需要媽媽正確地引導,讓孩子學會寬容。
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時,媽媽切莫急著批評或者維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緣由后再確定應對之策。我們可以先問問孩子事件的來由,讓孩子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不當,若孩子沒有不當之處,教孩子向對方表達抗議,倘若遇上不講道理、專愛欺負弱者的孩子,不妨鼓勵孩子來一次高明的“自衛反擊”,讓對方知道欺負人的結果。如果孩子老是和別人發生某一類的沖突,有時可能是處事能力不夠所致。例如:別人想過來和他玩積木,他以為人家要搶他的東西,一拳就揮過去,對方可能因而更用力地打回來,這時孩子就覺得自己被打了。如果是這樣,父母就得教他合適的處事方法。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之間有摩擦就不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了。讓孩子多與同伴交往,不僅可以增加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讓孩子的責任心更強。即使孩子們在玩的時候發生一些摩擦,那也是孩子們之間的事情,只要不是大打出手,都應該讓孩子們自己來解決。
如果孩子間的沖突超出了普通打鬧的范圍,我們就應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比如,媽媽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教孩子學會自衛。我們教孩子保護好自己的關鍵部位,比如頭、臉等。
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在受欺負時躲避危險或大聲求援。有的孩子生性軟弱,當別人欺負他時,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墻角。孩子越是退縮,攻擊他的孩子越是厲害。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應當告訴他,不用害怕,要大聲呼救,使攻擊他的孩子住手。我們還可以在與孩子的游戲中教會孩子如何躲避危險。
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當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我們要告訴孩子,打人是錯誤的。在別人對自己的行為道過歉后,要學會寬容和諒解,這也是培養孩子寬容的好時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這會使孩子變得更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在經歷、在嘗試、在體驗,孩子在沖突中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上一篇: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下一篇:別讓孩子沉溺于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