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取義,吃虧是福
鄭板橋說:“吃虧是福。”這是對其一生處世心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fā)生沖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人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舍利取義,寧愿自己吃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很多無謂的怒氣和煩惱。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面墻的歸屬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英幫忙。張英沒有出面干涉這件事,只是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zhí)。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張英的勸告,主動讓了三尺,這下使得鄰居覺得不好意思,也讓出三尺。最終,兩家人握手言歡,由互不相讓的爭執(zhí)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聰明的人懂得,與人相處,退讓一分,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挫辱;占一分便宜,就可能埋下一次災禍的“種子”。
一個人如果以大局為重,以“仁義”為做人的原則,能夠舍利取義,主動避免和別人在利益方面產(chǎn)生爭端,那么,他一定不會招來別人的非議、嫉妒,他雖然可能會損失一些私利,但“吃虧是福”,他也一定會在另一方面得到更大的補償。
上一篇:突破自我設限,釋放自己的潛能
下一篇:行動時需要有超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