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化解情緒失控
有位媽媽說,自從有了孩子自己說話的聲音分貝也提高了好幾個度,而且動不動就想吼叫,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情緒失控的人。所以,如何化解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的情緒失控,成了當下父母最本質的需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有時孩子不聽話、任性,甚至是叛逆,父母很容易情緒失控,要么沖著孩子大吼大叫,要么覺得自己十分無能。雖然很多時候孩子會受到父母大吼大叫的威懾,但內心卻從來不認為父母這樣做是對的,反而認為父母強勢、不講理,孩子打心眼里并不服氣。父母也很委屈:但凡有點辦法,誰愿意把自己逼成大喊大叫的瘋子?不少父母陷入了惡性循環,情緒來了吼,吼完了后悔,下次繼續變本加厲地吼。所以,我們有必要聊聊父母如何化解情緒失控這個話題。
化解情緒控制一般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情緒。所謂覺察就是自問,為什么我憤怒了?為什么情緒失控?孩子觸動了我哪個情緒按鈕?當自問開始時就意味著自己已經能感覺到情緒在發生變化,這是最大的進步,只有知道自己有了情緒才能按暫停鍵。如果不覺察情緒,連暫停情緒的機會都沒有。覺察了之后就會發現觸動自己情緒的不一定就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是自己太累了,或者是習得了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認為跟孩子動怒能顯示家長權威,發火是為了與孩子爭奪權力,找到情緒的源頭才能有效調控情緒。所以一個真正成熟和情商高的父母,每每遇到孩子帶給自己這種情緒波動時,他立刻觀自在去問:我怎么了?其實這種方式,不僅僅可用在孩子觸動了我們情緒時,在其他情感關系里、社交關系里也可以用。總之,只要別人激怒了我們,說明我們內在還是有傷痛的。
第二步,呼吸代入平和中。覺察情緒以后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呼吸,深呼吸可以讓心率減緩,血液供應也就會變得平緩。每一次呼吸,要去感知自己的身體,想象著每一次吐氣將體內所有的憤怒和火氣都釋放掉了。當情緒釋放了以后,再來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往往就不是什么問題了,孩子也更愿意和心平氣和的父母溝通。
第三步,轉念。有句話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很多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轉個念頭往往就會與孩子化干戈為玉帛。能夠轉念的父母就會換個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跟孩子硬碰硬。如果想“無論怎樣,他還畢竟是個孩子”,就這么一轉念往往就讓自己放下對抗。
第四步,冷靜后思考。我們要思考到底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為什么孩子會變得這么不講理、這么任性、這么叛逆?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正處于哪個年齡段,明白孩子的發育到這個階段的特質和個性。隨后,體察孩子需要什么,他是需要我們談一談、還是需要我理解他、還是需要重新為他指出方向、還是需要我的鼓勵,或者是需要一個清晰的界限,總之要弄明白孩子這個行為到底向父母傳遞什么信息。由于情緒失控導致孩子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沒有正確領會,結果矛盾在誤會中升級了,家庭戰爭爆發了,一旦戰爭爆發,情感的破壞就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要確定孩子行為背后有什么需要,只有看清了孩子的需要,我們才能夠真正去化解。
第五步,感同身受。在同理心方面,首先,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不要用成人的世界來理解孩子,而是把自己拉入到孩子的世界,用他的視角和感官來理解他。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他到底想訴說什么。其次,要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然后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也就說明你能夠更好地確定他的需求了。當我們做父母的是充滿智慧、平靜、有力量掌控自己、通情達理時,發現孩子反而更加尊敬父母,更愿意去聽從父母的話,并且孩子也會更熱愛父母。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有能力給孩子做人生的示范,當有情緒的時候,讓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沖突中,我們又是如何化解沖突的;當面對對方的誤解時,又是如何做到能夠同理心對方,看到對方的需求,這非常重要。讓我們從大吼大叫回到理智平靜,讓我們從情緒失控回到愛的中心,讓我們從自以為是回到了能夠對孩子感同身受,讓我們從一種破壞型的溝通回到了一種建設型的溝通。
所以,永遠記得孩子不是我們的敵人,孩子也不是來傷害我們的,孩子更不是要給我們帶來磨難的;孩子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感覺到快樂,享受天倫之樂,孩子的出現是為了帶出我們內心更多更深的愛,孩子的出現也讓我們知道做父母是一件偉大而神圣的事情。大吼大叫、情緒失控在教育孩子方面沒有任何的作用,我們應該停止無用且傷人的吼叫,與孩子建立全面的、有愛的合作關系,這樣我們的親子關系就會更加融洽,更加給人一種享受。
上一篇:父母不相愛,孩子不會與人親近
下一篇:父母如何有效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