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自我設限,釋放自己的潛能
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既然成功有方法,那方法來自于哪里?自然是來自于正確的思考方式。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常常自我設限,很難想出超乎尋常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取得成功。
自我設限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否定,是對自己目標的否定、對自己能力的否定。自我設限的人,往往有一種“我不行”的思想,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不敢把目標設得太高,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達不到;在行動的時候遇到困難就退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行;在遇到問題時稍微嘗試一下就苦于沒有對策,輕言放棄。他們經不起一點挫折,一遇到棘手的事就打“退堂鼓”。
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唐納得·西洛托做過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
西洛托將一群人關在一間屋子里,然后打開噪音,接著,給他們布置任務:想辦法讓噪音停止。
第一組試驗者按遍了儀表盤上幾乎所有按鈕的組合,但一直關不掉噪音。他們并不知道,根據事先的設定,他們不可能通過按按鈕來關掉噪音。第二組的試驗者則可以通過按鈕的正確組合來關掉噪音。
然后,西洛托將這些人帶入另一間屋子,要求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將手放在盒子的邊上。實際上,如果將手放在盒子的某一邊,噪音還會繼續,放到另一邊,噪音就會停止。
這時,有趣的現象出現了:能控制噪音的第二組的試驗者,很快就通過在盒子里移動他們的手關掉了噪音。而第一組的試驗者,即使在時間、地點、條件改變了的情況下,也不再去做努力,大多只是坐在那里,而不去嘗試結束受噪音折磨的痛苦,因為他們覺得“再努力也沒用”。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的無力”。由于自己多次碰過壁,或者別人不斷向自己灌輸“你不行”的理念,所以本來頗有能力的人,容易產生“四面八方都通不過”的感覺,最終干脆放棄努力,讓自己的潛能永遠處于被壓抑的“沉睡”狀態。
其實,只要再努力一點,或者改變環境,或者適應新的環境,人就能夠突破這種“無力”。真正的限制往往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自于別人或者環境,人只要肯突破自我設限,就能釋放自己的潛能,從而獲得成功。
如果你想改變自我設限的狀態,不妨借鑒一下下面這位年輕人的經歷。
3年前,她是一位大四的學生。暑假前夕,有一家美國機構的中國區總裁到她所在的大學做了一場大型講座。講座十分精彩,激發出她的許多想法。
她一邊聽講座一邊根據自己的感受寫了一篇文章,講座結束時,她突然有一股沖動: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那位老總看看。
她學的不是文學、新聞專業,但是一直想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所以經常寫一些文章。
這個念頭一出現,她又猶豫了:“我行嗎?不會丟臉吧?”
但她轉念又一想:“丟臉就丟臉吧,反正以后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
于是在眾人的“圍困”之中,她把這篇文章交給了那位老總。沒想到,兩天之后,她突然接到了那位老總打來的電話,告訴她文章寫得很好,希望她寫出更多這樣的好文章。
不久,她開始實習了。她有一個想法:去北京實習,將來在那里發展。可她在北京沒有熟人,唯一認識的就是那位老總,于是她想,能不能找找他請他幫忙?
這時,她又一次有了畏縮的念頭,那個“我不行”的想法又像蛇一樣地在她心中抬頭了。
但最終她還是一咬牙,向那位老總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并希望他幫忙聯系一個新聞出版單位。
這位日理萬機的老總對她的這種主動精神十分欣賞,很快幫她聯系到一家著名的報社,并鼓勵她發揮特長,走向成功。在不到兩個月的實習期里,她發表了好幾篇有分量的文章。在鑒定表上,報社給了她非常好的鑒定意見。
畢業時,這份鑒定表和她發表的文章對她的應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北京一家出版社很快錄用了她。
人要想成功,就要在自己的“字典”里刪除“我不行”這句話,要時刻覺得“我行”!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我們中的很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別人否定我們,而是因為我們自己否定了自己;不是因為“我不行”,而是因為我們本來行,卻偏偏要對自己說“我不行”。我們沒有被生活打敗,卻被自己心里的灰暗念頭打敗了。其實,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帶著自信去“敲門”,想方設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發現難題比我們想象得更容易解決。
有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對自我的限制和否定。其實,每個人的能力差距并不大,但是如果你自己給自己限定了一個高度,那么你永遠只能到達這個高度,而不會向上發展,就像井底之蛙,永遠都只能看到井口范圍那么大的天空。因此,我們要想成功,首先就要突破自我設限,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潛能全部發揮出來。
上一篇:真誠地去幫助別人
下一篇:舍利取義,吃虧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