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著名天文學家石申
石申是我國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占星家。他著有《天文》8卷,與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稱《甘石星經》,后世許多天文學家在測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運動時都要用到《甘石星經》中的數據,因此,《甘石星經》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石申對天文學研究作出的杰出貢獻,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石申山”。
石申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并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相傳,石申所測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恒星的坐標位置。
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申的時代相合。
同時,石申與甘德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形成并列的兩大學派。漢、魏以后,石氏學派續有著述,這些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贊》等。
三國時代,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以及殷商時代的天文學家巫咸為三家星官,構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體系。從此以后,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種稱為《星經》,又稱為《通占大象歷星經》,曾收入《道藏》。
該書在宋代稱《甘石星經》,托名為“漢甘公、石申著”,始見于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著錄,流傳至今。書中包括巫咸這一家的星官,還雜有唐代的地名,因此,后來的《甘石星經》并不能看做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
上一篇:我國現代天文事業鼻祖
下一篇:戰士張川的尊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