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拜利瑪竇為師
徐光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學家,一生在學術上勤勤懇懇,孜孜以求,尤其在天文、數學和農學上,更是成果卓著。
公元1596年夏天,徐光啟任廣西潯州知府趙鳳宇的家庭教師,隨趙家一起來到潯州。在那里,他結識了意大利神父郭靜居,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張《萬國全圖》,神父指著地圖給他看中國在哪里,歐羅巴在哪里,意大利在哪里。
徐光啟看后十分驚異,有生以來第一次知道,除了中國之外還有那么廣闊的地域。這使他非常傾慕,當他知道這圖是耶穌教會會長利瑪竇所繪時,便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找到利瑪竇,拜他為師,跟他學習。
在郭靜居的指點下,徐光啟幾經周折,多次追蹤,終于見到了利瑪竇。兩人一見如故,從天文、地理談到數學,非常投機。利瑪竇用歐幾里得的《原本》舉例,對比中西方教學特點的一番談論,使徐光啟一下子便迷上了《原本》。
“先生,可以把你的《原本》一書借給我看看嗎?”徐光啟懇請道。
利瑪竇笑了,他攤開兩手說:“可惜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先生讀不懂。”
一種對科學強烈追求的欲望,使徐光啟下了一個更大的決心,一定將《原本》譯成中文。為西方科學,為拜利瑪竇為師,公元1603年,他全家加入了天主教。第二年他又考中了進士。在他再三的請求下,利瑪竇終于開始向他講授《原本》和繪制地圖的方法。
老師規定每兩天向他講授一次。無論是大雪紛飛,還是黃沙彌漫,徐光啟總是按時到達,恭恭敬敬地聽利瑪竇的講述。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終于弄通了歐幾里得《原本》。
徐光啟發現該書著重闡述數學的基礎理論,有嚴密地邏輯推理,確實能彌補中國古代數學的不足,就建議利瑪竇說:“這段時間先生不辭辛苦,精心講授,晚生已基本掌握了《原本》的要旨。請先生繼續賜教,與晚生一起把該書譯成中文,名字可否定為《幾何原本》?”在徐光啟的精神的鼓舞下,利瑪竇終于答應試一試。
《幾何原本》的翻譯工作終于開始了。整個冬天他倆都是在燈燭下度過的。白天徐光啟要去辦公,只是晚上才能與老師一起譯書,一開始就遇到了很多困難,書中專用名詞在漢語中沒有,只能由兩人琢磨決定,但是經過多次推敲,反復修改,才定下來的。
常常為了一個名詞,他們想了幾個晚上,改了十幾次,還不滿意,有時一個章節譯完了,但因文字艱澀就推翻了再譯,直到文字準確,通俗易懂時為止。時光荏苒,他倆從大雪紛飛季節譯到了桃李花開時,譯完了前三卷。他們沒有時間去游春賞花,繼續奮戰,終于在五月前譯完了前六卷。
初稿譯完后,徐光啟又反復修訂了兩遍,直到6月末,終于定稿刻印了。公元1607年,《幾何原本》終于印出來了。本書由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錄。看著他們共同心血的結晶,兩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表達了真誠的師生之情誼。
上一篇:待人寬厚的劉寬
下一篇:懷疑神學的天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