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將軍植樹情懷
在我國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植樹、愛樹的善舉。三國時,蜀國大將張飛鎮守四川閬中,他嚴禁士兵、土民在冬季亂砍樹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進行。
有人進言:“閬中林茂,多伐無憂。”張飛斥道:“不可。砍伐無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間補植幼株,便有了為后世頌揚的“張飛林”。
清同治五年,晚清重臣左宗棠揮師西征,當他在路上看到“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時,便隨即傳令:“凡大軍經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
于是,很快從平涼起,大軍到哪兒,樹就栽到哪兒。左宗棠率部披荊斬棘一路廝殺至北疆轉程時,沿途已是“千里隴原,柳絮娜娜”。
據說,左宗棠的侄兒居功自傲,對左宗棠植樹護樹的號令不當回事,手執砍刀當眾砍倒一片林木,有恃無恐,左宗棠聞報,怒不可遏,以“毀林違紀”之罪,公開斬首號令。從此以后,無人再敢損傷樹木。
還有一次,當左宗棠行至甘肅酒泉,掀開轎簾觀看時,見有幾棵樹的樹皮脫落了,便下轎仔細察看,發現不遠處有一頭驢系在柳樹上,驢正在啃樹皮。
左宗棠當即火冒三丈,命令侍衛將驢牽到酒泉城內鼓樓下,然后擊鼓召集軍民、官吏前來聽訓。左宗棠站在鼓樓上,下令將那頭啃樹皮的驢當眾斬殺,并宣布:“如再有人膽敢破壞樹木,一律與驢同罪,格殺勿論。”
從那以后,誰也不敢再毀壞一棵樹了。為了紀念左宗棠植樹造林的功績,當地老百姓還將左宗棠西征時所栽的柳樹取名為“左公柳”。左宗棠的幕僚楊昌俊以詩歌頌:“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便是對左宗棠熱衷植樹的最好明證。
左宗棠死后葬于湖南長沙石門鄉柏竹村。墓前有聯,稱頌左宗棠之歷史功績:
“漢業唐規西陲永固,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我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帶領下,奮起抵抗日寇的入侵。后在沒有援軍被迫撤退時,有部下提議砍斷路樹以阻止日軍部隊。蔡將軍否決了此議,從容地說,婆娑綠樹要留給上海同胞,待打敗日本鬼子凱旋時再回來乘涼,大將風范令人欽敬。
1933年仲春,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大巴山南麓的通縣駐守。一天,一位炊事班長正欲砍伐一株核桃樹支撐炊棚。當時的師政委李先念看見了,他當即上前制止。這株斧下余生的核桃樹得以幸存下來,紅軍走后,當地群眾便把此樹叫做“將軍樹”。
1959年廬山會議前,彭德懷來到湖南湘潭一個鄉視察,看到幾位老鄉正要砍伐一棵大樹。彭德懷立即上前勸阻,并對老鄉說明護樹的道理。彭德懷走后,鄉親們才知道阻止他們砍樹的是名震天下的彭大將軍,從此悉心保護好這棵大樹,尊呼為“將軍樹”。
上一篇:單昭祥獻身綠化事業
下一篇:名貴中藥材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