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逆境中充實和豐富自己——丁玲教子磨煉意志
丁玲是我國著名作家、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曾出版過多部文學作品。
丁玲有個兒子,名叫蔣祖林。在8歲以前,蔣祖林都是跟隨外婆一起生活的,8歲后被母親丁玲接到延安,和母親一起生活。
當時,丁玲既是中央蘇區的一名知名作家,又是一名英勇的抗日戰士。祖林來到延安后,丁玲就把他安排到附近的學校讀書。丁玲很注重對兒子意志、性格和作風的鍛煉,從不嬌慣孩子,一有時間就督促孩子認真學習。
1938年年底,在祖林入學剛剛一個月的時候,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城。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學校緊急疏散了學生,祖林連跟媽媽說一聲都沒來得及,就跟隨學校的隊伍向安塞縣疏散了。第二天,孩子們被轉移到一座石窯洞里。在這里,蔣祖林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煎熬的冬天。
由于沒有被褥和取暖的東西,孩子們只能頂著刺骨的寒風,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中艱難度日,小祖林的手腳都凍傷了。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孩子們仍然沒有放松學習,沒有桌椅,他們就搬來一塊大石頭坐在上面,用大腿當課桌,把書本放在上面讀書寫字。課間休息時,大家就都站起來跑步取暖……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丁玲沒有給小祖林寫過一封信,也一直沒有來接他。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讓孩子的逆境中磨煉自己,就是丁玲能夠給予孩子的最有價值的教育,因為丁玲非常明白,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孩子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直到1939年,丁玲想送小祖林去當兵,才派人把他從窯洞接回了延安。雖然在最難熬的時候母親沒來接自己,但蔣祖林一點都不怪母親,相反,他一直以母親為榮。在此后的一生中,母親一直都是他最崇拜的偶像。
<<<家教家風感悟
現在,我們經常都能在網絡上看到一些中學生、大學生自殺的事件,一個個那么年輕、美好的生命,還未曾品嘗人生中的甘甜,就放棄了去品嘗的機會,令人惋惜!
心理學家分析,導致這些自殺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孩子缺少挫折經歷,一旦遇到突發困難,便不知道該如何應付了,能想到的第一個解決辦法可能就是結束生命,以逃避現實。
與那個時代的小祖林相比,現在的孩子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身邊有父母家人的陪伴,可以在寬敞舒適的教室里學習先進的知識,可以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喜歡的衣服,有各種各樣的新鮮玩具……為什么生命力反倒不如艱難時代的孩子們那么堅強呢?原因就在于現在的孩子的生活太好、太舒適了,父母一直都將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替孩子擋住傷害與失敗,結果孩子根本學不會、也沒有機會學會如何去承受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和打擊。
可見,要想讓孩子的抗挫能力強一些,父母還是應該克制一下“想幫孩子一把”的沖動,讓孩子能夠有機會去遭遇挫折、體會挫折,讓孩子在逆境當中鍛煉和充實自己,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才是真正有利的。
1.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馬上伸出援助的手
對于丁玲來說,幾年沒有見到兒子,一見到兒子,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可想而知。然而,當兒子臨時轉移到更加艱苦的地方后,丁玲卻沒有馬上把兒子接到自己身邊,而是讓兒子“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煎熬的一個冬天”。試想,這樣的情形放在今天,哪個父母可以忍受?恐怕早就馬不停蹄地把孩子接回身邊呵護起來了!然而正是這些艱苦的磨煉,讓小祖林的意志變得越來越堅強,直至后面邁入軍隊,成為一名勇敢、堅定的戰士。
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遭遇挫折,如學走路時會摔倒、學吃飯時會吃不到嘴里、學穿鞋時怎么都穿不上……邁入學校、社會后,所遇到的困難更是數不勝數。一些父母就見不得孩子受苦,孩子摔倒了,馬上跑過去扶起來;孩子吃飯吃不到嘴里,馬上拿起勺子去喂;孩子穿不上鞋子,馬上幫助孩子穿……這樣一來,孩子哪里還有鍛煉的機會?久而久之,不就成了溫室里的花朵,遇不得半點風霜了嗎?
所以,如果孩子遇到的困難不是什么嚴重的困難,父母不妨“躲遠點”,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克服。一開始可能會很難,但當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這些困難后,他會非常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這種自信心和成就感,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將是非常有利的!
2.適當給孩子制造點“麻煩”
給孩子制造點“麻煩”,其實就是有意識地為孩子設置一些障礙,用來鍛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寒暑假的時候,讓孩子去參加一些冬令營、夏令營的活動。離開父母后,孩子肯定會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難,這時沒有父母的幫助,有些孩子一開始可能就會很著急。但孩子的思想往往又是很有“彈性”的,當得不到別人的幫助,或者當他看到其他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時,他也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去克服眼前的困難。
通常來說,孩子都是沒辦法預測到自己的認知行為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的,但在遇到困難后,孩子就會想: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時他就會去尋找原因,而這恰恰是提高孩子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機。如果你不讓孩子經歷一些障礙、麻煩,那么孩子就不會增長排除障礙和麻煩的智慧。
上一篇:讓孩子做個誠信的人——“曾子殺豬”教子誠實
下一篇:讓身體動起來吧——舍得讓孩子去參加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