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大,遇事才能冷靜沉著
一個人在危急時刻的表現,往往更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素質,也更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具有成大事的能耐。危急時刻處變不驚往往是很多成功人士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越希望出人頭地,就越應該鍛煉自己在危急時刻鎮靜自若的本事,無論臨時出了任何意外情況,也必須沉著以對,不能夠緊張更不能手足無措。人必須要在危機的第一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下來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想出辦法,辦成大事。
人總是在恐慌中失去冷靜和判斷力,使本來容易解決的問題變得復雜起來。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座大廈失火,因為眾人的擁擠反而使大家都不能夠逃離,結果因相互踩踏而死的人比葬身火海的人更多。難道真的在災難中就沒有足夠的時間逃生嗎?恐怕還是大家的恐慌心理在作祟,如果人群得到合理的疏散,能夠保持秩序的撤離現場,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夠生還。在危急時刻,只有沉著冷靜,機智應變,才能讓你擺脫困境,從而改變命運。
任何一個危機的時刻,對于有足夠冷靜和智慧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機遇,一個功成名就、展現自己風采的絕佳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做到足夠的冷靜,就能生出足夠的智慧,有了足夠的智慧,無論怎樣的危機都能夠化解。在關鍵時刻,一看到危險就慌了神,自亂陣腳,無異于自取滅亡,而鎮靜下來細細分析危機中存在的那一點機會,分析危機中的漏洞,我們就可能發現,這個危險恰恰蘊藏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赤壁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面對八十萬大軍的進攻,孫權沒有自亂陣腳,從沒想過一個降字,反而四處搬救兵,討謀略。最終在“蜀”國的幫助下,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試想一下,如果對方號稱百萬大軍,兵臨城下,己方只有十萬軍隊可供驅策,你有沒有勇氣說一個戰字?就算勉強血氣上涌決定征戰,會不會是以卵擊石?會不會和對方血拼?如果你僥幸勝了,怎能使自己的傷亡達到最小,保存實力,不被其他虎視眈眈的對方吞滅掉?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尚能保持頭腦清醒,謀劃戰機,多方考慮,并能最終取勝,可以說“赤壁之戰”就是一個奇跡,身為吳國領袖的孫權無疑是非常優秀的,難怪身為一代梟雄的曹操都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
很多時候,人們的失敗不是因為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圍環境的威懾——面對險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自己慌了手腳,亂了方寸,怎么還能奢望看到事情可能出現的轉機?
危急時刻我們首先要做到鎮靜,以冷靜的心態,隨機應變,才能把危機變成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最可怕的是聽到一聲“咕咚來了”就隨眾慌亂,大失分寸,那不僅失去了一個成事者應有的風度,同時也失去了把握事情轉機的能力。
如果,事情還沒有轉機,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靜制動”,“靜”并不意味著不動,在靜的同時,形勢在變化,機會也在轉換。在緊急時刻,應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冷靜地觀察形勢的變換,尋找最佳的出擊時機。
如果觀察到了危機中的漏洞,或者隨著局勢的變化,察覺到了生機,就應該憑著自己的敏銳和果斷,突破危機,隨機應變。這樣才能夠在急中生智,改變自己危險的處境。
危險時刻,鎮定固然重要,然而急智更重要,沉著鎮定可能是性格使然,急智卻出于日常的積累。要在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顯示出鎮定自若的大將之風,并且能夠急中生智,可不是一日之功,這需要我們在平時就鍛煉自己有條不紊的素質。
上一篇: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才能創造出美好的明天
下一篇:格局越大的人,越懂得放低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