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內心的沉靜是一種強大
一次,莊子與一位君王談話,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樹林間跳躍。君王對莊子說:“您瞧這只猴子身手靈活,在樹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開心。”
莊子看著那不斷跳躍的猴子,笑著對君王說:“這猴子現在雖然開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誤入荊棘叢中,就算有再靈活的身手,它也一籌莫展。”
有一位禪師曾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這句話說得真好,形象貼切,讓人感同身受。我們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像莊子所說的猴子,在荊棘叢中,全身的本事無法施展。那位禪師又說:“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由此可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苦難的歷程,每個人都會受苦。
曾有哲人這樣評價嬰兒的啼哭:“嬰兒降生為什么會啼哭?因為他從此離開母體的呵護,獨自一人在這世間漂泊,要忍受種種痛苦與煎熬,他怎么會不哭呢?”是的,從降生到成熟,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成長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困境與傷痛,這些傷痛都會變為心靈的劃痕,留下大大小小的傷疤。這種經歷任誰也避免不了。
生活在都市中的現代人,特別是那些為生計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義。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使他們的內心日漸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慮與失望中。焦慮,是因為壓力得不到合理疏解,思慮越來越重;失望,是因為理想與現實差距過大,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產生不滿。
心病還需心藥醫,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藥?什么是最有效的疏解方式?這種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為他人不是你,永遠只能按照他自己的思維方式幫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許好,卻未必適合你;也不是環境,環境從不遷就任何人,只有人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你需要領悟生存的智慧,在紛繁的人世,需要一顆安寧的心;靜,則不傷。
從前有位禪師,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他每天都會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這一天,知事僧打開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來。原來,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筆錢。和尚們都說,昨夜并沒有人進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禪師偷走了這筆錢。
面對眾人的指責,禪師并不解釋,也拿不出那筆錢。大家認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對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而禪師仍然心平氣和,照常打坐,沒有流露半點不滿。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個月,出去辦事的方丈回到寺院,聽說這件事后連忙說:“那筆錢是我拿走的,你們冤枉了禪師。”眾人連忙去對禪師道歉,他們都說:“在這樣的懷疑下竟然能做到不慌張,以一顆平常心生活,這才是真正的修為和境界!”
當一個人被他人冤枉,最好的辦法是什么?是拿出證據辯解。但事有湊巧,如果剛好拿不出證據呢?這個時候爭辯毫無意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在別人不相信你的時候,任何解釋都是徒勞。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問心無愧,相信事情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旁人的猜測就不能損害你的內心。以淡定的態度對待是是非非,這就是“靜者不傷”。
禪的要義是心靜。沉默,正是心靜的外在體現,因為心中沒有妄念,沒有不合時宜的沖動,自然不會草率行動。沉默者最初讓人覺得木訥無趣,接觸得久了,就會發現此類人往往有大智慧、大底蘊。他們不說,只因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在面臨困境的時候,沉默的人能夠容忍誤解與困苦,他們并非逆來順受,而是積蓄后勁,等待時機扭轉局面。
有一首歌叫《沉默是金》,其中一句歌詞說:“是錯永不對,真永是真。任你怎說,安守我本分。”安分守己的人知道沉默的可貴,特別是在喧嘩的人群中,沉默的人自有一種氣度,讓人不敢小覷,不愿生疑。如果能夠守住內心的堅持,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有自己的原則,久而久之,沉默就會令人信服,令人尊敬。不必在乎外界環境的苛刻,用靜與默當作保護自我的盾牌,足可抵御外界的真真假假,保持內心的平和。
上一篇:先聽別人怎么說,不急于表達看法
下一篇:初學者不要同時拿兩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