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分秒必爭
丁肇中生于美國亞柏爾大學醫院。在日本掀起的侵略戰爭之后,小小的肇中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安寧。連續幾年的逃難和流浪生涯,在丁肇中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重慶,丁肇中開始上小學了。身為大學講師和教員的父母,給家庭帶來濃厚的學習氣氛。這使童年的丁肇中受到極大的熏陶。當時,日本飛機經常轟炸重慶,學校經常停課,但是,在家庭學習環境的影響和母親的精心教導下,他從未中斷過學習。
1948年春,父親丁觀海來到南京,同年冬,應臺南工學院的聘請,先行去了臺灣。隨后,母親帶著三個孩子也到達了臺灣。這時,丁肇中年僅12歲。
對于丁肇中來說,臺中市的每一個地方都是陌生的。因此,在重讀小學期間,除了母親擠出時間給予指點外,再也沒有他人可以求助。但是,他深深懂得,這是關鍵的一年,主要得靠自己的努力來把戰爭耽誤的功課全補上。
作為一個孩子應該享受的游戲玩樂,丁肇中完全放棄了。要學的科目他先預習,當天的作業不過夜;清晨、黃昏和夜晚他都迷在功課上。至于星期天和節假日,更成了他對功課的薄弱環節進攻的好機會。
父母見他學得太刻苦了,多次勸丁肇中適當地玩玩。他不肯,并用大人的口吻說:“時間,是最浪費不起的!”
丁肇中牢記母親的告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奮斗,要成為一個佼佼者。”
丁肇中從不像那種不會走路就要跑的孩子。在學習上,他力戒貪多嚼不爛的囫圇吞棗,而務求扎實。每遇一道難題,他不弄懂弄透,決不另換新的。
在課堂上,丁肇中是常常舉手發問和第一個要求回答的學生。他提問題,自然不是漫無目的或思想懶惰,而是對某一問題百思不解才舉手的。有些問題,連老師都難以作答。他回答問題,更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為較有把握時才要求試答。
到了高中時期,丁肇中依舊像初中階段一樣有勞有逸地學習。他喜歡打羽毛球和騎自行車等體育活動,還喜歡散步,更喜歡游泳。
臺北市的碧潭等地方就是丁肇中和同伴們經常游泳的地方。這些體育活動豐富了他的生活內容,提高了他的身體素質。而每當大腦得到了休息和精神旺盛時,他便又開始勤奮、刻苦地學習。
1956年8月,丁肇中在母親陪伴下,以身上僅有的100美元登上了飛往美國的客機。1959年從密歇根大學畢業時,他連續獲得了物理學和數學兩門學科的學士學位。連續取得雙科學位,這是大學生中少有的。
上一篇:要做到從容鎮定
下一篇:要反省和磨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