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斯登原則——沒看清出路之前,別盲目跳進去
美國管理學家曾提出藍斯登原則,即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下來時你可能摔倒。這就是提醒人們,一定要看得長遠,既要向前看,不做后悔之事,又要向后看,為別人留好后路,也就是為自己留好后路,保持進退有度,不做于事無補的仇恨之舉,最終達到成功。
如果一定會有后退的話,一定要在前進之前就為自己留好退路;如果要前進的話,一定要在之前就鋪好前進的道路,才能夠使自己不會進退維谷。人生一定會有順境和逆境,處在順境之中千萬不可得意忘形,就算為以后身處泥潭之時有人能夠拉你一把,也要為自己結(jié)交幾個信得過的朋友。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秦穆公丟了一匹馬,派人去追查尋找,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被岐山之下的鄉(xiāng)里人捉到吃掉了。官吏抓到那些吃馬人,準備嚴懲,秦穆公不忍心,于是勸道“君子不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于是,秦穆公賜酒請他們喝,并赦免了這些人。不久后,秦國與晉國大戰(zhàn),秦穆公被晉軍包圍,面臨生命危險。岐山的鄉(xiāng)人聽說了,拿起武器,飛馳著沖向晉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秦穆公得以逃脫,還活捉了晉君,最終使得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業(yè)。
為已經(jīng)失去的東西遷怒他人,是最不明智的舉動;為憤怒怨恨報復他人,就會失去自己的退路,為自己的前路設(shè)置障礙。良馬被殺,秦穆公雖然憤怒,但卻沒有喪失理智,因為知道良馬已經(jīng)被吃,懲罰那些鄉(xiāng)民也于事無補,反而可能激起民憤,只好寬恕他們,并賜美酒讓他們在愧疚之余感恩戴德,才最終得到了回報。
人們常說“好人有好報”,誰都不可能知道最終誰會救你于危難之中,只有平時多做好事,廣積善緣,才能在關(guān)鍵時刻有人幫。那些得意之時飛揚跋扈,不把他人看在眼里,到處得罪人的人,難免最終會被人落井下石。
得意之時不忘形,失意之時才能不落魄。為人寬厚,不驕不躁,寵辱不驚,才能在進路、退路上都平順。大概是人們對得意的人都有一份嫉妒吧,如果他本人懂得低調(diào),還能夠讓人們產(chǎn)生敬佩之情。得意而不知收斂,不懂得謙虛,狂妄自大,任性而為,別人就會因為這種狂妄而更加嫉恨、敵視他,日后遇到危難,自然沒有援手。
唐太宗時期,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飛揚跋扈,不但身任宰相,還身兼40余職,朝中很多官員都是任由他提拔、拉攏的。他出行時,每每持劍南節(jié)度使的旌節(jié)(皇帝授予特使的權(quán)力象征)在前面耀武揚威,甚至還和李林甫一唱一和陷害太子李亨,在京師另設(shè)立推院,屢興大獄,株連太子的黨羽數(shù)百家。這種態(tài)度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滿。
安史之亂初期,玄宗逃往四川,走到馬嵬坡時,太子李亨、李輔國和陳玄禮認為,除去楊國忠的時機已成熟,于是由陳玄禮出面對將士進行煽動,說這場叛亂全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楊國忠就可止息叛亂。憤怒的士兵們立即將他包圍起來,大喊:“楊國忠與吐蕃謀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馬鞍。楊國忠逃進西門內(nèi),軍士們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可想而知,如果平時楊國忠沒有那么飛揚跋扈,恃寵而驕,不給自己留后路,士兵們怎么會輕易被煽動并殺死他呢?
曾國藩在持家教子方面有他自己的主張,他認為自己在外面有權(quán)勢,家中子弟最容易“流于驕,流于佚”,并認為“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因為富豪之家,即使沒有人驕奢淫逸、飛揚跋扈也足夠別人嫉恨、虎視眈眈的了,何況“授人以柄”?這才是一個知進退的人應該做的事。
心理應用:
上一篇:精準時效的信息就是財富
下一篇:讓孩子學會適當排解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