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在奇想中尋找靈感
奇想,其實離現實并不遙遠,許多昨天的奇想在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
1895年,美國組織了一大批科學家預測20世紀的科技發展。一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驚愕地發現,不少由奇想而激發的重要的科技創新,比如飛機、無線電、核能、電子計算機等,幾乎全部都在科學家們的預測之內。所以,創新思維專家說:“奇想往往是一種超前的科學幻想,科學家與發明家應該善于在人類的奇想當中尋找靈感?!?/p>
奇想之所以稱奇,大概就是因為奇想含有太多的荒誕。
國外的一家廣告創意公司為了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突發奇想,打算推出奇異的“太空廣告”。他們設想并計劃用火箭將一幅一英里長的巨型廣告牌射入太空當中,并且繞著地球運行。他們甚至還打算在廣告牌上安裝超大反光鏡,以便能夠讓地球上的消費者用肉眼也可以看清楚他們的“太空廣告”。對于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創意,人們自然是翹首以待。
還有幾位科學家正在設想研制一種“航天母艦”,也就是海上流動火箭發射場。用他們設想的“航天母艦”發射火箭既省錢又安全。廣闊的海域沒有人居住,所以用“航天母艦”發射火箭萬一出現了意外,也可以大大減輕其破壞程度。如果“航天母艦”開到赤道附近海域發射火箭,還可以最大限度地借助地球自轉來獲得額外的推力。不難想象,“航天母艦”這一奇想如果真的能夠實現,那么它將為人類的太空研究打開一扇新的“天窗”。
達·芬奇不僅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學家、工程師。
有一次,達·芬奇抽空去看望一位從前線回來的朋友,并且向朋友詳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朋友傷心地告訴他:“且不說敵人的炮彈可能把人送上天,就是連自己的大炮也不保險?!?/p>
“為什么?”
“大炮在射擊時候的后坐力太大了,整個炮架都會往后跳,這樣就經常傷人。我的腳就差點被它撞斷?!?/p>
“那可以想辦法把后坐力消除掉?!?/p>
“目前,專家們對此還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
“其實,這很簡單。把兩門炮的尾部對著,一齊發射,后坐力不就互相抵消了嗎?這種朝向相反的炮可以叫雙頭炮?!?/p>
“?。∵@樣怎么可以呢?這不是有一門炮往自己陣地打嗎?”
確實,達·芬奇的想法是荒唐可笑的,但我們不能夠否認他的思路是正確的。在后坐力產生的同時,用一個大小相等、作用相反的力將它抵消,這樣一來,大炮發射的時候炮架就不會往后跳了。這一思路為后來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光陰似箭,轉眼 4個世紀過去了。美國有一位名叫戴維斯的海軍軍官,在一份資料上看到了達·芬奇關于“雙頭炮”的設想,這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1914年,戴維斯經過深入研究,在“雙頭炮”的基礎上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無后坐力炮。這門炮并不是用兩門炮制成,而是將“雙頭炮”的兩根身管合二為一,并且將兩門火炮的發射藥背靠背地放在一起。換句話說,也就是用一根炮管和一包發射藥,讓炮彈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射擊。除此之外,他把向自己這方發射的炮彈改為大型鉛彈。因為鉛彈的質量大,發射的時候只會往后飛行一小段距離。
戴維斯把達·芬奇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但是他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繼續往前挺進。后來,他又將鉛彈改為了假彈,大炮的操作安全性再一次得到了提高。改進之后的大炮在發射的時候,假彈會變成許多碎片,散落在炮的后面。
戴維斯發明的無后坐力炮受到軍隊戰士們的歡迎,但是,士兵們在使用這種無后坐力炮的過程中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依舊是安全問題。因為往后發射的假炮彈有的時候會擊傷操作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戴維斯絞盡腦汁,可最終還是沒有想出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庫克為無后坐力炮“注入了一股清泉”。他創造性地將無后坐力炮的后半截炮管截去,用“氣”代替假彈,也就是在大炮的尾部安裝一個噴氣管,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炮的安全性,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從此之后,有很多兵器專家都試圖對無后坐力炮做進一步的改進,但是都沒有獲得成功。直到1944年,英國兵器專家丹尼斯·博尼才對它實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在前人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一種反坦克炮。
達·芬奇荒誕不經的“雙頭炮”設想,最后居然導致了無后坐力炮的誕生,這就是奇想的偉大力量。
工作中也蘊藏著豐富的奇思異想資源。從中尋覓一個有趣的設想,誘發出自己的創造靈感,你就可能獲得驚人的突破。
上一篇:別問能夠得到什么,先問你能奉獻什么
下一篇:借口是執行的天敵,借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