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吃苦,是人的天性。
做長輩的,沒有誰愿意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罪,爺爺也一樣,怕你凍著,怕你餓著,怕你磕碰著,真比呵護自己的眼珠還重要。有人取笑爺爺:“看看,老房有了孫子,自己倒像個孫子了。”
是啊,全家人拿你當心肝寶貝,你就像全家的“小太陽”,大伙圍著你轉。可是爺爺最擔心的也在這里,從小就這么嬌慣著,寵著你,不讓你吃苦,不讓你受罪,你沒有痛徹的心理挫折,沒有生存壓力方面的影響,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苦難,這對你長大成才,對你將來能適應充滿“苦難”的社會生活是十分不利的。一個沒有經歷過困苦磨煉、沒有艱苦卓絕精神的人,是很難成為生活強者的。
事實上,沒有誰可以一輩子一帆風順,身心務必要經受一些磨難。古訓常說人生如意只占十之一二,不如意占十之八九。爺爺年輕時不相信人生會有這么多的不如意,但回顧六十年的經歷,爺爺活得很苦、很累,身心經受了無數幾乎令人難以承受的打擊。可是,爺爺還是從苦難中掙扎著走過來了,而這種生存的動力和勇氣,又恰恰是“苦難”的功勞,是苦難教會爺爺逐步懂得了如何生存。
一只蝴蝶蛹在化蝶時,想將臃腫的身軀從繭蛹小孔掙脫出來,十分痛苦,且久久也不能掙脫。有個人決定幫它一把,用剪刀將蛹剪開,蝴蝶很容易就出來了。可是,這蝴蝶的體態肥腫,翅膀又細又弱,永遠失去了飛行能力。原來,蝴蝶用它孱弱的身體掙扎著從小孔鉆出來的過程,可以將身體里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里,它才能飛行,盡管艱難,卻是它“化蝶”時不可“省略”的歷程。人也一樣,生命里缺少了“掙扎”,我們也許就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所以,碰到苦難,遭遇逼迫時,就讓我們想想“化蝶”的故事吧。
怕孫子吃苦,又擔心孫子沒吃過苦,怕孫子面對將來必然要面對的生活苦難時,承受不住,戰勝不了,而敗下陣來。爺爺急呀!
闊闊,你在青少年成長階段,或許不會經受很多苦難,身心上也不會經受嚴重的挫折。可是,從小到大處處受捧,事事順利,反而會導致你缺乏勇于面對挫折與失敗的膽識;而從小若備受磨難,反而有利于塑就越挫越勇的品格。爺爺提醒你,如果你真因為大人們從小對你的溺愛,養成了任性、怕苦的習慣,則你必須痛下決心,改變自己!
曾國藩曾說:“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還告誡子孫一旦遇到屈辱和挫折,“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自餒也”。
爺爺希望孫孫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既不要把生活之路看得太平坦,也不要懼怕困難,要相信一句真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困境并不是絕境,當巨大的壓力、非常的變故和重大責任逼得一個人走投無路時,隱伏在他生命最深處的種種潛能,就會突然爆發出來,并促使他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這也是爺爺積六十年人生經歷的切身體會。
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三年困難時期,餓死過很多人。那時爺爺是十一二歲,吃草根,吃樹皮,后來你太奶為了不讓孩子餓死,把發霉的、里邊滿是糞尿的、丟棄好幾年的“癟谷”挖出來,用水淘洗,曬干,打成糊糊當飯吃,黑灰色,一聞霉味都嗆鼻子,要憋一口氣才能咽下去,當時爺爺還喝也喝不夠。正是這種經歷讓爺爺感到生活需要節儉,要珍惜糧食,有了時刻防備不時之需的憂患意識。可是,到你爸爸媽媽他們這輩兒,因為沒有爺爺這樣的經歷,所以他們花錢大手大腳。你十幾個月時,任憑你拿飯糟蹋著玩,衣服、玩具一批又一批,爺爺看了真是百感交集。爺爺不是心疼那幾個錢,而是對這種不知節儉的態度感到痛心,深深感到“沒有經受苦難的一課”對一個人人格的完善是多么難。
爺爺二十歲高中畢業回鄉務農,每天十幾個小時繁重的體力勞動,手上的血泡和老繭,一茬又一茬,對一個從沒干過重活的大孩子,是一種難以承受的磨煉,但別人這樣生存,咱也這樣生存,還可以承受。讓人難以承受的是政治上、人格上的歧視。因為你太爺的歷史問題,爺爺在當時屬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爺爺當時對這種說法很難接受,好像我天生就是壞人),是“狗崽子”(當時對“地富反壞右”分子子女的流行叫法),在咱家破敗的茅草房前外墻垛上掛個白茬大木牌子,上面用黑筆寫著“歷史反革命家庭”幾個大字,告訴別人這是一個另類家庭,別走錯門。爺爺跟別人一樣出工,卻只給記二等工分(一天掙不到一角錢),就因為家庭政治問題,再能干也不給一等工分。有人給爺爺介紹對象,她的親屬說:“咱貧下中農家的姑娘怎么能往火坑里推呢?”而且生產隊開會時還要跟著大家一起唱革命歌曲,歌詞是專門針對我們這種“狗崽子”寫的,其中有這樣的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借指地富反壞右家庭的孩子永遠不該有出息)、“老子革命兒接班,老子反動兒混蛋,要是革命你就站過來,要是不革命就滾他媽的蛋”,這歌詞不單粗俗無禮,更是對人格的蔑視。當時,爺爺是一個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面對社會這種歧視、打壓、摧殘,心里承受的屈辱、憤懣、痛苦和壓力,是你今天無法想象的。
于是,爺爺當時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改變這個家的命運。無論怎么累,爺爺兜里永遠揣著書,擠一切時間看書、學習。在農村家家都有倉房,我就在咱家院里的土倉房里用土坯壘起桌子那么高,上面放塊破門板當桌子,木板不平,我找塊玻璃放在上面。地方有兩平方米那么大,倉房舉架太矮,還要貓腰進去,爺爺就在那里讀書寫字,無論干活怎么累,每天都要讀書到深夜。鄰居常常悄悄過來偷看,那表情很復雜。當時,也不知道怎么樣才能改變命運,但是知道不學習沒有知識肯定不行。這也是爺爺三十四歲時才掙扎著進了縣城(當時農村戶口進城變“紅本糧”特別難),三十八歲還要考大學的生存背景。
爺爺切身體會到,一個人不是被逼到絕境,潛藏在自己身上的巨大能量就不會爆發。圣嚴法師說:“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但前提是,這個人必須有超常的意志力。如果是個懦夫,就會在重壓下向困難投降。有些人在極度危險的境地所表現出的力量,連他自己都會感到不可思議。比如飛將軍李廣月下射虎的故事。李廣把一塊巨石誤認為老虎,情急之下,一箭射去,箭鏃竟深深嵌入巨石。李廣也為自己的神力吃驚。當他知道不是虎時,卻無論怎么用力,都無法再射入巨石。
據科技資料載,人類平時只利用了大腦10%左右的功能,即使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也只用到大腦的14%,如果充分開發潛能,一個人可以學會四十種語言。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可信,人人有潛能是確實的。闊闊,你那處于“閑置狀態”的智慧潛力,是你的一筆巨大的、待開發的財富啊!
一個人要做出非凡的業績,必須有逼迫自己“絕處逢生”的勇氣和毅力!
在農村老家,沒有幾個像爺爺這樣走出來的,倘若沒有那些苦難,或許我也不會有這么頑強的生存動力。之所以爺爺要跟你說這些,就是告誡你,千萬不要因為時代的不同,因為一時條件好,而認為“一切都會一帆風順”的。事實上,不同時代、不同年齡段、不同環境,都會有不同的人生苦難。你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并且勇敢地去接受“苦難”的教誨。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苦難讓人深刻,苦難教會人們懂得生活。這不是爺爺個人的觀點,是古往今來許多成功人士的共識。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說,上天想要把重大使命放到某個人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磨煉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體,讓他的行為總不能如意,這樣就可以磨煉他的意志,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戰勝各種困難的能力,從而擔當起重要的責任。
縱觀古今,多少名人志士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誠如《史記》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也。連孔子也同樣受過“厄于陳蔡,七日無糧”的磨難。歷史上如劉邦、劉秀、趙匡胤等開國皇帝,都是從磨難中崛起的。
據說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創作),他們都沒有屈從命運的擺布,而是表現出了超人的意志力,取得了常人無法實現的成功。
獲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無臂鋼琴家劉偉,十歲時遭高壓電擊失去雙臂,但他并沒有向不幸屈服,十四歲便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兩塊金牌。十九歲開始學習用腳“彈”鋼琴,二十四歲,代表中國赴奧地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誠如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辭所說的:“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相信自己。那一段段輕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
相信自己,是戰勝一切苦難的原動力!
誠如臺灣圣嚴法師所言:“若能把人生的苦樂,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就是大自在人。”他們做到了!
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那場文化浩劫,一開始,有幾百萬城里的青年上山下鄉,細皮嫩肉、肩不能擔、手不能提的城里娃子突然被放逐到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貧困鄉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三五年、七八年不等,吃盡了苦頭,受盡了磨難。結果,后來這批人大都成了主流社會的脊梁,是寶貴的“苦難經歷”造就了他們。
苦難的意義,在于具有重塑人格的力量。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說過:“一個人徹悟的程度,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人的品格、意志,不是與生俱來,是煉獄般的經歷,迫使他不斷思考人生,不斷尋找人生突破口,不斷挑戰生命的極限,從而造就了他無所畏懼的堅強和所向無敵的智慧。
為什么洪應明的《菜根譚》取名“菜根”呢?“菜根”是苦的,是硬的,是臟的。如能嚼得了菜根,吃得了這般苦,那就沒有什么可懼怕的了。《菜根譚》里有一句“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也極言經受苦難歷練的必要性。
梁啟超說過:“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貝多芬說過:“卓越的人,一個突出的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胸懷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李大釗說過:“可紀念的勝利都是從奮斗的悲劇中得來的。”
美國學者羅伯特·尼斯貝特也說過:“在生活中,比歷經奮斗而毫無成就更糟糕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萬事順利。”
美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說過:“沒有哪個聰明人會否定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
好了,爺爺不再舉例了。建議孫孫再讀一讀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司晶的《煉獄天使》、朱彥夫的《極限人生》,這些都是描述他們歷經磨難,記敘成長歷程的傳記體小說,對你是有幫助的。
為什么說“自古英雄多磨難,紈绔子弟少成才”?為什么說富不過三代?為什么有的獨生子女,遭到一點打擊就離家出走,尋死覓活?甚至,報刊上報道過兩個名校大學生竟因失戀而跳樓。他們何以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就是因為他們一度太順利了,有一點挫折就承受不了;就因為他們是溫室里的花草,沒有經歷過風霜雨雪的錘煉。
問題是,在家庭、在學校,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忽略了,該告訴孩子怎么去面對苦難和挫折,在“跌倒”后,如何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怎么度過這“黑暗”的一刻。
所以爺爺才希望孫孫能有意識地補上“經受磨煉”這一課。
爺爺認為,一是樹立正確的苦難觀。正視苦難,勇敢地迎接苦難。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可不必恐懼、懊喪。
二是借助一些條件,主動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體驗一下,在烈日下勞作,在風雨中跋涉,在饑餓中負重,以磨煉自己的筋骨、意志。
三是從容接受苦難,從苦難中學會反思、學會生存。經驗是從痛苦中萃取出來的。挫折不是懲罰,而是經驗和智慧的積累,是人生之路“螺旋式”的升華。如果能從苦難中汲取人生經驗,歷練自己的品格,錘煉意志,從而駕馭自己的人生,就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弱者在優越的條件中往往錯失機會,而強者卻能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打拼出新天地。
無論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坎坷和挫折,都不要陷入悲傷的泥沼。培根說:“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懊惱的情緒,是對一個人身心最不值得的消耗。能承受苦難的壓力是一種堅強;能預見可能發生的不幸而積極預防,是一種智慧;而能從容應對困難,則是一種豁達。事到順時須警醒,境逢逆處要從容。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那些隨時在微笑的人,他們不必在順境中才快樂。
有時,刻薄的嘲諷和無情的歧視,也是激發潛能、催人奮進的一劑良藥。但前提是自己得是個有血性、有尊嚴、有志氣的人。曾經得過諾貝爾獎的法國化學家維多·格里亞,年輕時游手好閑,是出了名的浪蕩公子。一次,一位著名美女影星到他居住的小鎮來,許多社會名流聚會為她舉辦舞會。維多·格里亞也想邀那位女星跳舞,結果,女星冷冷拒絕了他,并且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留情地說了句:“我最討厭你這樣的花花公子擋住我的視線!”維多·格里亞在眾目睽睽之下,無地自容,羞愧地走出大廳。回到家里,經過痛苦反思,他給家人留下一張字條“我不學成不會回來”,便毅然走上求學之路。數年之后,他成了著名化學家。這時,他收到當年那個已經年邁的女影星的一封信,信上說:“你是我最崇敬的人!”
闊闊,維多·格里亞“立志雪恥”的精神,對你沒有啟發嗎?能從失敗的泥沼里重新站立起來的人,更是真正的強者呀!
苦難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于直面苦難,能在任何不利的情況下坦然微笑,堅定信念,百折不撓,積極為成功尋求辦法,那么他遲早會成功。
在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失意,如失戀、受辱、受委屈、遭誹謗、被欺騙、被歧視,包括挨批評、責罵,這些都將是對你一顆年輕的心的淬煉。看淡些,看開些,人生也就豁然開朗、有滋有味了。你是沮喪、灰心、絕望,還是堅強、警醒、奮起,這都是你要向“苦難”這個老師交回的答卷。
堅強的自信和意志力,不會與生俱來。年輕時,經歷些苦難不一定是壞事。正如羅曼·羅蘭說的:“痛苦像一把利刃,一方面刺痛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
從另一個角度說,沒有吃過苦膽,品不出糖的甜蜜;沒有挨過餓,不懂飯的香;沒有受過凍,不知火的暖;沒有受過屈,不懂被人理解的珍貴;沒有分離的痛苦,就不知團聚的快樂;沒有病痛的折磨,就不知健康的可貴;沒有失去的痛惜,就不懂獲有時的價值。人們對越是輕易可以得到的東西,越不懂得珍惜。苦難是一劑良藥,苦難是對生命的體驗,苦難也是生活的經驗。只有苦過,才懂得生活是幸福的,才懂得珍惜時光,才知道生命的偉大,才肯奮發圖強改變命運。所以,懂得“享受痛苦”,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
盡管順境有利于人才成長,但優裕的條件又往往容易使人產生貪圖安逸、疏懶、消沉的心理,從而又不利激發成才的奮斗精神;而逆境盡管會扼殺一些人才,卻可以逼迫一些意志堅強的人奮斗成才。事實上,順境或逆境都不是成才與否的關鍵,它畢竟是外因,是條件,成才主要靠來自你內心的動力,因為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只要主觀上成才意識強烈,發奮向上的意志堅定,頑強拼搏,百折不撓,能經受住血與火煉獄般的考驗,就終會成才。
怕失敗者,一輩子都可能是個失敗者。我們往往羨慕成功者身上炫目的光環,卻很少去體味成功者所經歷的艱辛。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來之不易。當我們也渴望成功的時候,必須對可能經歷的各種苦難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常懷苦難、危機的憂患意識,往往又可以幫助我們避開苦難。明太祖朱元璋就說過:“人常慮危乃不蹈危,常慮患乃不及患。”正是因為對苦難的可能產生做了充分的預防,才避免了苦難的發生。
苦難和危機是孿生姐妹。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危機的出現,不要恐懼危機,不要逃避危機。危機可能是一次變革、重生、飛躍的機會,或是考驗、造就偉大人物的機會。所以,不要浪費危機,而要主動把握機會,“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實現人生的一次次升華。
寺院里的古鐘,只有受到撞擊時,才會發出悠遠的轟鳴;人生也一樣,常常是苦難的“撞擊”,才讓一個人“不同凡響”。
人生能握有一手好牌,固然是一種幸運;而能打好一手壞牌,才不愧是強者。每臨大事有靜氣,沉得住氣方為人杰。平心靜氣,鎮定從容,以靜待變,亂中取勝,是一種境界、一種氣度、一種修養。
生活不能彩排,更不能重來。你每天對生活的感受或好或壞,都會記入你生命的清單。我們為什么不坦然、快樂、從容地面對生活呢?當你能坦然接受生活給予你的一切時,你便成熟了!
理想是心中的陽光,無論命運多么坎坷,都會因為心中有陽光而不會消沉。
所以,孫孫不要逃避苦難,不要在苦難面前做懦夫,堅強起來,微笑著,從苦難中(包括從順境中)崛起,挺直腰桿,大踏步前行,那便是你能成為頂天立地男子漢的時候。
上一篇:自勝者強
下一篇:蘊蓄生命的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