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勝者強,是個很寬泛的話題。古今哲人,多有精辟論述。
老子說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爺爺非常認同這句話,把它奉為座右銘,它讓爺爺受益一生。爺爺希望孫孫能理解“自勝者強”的含義,用于指導自己的人生,讓自己成為一個生活的強者。
自勝者強,簡單地理解,就是能通過自省,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并改正自身的不足,或在情緒波動時,能把握住自己的行為分寸,不做出過激行為。但是,一個人可能在他人面前很強勢,卻很難做到“戰勝自己”。正如韓非所言:“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而能戰勝自己的人,一定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從一般成長規律上來說,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大致相同。從十三四歲開始,有點不聽話,但還不敢與大人明著對抗;到十七八歲,開始自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根本就聽不進大人的規勸,不管大人怎么說,自己還是有個老主意,我行我素;等到二十四五歲,經過了一些生活磨難,開始懷疑自己二十歲前有點荒唐了,但還不想改變自己,仍覺得老人們都是“老朽”,對老人的教導認為是“瞎操心”;等到三十歲四十歲后,有了家庭、孩子、事業,反省人生,開始認識到自己十幾歲時簡直是不懂事。可是回頭一看,他自己的孩子正是十五六歲,跟他青年時一樣不聽話。他為自己的孩子苦惱。等孩子長大到三四十歲,回頭一看,他的孩子又在重復祖輩、父輩小時候的錯誤。
你在十三四歲到十七八歲這個期間,正是叛逆心理強烈、青春期躁動、自尊心敏感的階段。因為你性格外向,交往活躍,會有很多朋友,這都會影響你學習的集中力。你從小就表現出自尊心強的特質,一旦父母、老師批評你,你就可能逆反心理上來,一概聽不進去,偏要拗著來,進而成了誰也管不了的“小野馬”。如果在關鍵的問題上把握不好,不能“戰勝自己”,就容易使一個本來優秀的你開始走下坡路。
爺爺特別要強調的是,早戀,是個特別需要自勝力、特別難以把握、特別應該引起你高度注意的問題。面對青少年時期必然要過的早戀關,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把握住自己,戰勝自己么?
十五六歲正是青春萌動期,男女孩之間的吸引是很自然的事,特別是你聰明漂亮,討女孩喜歡,會有人大膽追求你,你怎么辦?是沉迷其中呢,還是冷靜地把握住自己躁動的心?關于婚姻的話題,爺爺另有闡述。這里強調的是“自勝”的問題。爺爺規勸你,二十歲之前(高中畢業前后),學業未定,事業未定,加之思想的單純、閱歷的淺薄,一定不要確定戀愛關系。這不僅會影響你集中精力學習,更因為這種青春期的早戀也不可靠。男女雙方思想簡單(若認為自己不簡單了,其實就是簡單)、偏激、沖動,極容易因為感情的波折而走極端,釀成悲劇。漢朝傅干《皇后箴》有云:“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因為婚姻問題處理不當而導致兇案,爺爺聽到、看到的例子太多了,教訓深刻。青少年時期的早戀成功率極低。希望孫孫能經受住考驗,嚴格地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把握分寸,不可憑一時的沖動,失去理智,導致終生追悔莫及。
當然,在你成長過程中,你會遇到方方面面的考驗,而最大的考驗來自你對自身的否定——不斷去否定自身的缺點、不足。年輕人犯錯誤,在所難免,或許上帝可以原諒,但是,社會會原諒你嗎?當你自己在不斷原諒自己的時候,你放棄的正是對自己命運的主宰權。一個明智、懂事的孩子,絕不該把自己成長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去,而應勇于反省,從自身找原因,修正自己前行的步伐,為自己創造生命的輝煌。
爺爺退休后,曾幫一家民辦電腦學校做過一年管理。那里收的多數是十七八歲沒有考上高中或高考落榜的孩子,有的曾被學校多次開除。這些孩子大都很聰明、帥氣,可惜,就是不愛學習,打架、逃學、結伙尋釁、談對象,甚至有的半夜竟從三樓窗戶跳出去上網吧。在家里,都是父母管不了的“小少爺”,花錢不眨眼,對父母辛苦掙錢送他上學一點不理解、不感恩。有的學生甚至頂撞父母,推打老師,一副玩世不恭、蔑視一切的架勢。許多家長送孩子上學時都淚水漣漣,說家里實在管不了了,求學校能看住他,不惹是生非就行,成不成才已不抱希望。
望著家長痛心、愁苦又無奈的表情,爺爺心里一直很沉重,很悲哀。
面對電腦學校那些孩子,面對孫孫要有的十四五歲這個階段,爺爺想說,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只有當他們(或你)自身有勇氣,有決心克服這些缺點,自己從內心醒悟過來,想要學好時,他們(或你)才有救。人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最難應對的是“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即自己戰勝自己,自己跟自身的缺點決裂。
爺爺曾耐心地給那個學校的學生講過“兩塊石頭”的故事,也確實讓一些躁動的心靈安靜下來,開始反思,繼而奮起,成了好孩子。今天,爺爺再把這個故事講給你聽。
從前,在遙遠的山谷里,有兩塊大小、質地都差不多的巨型石頭,千百年來,任風吹雨打,孤獨寂寞,沒有誰理睬過他們。他們也想改變自己單調艱辛的生活,想走出大山,可惜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來了一隊人馬,原來是一伙石匠,想挑選一塊石頭,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于是,石匠選中了兩塊石頭中的一塊,這塊石頭很高興,認為自己終于有了出頭之日。
石匠拿出斧鑿,開始在石頭身上敲打,要把多余的石頭砸掉。每一鑿下去,石頭身上都會留下一道傷痕。撕心裂肺、切膚斷筋的痛,讓石頭疼得直打顫。開始它還咬牙忍耐堅持,幾天之后,它實在受不了這個苦,說什么也不干了,跳起來去砸石匠的腳,對石匠充滿著怨恨,并且不斷地逃避,在山溝里滾來滾去,不讓石匠雕琢它。石匠沒辦法,只好嘆口氣,換了另一塊石頭。
這塊石頭也同樣被敲打得痛苦萬分,但它想要走出深山,要改變命運,要使自己具有價值,就要接受石匠的“改造”。于是它咬緊牙關,接受石匠的雕琢,疼得無數次昏死過去,卻一動不動,一直堅持。
這樣堅持了三年,在石匠手中,它被雕刻成了一尊精美的佛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彩照人。于是,來了無數人吹吹打打,披紅掛彩,用八抬大轎把佛像抬出深山。又修了一座龐大、輝煌的宮殿,把佛像供奉起來。
從此,每天有千百人跪在佛像前頂禮膜拜,磕頭燒香,擺滿供果,佛像享受著從未有過的人間榮華。而另一塊石頭仍凄涼地被拋棄在深山里,過著從前的日子。它心里很不服氣,心想,我們倆本來都是一樣的石頭,憑什么他天天要受萬人跪拜?于是,這塊石頭拿出手機給佛像打電話問:“人們太不公平,咱倆本來是一樣的石頭,為什么你要這么風光,而我卻被人冷落?”佛像寬容而淡定地(歷經苦難的磨煉都會變得寵辱不驚)微笑著,慢條斯理地回答道:“石匠本來先把機會給你了,是你不能承受改變命運的痛苦,而我卻承受住罷了。”
這當然像個優美的童話,但卻說明了戰勝自我之難和戰勝自我的重要。有時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拒絕改造”,就會失去美好的未來。闊闊,你愿意做哪塊石頭呢?
真正的成功,必須源于深刻的自我覺悟和發自內心的進取力。有些人雖然向往成功,但卻不肯決然改變自己,而是不斷地找借口,固守既有怠惰的生活方式。這些人,成功路上的真正敵人不是苦難,不是失敗,而是他自己——自己不肯沖出“維持平庸”的習慣與思維的樊籬。
一個人可能在各種困難面前表現堅強,卻唯獨不能戰勝自己,對自己表現軟弱,不能克服性格中的自我、自負、懶散、怯懦、好高騖遠或獨斷專行等缺點,不能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堅強起來,這將成為影響他成功的致命傷。
綜觀古今中外成功人士,都是能清醒自勵、勇于“自勝”的強者。
1906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的西班牙解剖學教授圣·拉·依·卡哈,少年時期就曾很頑劣,不愛學習,游手好閑。一次他故意招搖地在鄰居家的女孩面前走過,想引起女孩對他的注意。這時,女孩對她說了一句:“頑劣的孩子都是弱者!”女孩的輕蔑和“宣判”似的抨擊,讓他有醍醐灌頂之感,他痛苦地在床上躺了三天,爾后,他跟母親提出,他要上學。結果,經過努力,他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醫科大學。一次痛徹心扉的反省,讓他生命的軌跡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爺爺認為,人決定自身行為作何選擇的關鍵,不該遷怨別人,而是先改變自己。當你意識到該努力的時候,正是你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改變自己,就是戰勝自己的過程,也是人生自我管理的過程。
臺灣圣嚴法師說過:“知道自己的缺點越多,成長的速度越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越堅定。”實現自我改變的前提,先要有對自己清醒的認識。
前面說到的電腦學校里的那些孩子,應當從反面給孫孫以警示。那些孩子本應該是很優秀的,怎么會變成這樣呢?這當然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問題,涉及家庭、社會、學校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這里要探討的話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與孩子本身“自制力”差有關。
自勝者強,還表現在對人生興趣的選擇上,能否摒棄鄙俗,追求高雅。
一個人沒有生活以外的奮斗目標(比如想當個科學家、當個書畫家,或當個作家),僅僅為了溫飽而生活,就接近于動物式的生活了,他的人生會感到單調和乏味。事實上,每個人一生會面臨各種誘惑和選擇,這種時候,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把握住自己”的能力。據說第一個接受美國國會頒發特別獎章的美國作家路易斯·阿莫,在第一本書出版前,他的稿件曾經被拒絕過三百五十次,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和執著的精神,怎么能有這樣的成就呢?
爺爺強調,無論如何,孫孫要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活力,不妨不斷為自己設定一些“高雅”的目標,不懈追求,從而使自己活得有品位、有熱情。
自勝者強,還表現在自己能在逆境中崛起。許多實例證明,那些小時候不被人喜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才。比如孔子、安徒生、牛頓。
因為不被人喜歡,可以鍛煉他的獨立性,讓他明白這個世界不一定總是以他為中心,可使其收斂過分嬌嗔撒野或目中無人的性格。不被人喜歡,可以激發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也行的勇氣,可以鍛煉他獨立思考、堅韌頑強的品性。不被人喜歡,甚至可促使一個人產生一生不懈追求的巨大動力。當然,前提這個孩子得是個勇者、智者。相反,也可能有的人因為不被人喜歡和關注而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甚至產生嫉恨、報復的陰暗心理,從而毀掉自己的一生。
一個人不被人喜歡,甚至被人無情奚落、謾罵的時候,才會考驗他的本性,暴露他的修養、學識、志向及對待人生的態度。
而孫孫是個招人喜歡的孩子,這就可能缺少不被喜歡的孩子所能得到的磨煉,反而被慣得“誰的話也聽不進去”。爺爺之所以說這些,還是想讓你能跳出自己“被寵愛”的圈子,反思自己,懂得該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
自勝者強,尤其表現在對自我情緒、感情的控制上。發脾氣,是人的本能,而能在脾氣要爆發時把火氣壓下去,那才是強者。在極度氣憤或執拗的時候,人常常會陷入偏執的牛角尖,不肯認錯,不肯服輸,認為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能“掉價”。其實,正相反,越是固執,越會讓人覺得你無知,越會損害你的聲譽和形象。“善用威者不輕怒”(《格言聯璧》語),如果此時能清醒自控,突然“轉身”,“破涕為笑”,坦然承認自己的不對,給自己也給別人“下臺階”,恰恰是一種智慧、一種胸懷、一種修養,不但會變被動為主動,反而會在眾人心中立刻顯得開明、高大起來,并從而贏得尊重。這就是“自勝”的魅力。
希望促人奮進,而絕望讓人瘋狂。人生最深切的痛苦,往往不是客觀環境帶給人的傷害,而是發自內心的絕望和悲觀的情緒,令他做出不理智的,甚至極端的選擇(或是毀滅自己,或是毀滅別人)。所以,關鍵是要戰勝自己,懂得自己必須振作起來,用意志力來拯救自己。如果你生氣郁悶,是因為你還不夠大度豁達;如果你悲傷絕望,是因為你還不夠堅強。也就是說,要有意識地養成自己平和豁達的心態,養成寬厚善良的心胸,善于寬容體諒他人,具有極大的克制力和忍耐心,既不強人所難,也不苛求于己,平和地看待世界,淡泊地對待自己,這樣,你的生活才會從容、快樂。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也就是這個道理。
孫孫可以看《史記》,李斯毅然向荀子學習帝王之術的故事、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都會給你很大的激勵和啟發。
爺爺要你明白一個道理:全世界的人都愿意去改變別人,唯獨不愿意改變自己,而那些能改變自己的人,恰恰成了人群中優秀的那一部分。
博友“靜處閑看”在她的博文里寫道:
“雖然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家庭教育要寬松、民主、適度,然而我所見到和具有的社會經驗卻告訴我,在家庭教育問題上,不能隨便,不能順其自然,未成年的孩子就像一塊材料,要盡可能用可以的手段,讓他的(感知)功能發揮到極致。必要的時候,可以動用一些嚴厲的方式,因為每一個孩子,在上進的問題上,所給予的精力和自覺性遠遠達不到他的極限。如果我和孩子都生在一個不用擔心就業、不用擔心過度競爭、不用擔心生存安危的社會,我也許會主張讓孩子有一個快樂、輕松的童年時代。然而,我們必須正視一個事實,轉型時期的中國,人口太多,資源太缺,保障太少,生存太難……所以,一個人生,前三十年是要用來奮斗踐行的,只有過了這個階段,才可以有資本或者有資格說‘淡定’或‘放下’。那些說已經淡定、放下的人,都是曾經奮斗過的人,或者是已經成功的人,都是到了一定階段可以從容的人。”
她還寫道:“人生是個舞臺,充滿機會也充滿競爭。現在的你,不甘平庸,不甘附從,也不甘落后,然而有競爭就會有壓力,有壓力就會有焦慮。勇于面對一切挑戰,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有時,付出不一定與收獲成正比,因為常常是付出多于收獲;有時失敗之后不一定就能迎來成功,因為成功總是姍姍來遲。積極的行動和超然的態度你都要具備。青春成長,學習不是唯一的任務,儲備自己的精神力量、人格魅力更加重要和艱巨。如果必須經歷一些難以逾越的坎,我們就把所過的每一道坎都當成是一次自我超越的過程。人生更難得的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
這是一個有經驗的母親教子的感悟,爺爺很認同她的觀點,也代表了千千萬萬個父母的心聲。轉載在這里,就是想讓你能真正理解父輩們的苦心,能聽得進大人們的規勸,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懂得在年輕時自強自立。
你成長前進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懶散、放縱和固執,所以,要走向成功,你首先必須勇敢地跨越第一道障礙——自己。“自制力”的養成,是會隨著你學習、成長的過程,隨著你知識的不斷豐富和閱歷的不斷增加而日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只要你相信“自勝者強”的道理,你就會理智地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權衡利弊,并做出及時舍取。
總之,人能超越自己,便能超越許多。要征服世界,先戰勝自己,要想成功,就要培養自己控制命運的能力。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爺爺希望你能借鑒一個六十歲老人看人生的經驗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有自省、自律的精神,勇于隨時與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決裂,戰勝自己,順利地度過自己的青春期,為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上一篇:能像羅文上尉那樣么
下一篇:苦難是人生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