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自己的舌頭,不要隨意說話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自古以來,因言獲罪的事例不在少數(shù),有時候,一些人只是為了圖一時之快,沒能管住舌頭,說了不該說的話,從而引火上身,所以,我們要學(xué)會管住自己的嘴巴,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語言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圖口舌之快,對他人說三道四的時候,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為我們自身埋下禍根。請記住一句話:話一旦出了口,就無法收回。因此,要懂得控制你的言語,尤其是尖酸刻薄之語,因為你從諷刺他人的話中得到的滿足感遠不及你付出的代價。
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蘇東坡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出口成章,為人又豁達豪放、不拘小節(jié),被譽為:“有李太白之風(fēng)流,勝曹子建之敏捷。”蘇東坡官拜翰林學(xué)士,在宰相王安石手下做事,王安石非常看重他的才能,可是蘇軾卻經(jīng)常自恃聰明,常對王安石有譏誚之意。有一次,王安石同他玩文字游戲,談到坡字,王安石開玩笑地說:“坡乃土之皮。”蘇東坡立刻回應(yīng)說:“如相公所言,滑字就是水之骨了。”王安石心里暗暗不悅,但并沒有發(fā)表什么言辭。
后來有一次,蘇東坡去拜會王安石。恰巧王安石正在午睡,書童就將蘇軾引到東書房等候。蘇軾閑坐無事,偶然看到硯臺下壓著一方素箋,原來是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題目是詠菊。蘇東坡把這兩句念了一遍,突然笑道:“想不到王大人也會寫出這種如此不通的詩來。”原來那兩句詩是這么寫的:“西風(fēng)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認為,秋天才會常刮西風(fēng),而菊花則是在深秋盛開,隨你焦干枯爛,都不會落瓣。想到這里,蘇東坡不吐不快的性格又冒出來了,于是他依韻添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之后又想到,如此搶白宰相,恐怕會給自己惹來麻煩,但是如果將詩稿撕掉,又不成體統(tǒng),左思右想也沒想到什么好辦法,只好將詩稿放回原處,然后告辭了。哪里知道第二天皇上就降詔,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zhuǎn)眼間到了這年深秋,突然一天起了大風(fēng),大風(fēng)過后,后園的菊花棚下落了滿地的金黃色花瓣,恰似黃金一般。一時間,蘇東坡目瞪口呆,這時候他才知道黃州的菊花果然落瓣!后來他不由得對友人說:“小弟被貶,竊以為是宰相公報私仇,現(xiàn)在知道是我錯了。切記、切記,萬不可輕易取笑人,正所謂經(jīng)一事,長一智呀。”
我們看一下,縱然像蘇東坡如此聰明的人也會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時常賣弄些小聰明,更何況我們呢?在生活中,有這么一些人,不管他們遇到什么事,看見什么人,或者是聽到什么風(fēng)聲,都會對自己遇到的事,看到的人或者聽到的風(fēng)聲大談特談,甚至火上澆油,煽風(fēng)點火,這種人恐怕是最惹人討厭的。他們總喜歡在背后對別人說三道四,說這個人多么多么小氣,那個人多么多么自私等,他們的可悲之處在于,總是意識不到自己是多么多么惹人厭。
古人說:“言多必失。”就算是修養(yǎng)再高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公平地表達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的看法,一旦話說多了,就難免有錯誤的地方,也難免會得罪某些人。所以,我們的祖先又總結(jié)出另外一句可以明哲保身的話來,就是“沉默是金”。只要不說話,總不會說錯話,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也不能總保持沉默,該說話的時候還是要說,否則會顯得自己完全沒有立場。總之就是一句話,做人要拿捏好分寸,說話也是如此,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該說的話應(yīng)當怎么說,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項技能,需要你慢慢地提高、磨煉,并運用得圓熟起來。這樣,就能夠讓你在朋友之間左右逢源了。
上一篇:競爭中失利時,要學(xué)會認輸
下一篇:背信棄義的人,終會被別人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