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信棄義的人,終會被別人背棄
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及今,從上到下,人們都很重視“信義”二字。而儒家文化更是將仁、義、禮、智、信作為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從中就能看出,“信”、“義”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重“信”守“義”,就能夠獲得大家的信任,而背信棄義,則會讓別人對你失去信任和信心,而一旦對你失去了信任,就沒有人再樂意與你交往,你的人生道路也會越走越窄。所以,古往今來,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懂得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道理。
我們經常將那些輕諾寡信,不守道義的人稱作是背信棄義,也都會鄙視背信棄義的人。背信棄義者的行為是典型的無德無義的行徑,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小人舉動。他們為了一己私利或者是種種外在的原因,違背自己當初的承諾,出爾反爾,放下了良知和功德,做出背信棄義的壞事情。而一旦你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就會遭受眾人的鄙棄和唾罵,最終不會落得一個好下場。
春秋戰國時期,晉惠公夷吾在秦軍的幫助下繼承了王位。在此之前,他曾向秦穆公保證,如果秦國能幫助他即位,即會將晉國的河西土地送給秦國作為回報。可是他回到晉國之后卻沒了下文,秦穆公對其很是懊惱。
后來,晉國遇上了大饑荒,晉惠公又派人向秦國請求援助。秦穆公就此事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夫百里侯認為:“各國都會發生天災,非人力所控制;救濟災荒,體恤鄰國,是立國之道。所以,應該給晉國糧食。”
而另一位大臣邳豹,卻主張利用這個機會,乘虛而入,向晉國發起進攻。秦穆公說:“雖然晉國國君不講信義,然而百姓卻是無辜的。”于是給晉國送去了糧食,解決了當務之急。
第二年,秦國也遭受了災荒,秦穆公趕緊派人去晉國求援。晉惠公與群臣商議是否援助秦國。大夫慶鄭認為:“國君靠秦國的力量才得以即位,而后卻背棄了自己當初的約定,晉國發生饑荒,秦國既往不咎,仍然對我們施以援手,我們當知恩圖報,何須商議!”大夫虢射卻說:“去年上蒼有意將晉國送給秦國,然而秦國不來攻伐,反倒賣糧食給我們,如今上蒼又將秦國送給晉國,晉國豈能違背天意,錯過奪取秦國的時機?所以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向秦國大舉發兵,一舉將其擊潰。”晉惠公早有此意,所以與虢射一拍即合,決定不僅不支援秦國,反而還要趁秦國危難之際,大舉發兵伐秦。
秦穆公看到晉惠公的反應之后火冒三丈,決定親自率領軍隊攻打晉國。雖然秦軍在人數上少于晉軍,然而全軍上下斗志旺盛,士氣高漲;而晉軍雖然人數眾多,然而君臣離心離德,士氣低落,結果晉軍被秦軍打得個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而晉惠公也成了秦穆公的俘虜,最后自絕于天下。
在這個故事中,晉惠公由于屢次不守諾言,背信棄義,最后人心向背,不得不自絕于天下。從這里就能夠看出,人們對于背信棄義的人都是極為厭惡的,而背信棄義的人最終也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付出慘重的代價。
信和義是中華文化中非常深刻和精辟的部分,重視信義的人行遍天下也能夠處處吃得開,能夠交到不少知心的朋友,走到哪里都能夠大展拳腳。而背信棄義的人不論到了哪里,都能被人認出本來面目,最終作繭自縛,寸步難行。在現代社會中,信義尤為重要,比如在經商中,如果你不講信義,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整個商界人士馬上就會知道,你就會失去很多的機遇和朋友,而你的名譽也會一落千丈,從此以后你可能會因此而一蹶不振。所以,不管是經商,還是在其他方面,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眾人的口碑,贏得大家的信任和喜愛,就一定要重視信義的力量,萬不可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
上一篇:管好自己的舌頭,不要隨意說話
下一篇:規律生活,節制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