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香港記者的奮斗經歷
曾慧燕的幼年經歷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時,來到人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兒。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媽媽,當時無法理解轉眼間變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與其分道揚鑣,移居香港。失去了母愛的小慧燕只好離開廣州回到老家——湛江吳川縣梅佳鎮,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曾慧燕小學畢業時,正當“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縣城的中學都對這個“右派”的女兒關上了大門。她跑遍了縣里所有有關部門,直到第二年才以社會青年的身份擠進縣城中學。
1975年,她讀完高中。因祖父膝下無人,被留城待業。1978年恢復高考,給她帶來了希望。她滿懷信心參加了考試,成績也超過了錄取線,但父親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孫山。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1979年元月,曾慧燕來到了母親的身邊。
一連串不幸的生活經歷并沒有讓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礪出她積極進取的性格。剛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并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試著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端。
1980年,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自己的經歷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沒想到竟然被錄用。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
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后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內地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但曾慧燕選擇了校對。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碗”,你樂意在這家干就干,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
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履職后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
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并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曾慧燕堅持不懈、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她擺脫了平庸的生活,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塞梁爾·斯邁爾斯曾說:“人們應當是你們自己生活和積極行為的主人,因此,從事物本身的性質來講,人們自己應當是自己最好的救星。”
最能表現一個人的進取心是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困難。人生的征途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然而,面對困難,富有進取心的人總是能夠不斷地將它克服,勇敢而堅定。
生命在進取中生息不止,事業在進取中蒸蒸日上,人類在進取中超越自我,創造卓越。沒有進取,恐怕社會無法前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不應只是成功者的做事原則,也應該為眾多普通人的共識。
天下有許多人一事無成,原因就是他們太容易滿足現狀。要求自己上進的第一步,就是絕對不能停留在現有的位置上。不滿足于現狀可以幫你不斷獲取新的成功。
上一篇:一個善舉就足夠珍惜
下一篇:一分硬幣蘊藏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