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多錢。
每個人都希望找個能賺很多錢的工作。
因為人要生存,一切開銷都要用錢來換取。沒有錢,幾乎就沒法生存。
追求錢,是十分自然也合乎情理的事。
孫孫八個月大就認識錢,知道拿錢去超市買東西。長大了,耳濡目染,自然知道錢是生活的必需品。孫孫長大后,也自然會跟別人一樣,起早貪黑,東奔西走,勞神費力,想辦法要多賺錢。
的確,沒有錢,就難以有高質量的生活,然而錢又是萬惡之源。金錢不具有人性,同樣的錢,掌握在不同人的手里,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它既可以成就人生幸福,也可以毀掉人生的幸福。不用爺爺舉什么具體的例子,只要你稍微留心就會發現,夫妻爭吵、父子絕情、兄弟反目、合伙人分手、朋友斷交,大都是因為錢上的糾紛。錢像魔鬼,可以讓人發瘋,好像為了錢,別的什么都可以不要。
看看法制世界,人世間的各種案件,兇殺、拐賣、貪污、吸毒、造假、搶劫、詐騙,大都是為了錢而失去人性,鋌而走險,步上不歸路。
即使用正當手段,靠辛苦掙錢,又有多少人嘔心瀝血不惜健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很多錢,卻又突然覺得很不值。
爺爺不反對掙錢,但卻反對一輩子只為了掙錢,做掙錢的機器,而忽略了人的本質生活。古希臘的普魯塔克說:“人的幸運不在于可見的財產的富足,而在于內在的不可見的思想的完美與豐富。”爺爺認同他的說法。所以,關于金錢,爺爺有點感悟,愿與孫孫共分享。
第一,要把握人生的方向,并非為了錢而活。避談金錢是一種虛偽,而眼里只有金錢,就會流于淺薄和愚昧。錢不過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條件,而非終極目標。人是高級動物,要有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要有人世間情誼的溫暖,要有愉悅的心情。當一個人為了錢,像動物覓食一樣,心無旁騖,一心只想掙錢、掙錢,沒有工夫去感受溫情、品味快樂,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明智的人,應該懂得及時地、適時地享受生活。
爺爺這么多年來,就一直主張把握一個原則,即又滿足著(充分享受既有的生活),又奮斗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做那種“期望將來有很多錢再享受”的蠢事。爺爺很感動于在屋檐下酣睡的乞丐,他有一塊蔭涼,有一方草墊,甚至身上蓋一張報紙,就能進入甜蜜夢鄉,或許那是一種無奈,但卻在享受眼前的生活。那種酣睡,或許為許多百萬富翁所嫉妒,他們有錢,但是他們卻有失眠的痛苦。
不為既有而喪失前進的動力,也不為將有而拋卻今天,這就是爺爺的態度。
第二,把握掙錢的節奏,量力而為,不勉強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比如一個人只能拉動五百斤的車,如裝四百五十斤,可以很輕松地拉走,若裝八百斤,不僅要壓壞車,自己也很可能要累得吐血。年輕時為掙錢不惜透支健康,到年老時又不得不十分無奈和痛苦地用錢來購買健康。年輕時,為掙錢,沒有用心或沒在意到生活的美好,到年老時想買回健康,重新生活,卻并不容易了。這是多么得不償失!
有的人一味追求把事業做大,若你有實力駕馭,舉重若輕,我不反對。若超出你自己駕馭的能力,非但容易翻車,更是一種痛苦,會身不由己地被“事”牽著走,想停下腳步歇一歇也難做到。是誰把自己“逼”上了這種境地?是自己,是自己對金錢的無休止的欲望,把自己變成了機器。這種人已為錢失去了自我,是一種悲哀。所以,爺爺主張,掙錢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不要弄得身不由己,人反而變成錢的奴才。
第三,要把握住道德的底線,不要因為錢而利令智昏。首先,是取之有道,憑知識、憑能力、憑血汗掙錢,不為錢而坑蒙拐騙、違法亂紀,不為錢而喪失人格,不謀取損人利己的不義之財。其次,錢多了,極易滋長奢靡之風,鋪張浪費、游手好閑、目空一切、為所欲為。有句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這話雖絕對又刻薄了點,卻也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金錢可以腐蝕人的品性,消磨人的意志。特別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更容易飛揚跋扈、橫行鄉里,狐朋狗友、花天酒地地游戲人生。所以,闊闊長大后,即使生活并不艱辛,也應時刻告誡自己,金錢不是永久的,也不是萬能的,比金錢更重要的還是人品。有兩個錢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就六親不認,最終會落敗得很慘。
有錢了,富了,但是“富”并不等于“貴”。富而驕,富而吝,富而貪,反而是一種“賤”!只有有了相應的品德、情懷、氣質,才可謂“貴”。所以,只追求財富而缺乏品格修養,再有錢,也不能稱為“富貴”。許多事實證明,“富”而無“貴”者終究不得長久。
第四,要把握住一個良好的心態,不因沒錢而猥瑣卑微、唉聲嘆氣,也不因為有錢而盛氣凌人、招搖過市。窮的原因多種多樣,窮并不丟人,窮則思變,人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貧窮的境地,人窮志并不短。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富固然令人羨慕,但是,歷史上還沒有永久不變的富,應該富而思危。況且,中國人還有個壞習慣,叫“一家有了千家怨”,你掙錢多了,他就嫉妒,就眼紅。你為掙錢付出的血汗,他不理會,可當你有錢了他就不平衡。跟你借錢,你不借或借少了、借慢了,他都不樂意,認為你有錢就不認人了。更何況社會上還有些不良之輩,會采取更卑鄙的手段傷害你。所以,有錢的時候,也要常想困苦的時候,常想還有困苦的人,自己不能忘本,不能忘乎所以,還應保持淡定、平和、簡樸、低調的心態,以平常心待人待己。
第五,把握錢的存量,自己夠用就行,不做守財奴。家有千石米,日食不過三餐而已,家有大宅豪居,臥榻不過三尺寬。積攢下萬貫家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過眼煙云。臺灣曾有一位“總統”陳水扁,當了八年“總統”,利用權勢斂財幾十億,結果下臺后,因為貪污、洗錢、受賄等罪名獲重刑,連妻子兒女、親友一起受牽連,弄得身敗名裂,何其不明智。而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將數百億家產都捐給慈善機構;中國香港的霍英東、李嘉誠,臺灣的王永慶以及內地一些大企業家也捐出數億家財。他們扶困救貧的情懷,又何其高尚。
有人因為感慨于生命的短暫而選擇了“及時行樂”,其實,他并不一定會真正樂起來,因為他是在被各種欲望的撕扯中“苦中作樂”。而真正的快樂,應該是一種心靈深處的解脫,即看透財富都是身外之物,不再無休止地追求物欲的滿足,而是感受著發自內心的尊貴和快樂,帶著高尚的心靈活在當下。
圣嚴法師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真是深刻呀!
爺爺認識一位畫家,一反常規,慷慨地向朋友贈送書畫,他說:“活著時以書畫結友,為人生一大快事,留待死后再流傳,有什么意義?”真乃大智者也。
民族英雄林則徐對自己的孩子家教很嚴,他曾經寫過一副對聯,表達他對財富的態度:“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劉克莊在《貧居自警》中也有一句話:“堆金能使子孫愚。”
的確,子女不成器留下錢也會敗壞光;子女若成器,自己自然衣食無憂。這是一種非常豁達的金錢觀。
有一句話叫“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說得非常有哲理。就在爺爺給你寫家訓時,媒體正熱播中國慈善企業家陳光標的事跡,陳光標是江蘇黃埔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幾年來不但慈善捐款數億元,而且向社會承諾,身后不給妻兒留一分財產,全部捐給國家,表現出一種博愛的胸懷。孫孫將來若有能力掙到錢,若有能力幫助別人,不要吝嗇。
然而,“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陳光標因為“高調”濟貧,當時惹來許多爭議。嗚呼!真正達到施不圖報的高境界,可謂難矣!
此外,還有兩點提醒孫孫注意。
一是有了錢也要注意節儉。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人生都是三窮三富過到老,不能因為手頭有錢就大手大腳,不要買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一個人有好多衣服、好多鞋子,是虛榮、是淺薄。做飯沒計劃,剩了就倒掉,豈止是浪費,簡直是犯罪。只有沒教養、沒知識的人才做得出來。
生活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吃飯以雜糧、清淡為益;穿衣不要講究名牌,舒適為宜。學會簡樸,不但有益健康,一旦貧困落魄了,也不會手足無措。不要慕虛榮,不要追求所謂時髦,那其實是一種淺薄。
越有錢生活應該越平實,越簡約。只有虛榮的人,才偏好打扮自己,才喜歡花錢的快感。眼下流傳一句俚語“窮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閑”,活畫出了不同人的心態。
爺爺主張過簡單而快樂的生活。擁有很多,常常或必然會成為生命的一種負擔。過度追求物質財富,會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盡。選擇簡單的生活,不意味著是選擇清貧,而是選擇心靈的滿足、平和、平靜和自然,能夠悠閑自得,隨遇而安。“快樂,并不是來自物質條件的刺激,而是內心真正的安定與平靜”(圣嚴法師語)。當你喜歡簡單的生活時,你便徹悟了,你才能做到樂觀、豁達、坦然,才可以遠離利欲、虛榮、憂傷的困擾。
二是多結交窮人,多體諒弱者。富人跟窮人比,往往富貴的人不懂也不珍惜人間真情。因為他富有,權重勢威,都是別人仰其鼻息求助于他,而因為他自己無所不有,從沒有“求人”的后顧之憂,所以,他不喜歡窮親戚登門,很怕窮親戚影響了他的仕途,根本就不珍惜別人的感情。他認為他永遠不會求到別人名下,也不想給自己留什么后路,這便是越富越摳,為富不仁的原因。
而窮人時時處于你幫我我幫你的人際氛圍中,他懂得珍惜人情,知道感恩,即使給他一碗粥,他也會念念不忘。所以,孫孫既不要因為錢而媚富,也不要有錢而嫌貧。有句古話“攢下金錢催命鬼,交下窮人護身皮”,不無道理,雖有偏激之嫌,卻也是經驗之談。當然,也確有一些不爭氣的窮人,好吃懶做,偷懶耍滑,不招人可憐,但這畢竟是個別的,不能因此失去博愛之心。
錢,沒有不行,既要會掙,又要會花。只有花掉的那部分錢才是真正屬于你的財富。
《菜根譚》中有一句:“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權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編民不讓王公。”意思是一個貪得無厭、欲望無止境的人,給他金子他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你封他當大官他還怨恨沒當上王侯,這種人欲壑難填,雖然居富貴之位,卻總覺得自己像個討飯的,沒有得到滿足;而一個知足的人,即使吃糠咽菜,也比山珍海味香,即使穿布衣棉袍也比狐貉珍裘溫暖。這種人雖身居貧困的平民境地,實際在感覺上比王公貴族更為尊貴、幸福和快樂。
讓人失去理智的,往往是外界因素,而最能耗盡一個人心力的,往往是自己無休止的欲望。
一個乞丐撿到一只名貴的狗,收留了它。第二天,乞丐發現有人懸賞十萬元,尋找這只狗,便欣喜若狂,覺得自己發財的機會到了。當他準備送還小狗時,發現尋狗酬金已漲到二十萬元。乞丐把狗又藏起來,期望漲到一百萬元再送還。直到第七天,果然酬金漲到一百萬元。乞丐匆匆跑回去抱狗,可是由于小狗極度不適應乞丐式的生活,已經死了。難道不是乞丐膨脹無度的貪欲讓他失去了一次絕好改變命運的機會嗎?
叔本華就曾說過:“財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
錢,有多少算多?夠用就行。
闊闊長大后,可能不會缺錢。還在你不會走路時,你的父母就計劃如何為你的將來多攢些錢。這是中國每個家庭、父母共有的心情。可是,這樣做,往往培養出來的又多是“寄生蟲”式的敗家子兒。
培根在《論家庭》中說:“在家庭中,最大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優遇。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受到忘卻,但他們卻往往是最有出息的。”他還說:“還應當注意,子女中那種得不到遺產繼承權的幼子,常常會通過自身奮斗獲得好的發展,而坐享其成者,卻很少能成大業。”這都是經驗之談。希望孫孫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從這個怪圈中走出來。
總之,幸福的真諦,不在于金錢,而在于有一個明智達觀的態度去面對金錢。
爺爺曾寫過一首詩《錢》,那是爺爺對錢的理解。其中有這樣幾句:
……
能賺錢,或許表現的
是一個人生存的能力
會用錢,往往反映了
一個人的品格和尊嚴
大愛者,方能扶弱
至善者,才肯憐殘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慵懶地在貧困中等待
也是一種悲慘……
爺爺還另外給你留下一個我親筆抄錄的本子,精選了一些名言警句,其中抄有張說的《錢本草》一文,是論述錢的精辟之作,張說認為“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七種對待金錢的態度),概括了一個人應有的金錢觀,望孫孫細細品讀。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為社會留下了什么。面對金錢,把握分寸,既不為金錢所困,也不要為金錢所累,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乃為高人。
爺爺的話,孫孫三思。
富人與窮人的生命旅途
上一篇:選擇讀書
下一篇:青春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