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相同,但大體可劃分為兩大類。
一類就像隨手滑落到水中的一塊木板,沒有航向,沒有目標,任意浮沉,任憑風浪的推移、浮萍的牽絆和漩渦的阻滯,自己毫不做改變,不做掙扎,一切聽天由命,消極而無奈。
另一類,初始也像落入水中的一塊木板,但它不想由風浪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它要有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快樂、自己的價值。于是,它奮力將自己(木板)打造(學習,提高)成一艘小船,并且要裝上風帆(借助外力),安上雙槳(內力),加上舵輪(把握方向),乘風破浪,闖險灘,繞暗礁,搏激流,向著理想的天際進發。它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活得理智,活得硬朗,活得充實,活得自我,活得有價值。
這兩類人,一類是對自己的人生不加任何管理;另一類懂得并努力去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一個人的命運是由他現在所做的一切決定的,能時時注意做好當下最好的自己,人生自然會有精彩的未來。那怎么能做好當下最好的自己呢?就是需要做好人生過程的管理。人生的管理,可以分為“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比如歷史上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李斯,年輕時因見到倉中鼠和廁中鼠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而頓悟,主動去“從荀卿以學帝王之術”,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是很好的自律(自我管理)的典型。
人除了自省、自律,主動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之外,還必然地要接受社會管理,如從小上學,長大當兵,參加工作要遵守規章,有了違法行為要入監獄接受改造等,這是“被動”地接受管理。而在同樣的社會管理條件下,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越會出類拔萃。
人的一生很短暫,也因此更可貴,更需要珍惜。同樣是人,大成功的如老子、孔子、鬼谷子、荀子、孟子、孫子、管子、司馬遷、李時珍、畢昇、蔡倫、王羲之、李白,如愛迪生、諾貝爾、培根、海倫,如周恩來、鄧小平、錢學森、魯迅、聶耳、徐悲鴻、齊白石、雷鋒、路遙、吳冠中、吳階平、張海迪、錢鈴戈……他們不也跟平常人一樣地在世上活了幾十年嗎?為什么他們會如此成功?這就是對短暫的人生管理還是不管理的區別。
爺爺若是在年少時期就明白這個道理,能對自己的人生早作規劃,精心管理,爺爺絕不至于如此平庸。可惜,爺爺直到要給孫子留下一點文字時,才悟出這個道理,實在太晚了。
那么,怎樣才算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呢?
這實在不是幾句話就容易說得很透徹的問題。爺爺僅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粗淺的想法吧。
第一,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舵,把握住命運的航向。活著,是一種生命的形式,怎么活才是生命的意義。目標決定命運,目標有多遠,志向有多高,心胸有多寬,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成功的人生,活得不迷茫。寫了《悲慘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的著名法國作家雨果說:“天才與凡人的區別在于,前者少有迷茫的時候,總是目標明確且堅定不移。”迷茫,是因為缺少目標,既不知道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而一個高尚的追求,一個切合實際的理想,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不是躺在床上想象出來的,而是大膽嘗試,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一顆充滿希望的心靈,具有極大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會激發人的潛能,實現人的理想。對于個人,沒有理想便是墮落,對于社會,沒有理想便是頹敗。一個人年輕時沒有理想,渾渾噩噩,很可怕,很悲哀,他的一生就注定平庸。許多名人、偉人,大都在青少年時期就有理想、有志愿。闊闊讀到這里,可以找幾個例子,來證明爺爺這個觀點。
把握人生目標,首先要堅定地做個好人。的確,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公,由于資源匹配失衡,由于忽略對人性的關懷,由于社會調控機制的乏力,由于社會教化功能的弱化,人們信仰缺失,道德淪喪,常常有欺騙,有兇殺,有冤屈,每天會有人饑餓而死,也會有人消極厭世,出現了一些陰暗、卑鄙、齷齪、丑惡的現象,確實讓人痛心,甚至悲憤無奈。縱然如此,爺爺仍然認為,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寬容那些為非作歹的社會丑惡現象,我們也沒有理由寬容自己去與他們同流合污。
爺爺堅信,這些陰影與陽光比,仍是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關系。社會陰暗面,永遠會有,會隨著當時社會治理寬嚴度、科學性、有效性而表現程度不同罷了。由亂到治,由寬到嚴,或者由清平到混亂,由衰敗到繁盛,歷史的車輪就是這樣時曲時直,時快時慢,但是,它不會停止前行的腳步。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長河里,無數次出現過兵荒馬亂、瘟疫盛行、邪惡當道、外侮內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但這些現象并沒有嚇倒有識之士們,也沒有擋住社會發展的腳步。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歷史始終向前邁進。
人心向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古人姚信誡子曰:“怨一人則眾人疾之,害一善則眾人怨之。”一個人做事百個人看,人心猶如一桿秤,損人利己,毀掉的是自己的名聲,而善舉則可以得到眾人的擁戴。
所以,孫孫不要憑一時一事、一人一言,就給社會、給歷史下個“窮途末路”的結論。偏激和絕對化,不僅會造成對社會認識的偏差,更容易扭曲自己的心靈,黯淡了自己的人生。永遠不要對人類、對社會失去信心,永遠不要讓灰暗的心理占據上風。一個人的成熟就表現在不再計較和抱怨。也只有這樣,你才會堅定地做個好人,你才會生活在心靈的陽光里。
永遠不要埋怨社會,不要強調客觀,一個人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都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都可以追求理想。追求理想,不是空想,倘若你只想將來多么偉大、高尚,卻不能摒棄眼前的卑瑣、慵懶,你將永遠不會有偉大、高尚的一天。理想是需要立刻行動的,即使你是一個天才,不專心也不會有好的成果。
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力量源泉。信心對于成功至關重要。信心和強烈的想要成功的欲望一旦產生,就會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而轉化成一種“積極進取的激情”,繼而釋放出無窮的熱情、智慧和精力,進而幫助你獲得財富與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在為理想奮斗的過程中,也要時時掌好自己的人生之舵。人生往往會在最得意的時候忘乎所以,鑄成大錯。人的通病是往往經受不住小試成功的考驗,會在成功后迷失自己。比如一些晚節不保的官員、老板們,就是關鍵時刻沒“管好”自己的方向。“智不及而謀大者毀”(《止學》語)。因此,一個人一定要懂得量力而行,一定要有政治頭腦,有遠見卓識,有辨別力,有決斷力,關鍵時刻才把握得住。
像寫詩的功夫在寫詩之外一樣,掌舵的功夫也在掌舵之外,主要是政治頭腦要清醒。所以,孫孫一定要做個有理想、有思想、有見解的人,千萬不能糊里糊涂、游戲人生。特別是在面臨各種誘惑,面臨多項選擇的重要時刻,要能審慎抉擇,掌好自己的人生航向,不迷失,不昏聵,不出人生敗筆。
第二,要把握好自己前進的雙槳,不斷提升自己的兩個能力。這兩個槳,一個指專業能力,一個指人際溝通能力。兩個能力,就像人生之船的兩支槳,缺一不可。一強一弱,即使很努力,也劃不出多遠,只會在原地兜圈子。要提升這兩個能力(發揮兩支槳的作用),就必須管理好自己的學習過程。平時不愛學習,不愛思考,不能擠一切時間來讀書,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都是自我管理的失敗。爺爺認為,一個人有沒有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是決定一個人有沒有出息的關鍵因素。如果一個人走出大學校門后,長出一口氣,認為自己從此不用再學習了,那就注定他不會有大發展。為此,孫孫應當有一個終身的學習規劃,并且把大目標進行合理劃分,分解成一個一個可以操作的小目標,通過循序漸進地實現一個又一個階段目標,達到人生的理想境地。
1983年,有個叫伯森·漢姆的美國人徒手攀登上當時世界最高建筑——四百米高的帝國大廈。而他原來卻是個恐高癥患者。當記者問他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勇氣登上四百米高樓時,他說:向上攀高一米,每個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需要勇氣。我不過就是攀好眼前的每一步、每一米,便攀上去了。積小勝為大勝,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人生之路也一樣,每一個階段,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人一輩子三萬多天,把每一天“管理好”,一生就是成功的。讓每一天都有收獲,人的能力就在與日俱增。
如果我們每天晚上上床時能想一想:過去的一天,自己是否還像早上醒來時一樣,沒有任何收獲?如果沒有,那么馬上下床,即使是找一張地圖,查一查好望角在哪兒,然后再安心躺下,也不算是虛度這一天。倘能養成這樣一個習慣,“每天多知道一點點”,我敢斷定,他一定會成為一個知識的巨人,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驕子。
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強有力的雙槳,還怕自己的人生之舟不能遠航嗎?
第三,要管理好自己的事業。成功的人生,無論是自己創業,還是為別人打工,都要把事業做得很好,并應該有所建樹。事業上的成功,是人生成功的主要標志之一。而成功的事業,不是等來的,也需要“管理”。想管理好自己的事業,一定要圍繞既定擇業方向設計好自己的人生事業規劃,根據既定的規劃努力有意識地創造條件。比如知識的儲備、經驗的積累、專業能力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要像積累干柴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熊熊燃燒。機會永遠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機會加才干加努力才等于成功。雙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永遠爬不上成功的梯子。準備是長期的,是辛苦的,而機會帶有偶然性,但有了充分的準備,能抓住機會又成了一種必然。有人抱怨沒有抓住機會,其實是自己準備不足。
有許多年輕人,不是好高騖遠,就是逃避社會責任,根本就沒有做一番事業的遠大抱負。或者沉醉在“遠大志向”里,不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難免最終淪為空想。特別是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啃老族”,老大不小了,還躲在家里,靠父母含辛茹苦供養他。有相當一些大學生,因害怕就業(害怕找不到工作),就不顧家庭經濟狀況,沒完沒了地念書(逃避就業),幾乎把父母的血汗都榨干了!爺爺認為,一個孩子只有懂得自立,懂得不該給父母增加負擔的時候,才真的長大了(但要說是“成熟”還有些早)。相信孫孫長大絕不會這么沒出息!
人們常常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情,也因此導致半途而廢或不能成功,這種失敗,不僅表現為事業上的挫折,更表現為心理的脆弱。爺爺認為,一個人無論是默默無聞,還是轟轟烈烈,衡量他成功與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他平時對自己、對他人持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他活得真實、坦蕩、從容,不偽裝,不做作,不欺騙自己,也不遷怨他人,他就是生活的“勝利者”;反之,他即使身份顯貴,如果缺乏一個健康的心態,也不能說他具有真正成功的人生。因此,爺爺希望你在無力改變“客觀”條件時,你還可以“管理”自己去做“主觀”上的改變。
所謂人生管理、事業管理,關鍵就是對這個準備過程的管理。就像農民把春種夏鋤秋收做好,才有一年的好收成。
當然,面對社會上眾多機遇,眾多行業、專業,哪個機會、崗位是你最佳人生突破口,是需要審慎評估、比較,才能確定的。選對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選擇是對一個人鑒別力、決斷力的考驗,是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關于對專業的選擇、對事業的管理,爺爺另有闡述,這里不多說了。
第四,成功的人生管理,還包括對家庭、親情的管理。家和萬事興。成功的人生,應該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首先是婚姻管理,擇偶要慎重。每一個成功的男人(或女人),背后必然得是一個優秀的女人(或男人)在支持著。婚后還涉及對婚姻的后續管理、經營問題。婆媳關系、夫妻關系、老人贍養、子女教育、兄妹間的關照等,常常會因為一筆錢、一句話、一件小事,而鬧起家庭糾紛。正如“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古訓所言,是個相當讓人頭痛的事。但是,家若管不好,還能到社會上去干事業嗎?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強調了管好一個家的重要性。
家庭管理有一個重要方面,即家風的建設。古人講“傾家二字淫與賭,守家二字勤與儉”,“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郎必讀書”,實乃古人的經驗之談。
爺爺成家后,在家里跟你奶奶曾立三條“規則”(爺爺戲為“三條高壓線”),一是在孝敬雙方老人身上,不許爭爭講講與弟兄們攀比,要無條件盡自己的孝心。忠厚、孝道,是咱們家族的門風。而事實上,你奶奶,你的姑奶、姑爺、二爺、二奶以及你的姑姑伯伯們,你的爸爸媽媽,做得也很好,這很讓老人們知足。二是對農村來的親友,一律要高看一眼,不許怠慢。三是夫妻不在兒女面前吵架。這些年來,雖偶爾也有“觸電”的時候,但總體上比較平靜。這些年,爺爺沒打過你奶奶一下,沒罵過一個臟字。爺爺認為,真正的男人,要大度、包容,有責任心,能擔當事。闊闊長大,有了家庭,宜謹守古訓,不可胡來。
爺爺年輕時認為孝敬老人就是“順者為孝”,聽老人話,在生活上照顧老人。當爺爺老了,認識到,真正孝敬老人,子女還要通過自己努力自立、成才。老人年紀大了不再為兒女的生活和事業操心。所以,孫孫要做個孝子,就要懂得自律、自強,做個有志氣、有成就的人。
在管理家庭方面,爺爺最大的教訓,是忽略了對子女的成才教育,只知道埋頭工作,為了事業多次輾轉遷徙,沒有抓好他們小時候的學習,這是爺爺時時痛心的地方,也是爺爺感到人生最不成功的地方。爺爺自己從小到大,沒用人督促過,自己努力到今天,總認為“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認為“樹大自然直”,而這正是“不加管理”的失誤啊!你的爸爸和姑姑非常聰明、勤奮,各方面的素質都不錯,就是念書少,影響了他們的發展。所以,痛定思痛,想在孫孫身上彌補,爺爺才寫了這本“家訓”。
闊闊一定要記住爺爺的教訓,成功的人生,應該有良好的家風,有成功的子女。
第五,成功的人生,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人際圈子。親朋圈子、同學圈子、同事圈子,雖然會有親有疏,有遠有近,但都要盡量保持良好的關系,不要讓人感到冷漠和疏遠。無論誰提起你,都說“這人行”,有個良好的口碑,就是成功。更主要的是,有一個良好的人際圈子,人生會更豐富,更踏實,更快樂,更有成就。交友話題,爺爺已有專述,這里不再多說。
第六,人生管理,還有一個對自我欲望的控制問題。人不能沒有欲望,欲望是人的天性。荀子說“人生而有欲”,無可厚非。健康的欲望,是一個人生存的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沒了欲望,也就沒了樂趣,沒了美麗,沒了追求。但是,欲望卻又是壞東西,欲而無度,失去理智,欲望又會成為洪水猛獸。遍覽人間百態,因縱欲無度而導致亡身敗家的例子舉不勝舉。《呂氏春秋》有“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國則亡”的說法,特別發人深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必須能理智地節制欲望,把握尺度,坦坦蕩蕩,從從容容,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才不失為明智。
司馬光云:“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喪身敗家。”故“侈,惡之大也”。縱觀古今,有多少達官顯富,因為缺乏清醒自持,沒把握好“欲望”的度,驕逸豪侈,而最終傾家蕩產!也有多少平民百姓恨家不起,恣意妄為,而自取其禍。人啊,既不要否認功名利祿的存在,又不要為功名利祿所累。
《貞觀政要·慎終》篇有言:“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咦!欲望者實乃人品位之試金石也!
或許,闊闊在年紀小時,對這一點的體會還不會太深。長大以后,耳濡目染,細忖人生百態,就會對爺爺的話慢慢有所領悟啦。
第七,人生管理,還有一個貫穿人生全過程的管理,就是對時間的管理。時間是生命的尺度,所有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的。不懂得管理時間,其他一切管理都不會成功。時間給勤勉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的人留下懊悔和空虛。善于利用時間的人,永遠可以找到充裕的時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就總會有。
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許多事,你該先做哪一件?能否做到科學籌劃和合理安排順序?這將時時考驗著你的智慧。培根說:“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或者,珍惜時間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時間運用到有價值的事情上。能分清輕重緩急,能把握快慢節奏,做到順勢而為,勞逸結合,忙而有序,忙而有效,就會提高利用時間的效率。
屠格涅夫說:“沒有一種不幸可以與失掉時間相比。”時間就是生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寸金丟了有處找,光陰一去無處尋。把寶貴的時間用于無聊、無益的事情上,無異于慢性自殺。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一分一秒地無情流逝,滴答、滴答,那就是生命的腳步啊!清代魏源講過:“壯士惜年,賢人惜日,圣人惜時。”對時間利用得越充分,成就就越大。不要以為年輕就什么都來得及,歲月流逝中所錯過的一切將無法補救。
沒有時間,只是懶人的借口;真正的努力,首先就是學會利用時間。
今天是明天的準備。只有抓住今天,不斷完善事業,持續超越自我,才有明天的成效。每一天過得充實,整個人生也就飽滿了。眼前的時光才是最真實的,輸掉了對今天的管理,就等于輸掉了對人生的管理。
爺爺在六十歲就急于給兩歲的孫孫寫這些東西,就是因為有一種緊迫感。一個人一生有多少時間,是上帝說了算。怎么利用時間,是自己說了算。或許我們掌控不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但是我們卻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而能不能真正做到掌控時間,又取決于一個人的信念和品格。做什么,做個什么樣的人,在于自己的選擇。所以,爺爺希望孫孫不要在年少時過于貪玩,不要泡網吧沉迷電腦游戲,不要游手好閑、無所事事。一定從小時候懂事時就學習管理自己的人生,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當然,人生不必太“刻板”,你可以偶爾游樂、懈怠,或睡個懶覺,適時“恣意”一下,可舒展身心,讓生活充滿情趣,但不可“妄為”。恣意妄為,過度放縱自己,反而有害。什么事都說“趕趟”,等到“明天”再說,最終就什么事都難以做成。
雙手插在褲兜里的人,永遠爬不上梯子
爺爺在另一個留給你的本子里,記有《今日歌》和《明日歌》,你應當用心體會,熟記在心,作為座右銘,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
沒有徹底的自我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人生。
能夠實現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夠抵制本能的沖動,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一個人堅定、磊落、硬朗品格的具體表現,是一個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基本素質。
哈佛有句校訓:“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就獲得成功,成功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堅不可摧的毅力。”你應當時刻銘記在心。
孫孫對自我人生的管理,覺悟得越早,行動得越快,在成功的路上就會走得越遠。
上一篇:知人與自知
下一篇:職業選擇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