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兩千多年前老子的名言。
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信奉和推崇。
兩千多年來,人們很難做到這兩點。而真能做到“知人”者,可謂大智慧;真能做到“自知”者,可謂真聰明。
人活在世上,辦任何事情,其先決條件,無非是“知人”和“自知”。
知人,就是能理智地客觀地對他人的優勢和弱勢做出盡可能恰當的判斷,而不要把人看得高不可及或一文不值。自知,就是能誠實地對待自己,對自身的優勢和弱勢有冷靜清醒的認識。如果想當然地認為自己聰明過人、無所不能或一無所長、不堪造就,就會迷失自己。
人往往犯糊涂,做錯事,好怨天尤人,卻唯獨不愿從自身找原因。其實呢,無論是“知人”,還是“自知”,都決定于自己是否“知”了。做任何事,無非取決于主觀和客觀兩個條件,如果對他人、對客觀情況不了解,主觀上再努力,也不容易成功;同樣,對客觀條件很熟悉,但對自己主觀方面的能力水平缺乏正確的估計,也不容易成功。而這兩個因素如何,都要靠自身去把握。
《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強調了做到兩“知”的重要性。
比如對一個人品質、能力的了解,若不準確,估計錯了,委以重任則容易導致失敗。諸葛亮一生謹慎,可是對馬謖的能力估計錯了,用人失當,不但讓馬謖丟了性命,也失去了一次戰略制勝的機會。而司馬懿缺乏對諸葛亮處境的真正了解,也導致失去一次“沖進空城”活捉諸葛亮的機會。這都是“知人”的失誤。
我們平時接受了一項指令、一份工作、一次任務,也必須先做到“兩知”。對涉及這件事的人、財、物等資源的配置情況,對客觀形勢的掌握情況,對開展時機的選擇情況,以及對事件結果的評估,若了解不透、不準、不全,則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也會導致盲目執行。
比如跟你合作的人,你對他的人品、能力、背景、潛質,了解多少?是好幫手,還是絆腳石?只有“真知”了,才有一半的勝算。另一半,是必須自知。“自知”不僅是對自己的學識、能力、交際力、執行力處于一種什么層次,能有個客觀清醒的認識,而且知道,在綜合了主客觀情況后,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是當進還是當退,是可取還是該舍。能做出“適合自己能力”的選擇,而不勉強為之,就是有自知之明。若馬謖能有此“自知”,便也不會一意孤行。比如舉重運動員,自知只能舉一百公斤,則絕不舉九十公斤,也不去舉一百五十公斤,量力而為,成功才有可能。
學術泰斗季羨林先生,就強調“良知”與“良能”是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良知,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智;良能,就是不但要有能力,而且要懂得量力而為,不好高騖遠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實質就是知人和自知。
事實上,要真正做到“知人”和“自知”,的確很難。
比如爺爺,是當了幾年銀行行長,雖有點小權,但卻沒因此忘乎所以。一些親友后來埋怨沒借著我的光,說我為什么不趁機撈點錢。應當說,當時確實面臨很多誘惑,但爺爺有一點是清醒的,有權不能濫用。別人給好處,都不接。為什么呢?爺爺也算自知吧,自我分析性格上太認真了,也太重信譽了,一旦受了別人的好處,不辦就是一種負擔,收了辦不成,更是一種負擔,心理壓力很大,反而會成為心病,還沒辦事,先是自己就沒有了這種承受力。
因為爺爺從小就接受正統教育,沒辦過虧心事,沒坑騙過誰,若做點出格的事,做一點不光彩的事,自己心里就不安。自己評估,不具備貪官素質,所以還是選擇了清廉自守,堅守倫理道德和法規的底線。況且,爺爺是家庭經濟主要支柱,萬一弄出點事來,會因小失大,全家受累。餓不著,凍不著,就可以了。爺爺的這種清醒,也是難能可貴的,雖然清苦一些,不比當初在農村受苦時好多了嗎?這也算一種“自知之明”吧。
在反腐風暴中折戟沉沙、翻身落馬的大小貪官,時有耳聞。這些人之所以自毀前程,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利令其狂,權令其狂,目中無人,無法無天,以為大權在握,就可以為所欲為,使得自己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在《隋唐演義》中,那個使兩把大錘、一路殺來無人可擋的無敵將軍李元霸,幾十萬大軍也奈何他不得。但他得勝之后,狂得不行,扔錘打天,結果錘落下來把自己砸死了。那位西楚霸王,有韓信而不用,有范曾而不聽,剛愎自用,最后落得垓下自刎。這都是缺乏自知之明的結果。
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因媽媽批評幾句,跟媽媽賭氣,離家出走了。在外面流浪幾天,兜里的錢花光了,挨餓受凍,雖然很想家,也知道媽媽會發瘋似的找她,但心里恨媽媽,就是賭氣不回家。有一天,她餓得發昏,幾乎就要暈倒了,一個陌生的老婆婆把她領回家,給她做了一碗面,她感到老婆婆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感激涕零,跪在地上,要認老婆婆為干媽。老婆婆問:“你今年多大了?”“十八了。”女孩回答。婆婆說:“我只給你做了一頓飯,你就這樣感激我,你媽媽已經給你做了十八年飯,你怎么感激她了?”婆婆的話如晴空霹靂,在女孩心頭炸響,她立刻淚流滿面,深深拜謝了婆婆,恨不得馬上飛回家撲進媽媽的懷抱……
“辱,莫大于不知恥。”知恥者,近乎勇!誠哉斯言!
很多孩子,不,不僅僅是孩子,應是很多人,常常有在心里轉不過來彎兒的時候。有人及時點撥,當然好了;如果沒人點撥,就特別需要自知、自省能力了。
爺爺在職時,曾經對一些家境優裕、缺乏磨煉的年輕職工要求十分嚴格,甚至有時有意消磨他們的傲氣,當時的想法是,寧肯他們恨我,也要對他們的將來負責。結果呢,有一些年輕人過后想明白了,對我懷有感激之心,有的年輕人就一直耿耿于懷。如果我用當時的職權“討好”權貴,遷就他們,我個人可能會有實惠,而他們的孩子卻可能不成器。爺爺沒指望他們一定理解,只是感慨于自知之難,知人之難。
人要學會跳出“自己”的圈子來“看自己”、“看他人”,換個角度,拉開距離,往往能看得清楚。《史記》中周處的故事,發人深省。周處從沒想到自己在鄉鄰心中是個惡棍的形象,當他偶然聽到“旁觀者”對自己的評價后,才幡然醒悟。我們自身不僅要用自己的眼睛認識自己,也要借助他人的眼睛來認識自己。
“推人及己”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僅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能夠知人識己的心理途徑。
孫孫長大后,可能要面對一些批評、挫折,可能面對各種機遇、功利的誘惑,特別是小有成功、春風得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失去理智、失去自我,要有量力而行、當止則止的“自知之明”。
人一旦迷失自己,高估自己,則可能有失敗或性命之憂。
我念高中時有個語文老師,頗有文采,也十分孤傲,但對我挺偏愛(我是他的語文科代表),我第一次見到《詩刊》雜志,就是他送我的。一次他帶學生們去學游泳,他一再告誡學生不會游泳不要貿然下水,他自己也不會游泳,而且有氣喘病。可是,在他略知一點水性后,竟自不量力到深水處學潛泳,一個猛子扎下去,就再也沒有上來,死時才三十二歲。他死于缺乏“自知之明”,一時糊涂,滿盤皆輸,讓人十分痛惜。
人,應當學會不斷從別人的成功或失敗中照見別人,反省自己,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減少失誤。
孔子帶學生去傳播儒學,一次在路上被困,七天沒吃一粒米,餓得大家都走不動了。好不容易,弟子顏回討來一點米,架在火上在野外燒稀飯。飯將熟時,孔子遠遠看見顏回伸手在飯甑里抓飯吃。孔子心想,顏回餓極了,才做出這種失禮之事。但他沒有當面斥責顏回,而是裝作沒看見,故意說:“我剛才做個夢,夢見先人了,用這飯先祭奠一下先人吧。”過去,不潔凈的食物(意指用手抓過)是不能祭奠先人的,孔子這樣說,是想看顏回的態度。結果顏回連忙施禮說:“這飯不能用來祭奠先人了,剛才灰落在飯里了,我用手把表面弄臟的飯抓出來想扔掉,可是,一想到您平時的教導,不能浪費,就把臟飯吃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原以為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我怕眼睛看錯,又加上心理的推斷,結果我還是誤解了顏回。眼睛看見的,加上心的判斷,也不可靠了,了解一個人真難啊!”
孔子這樣的圣人,也有冤枉自己最親近的學生的時候。所以,知人難,自知難。而孔子,善于自省,確實從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當然,學會“知人”和“自知”,絕非僅僅爺爺說的這些就能說透的。將來,你還要學習很多如《哲學》、《邏輯學》、《止學》、《官箴》、《家范》、《資治通鑒》、《史記》、《荀子》等經典文獻,特別是要認真學習一些《心理學》、《邏輯學》等專業性知識,更會增長你“知人”、“自知”的能力。
眼睛能看見很多東西,卻看不見它自己
德國人庫薩地尼古勞說過:“一個人對自己的無知認識得越清楚,他的學問就越大。”這話確實有道理。而爺爺這里強調的就是能“認清別人”、“認清自己”的重要性。
爺爺希望孫孫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清醒,在以后漫長的人生路上,能運用知識和智慧,做到“知人”和“自知”,能隨時找到自己“行為”的“坐標”,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以保證自己在關鍵時不迷失。
上一篇:現代人的適應力
下一篇:管理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