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其實不適合寫這個題目,因為爺爺已逾花甲之年,對現代人生活規律的理解,反不如年輕人。但是,也許正是由于爺爺是“舊時代”過來的人,用前后對比的眼光,或許還真能看出點前后差異,這也叫“旁觀者清”吧。
現代人與六十多年前的人比,第一個明顯差異,是體質、體力下降。爺爺年輕時,在生產隊當農民,二百來斤一麻袋糧食,可以扛起來就走,背一百斤的東西可以走兩公里。進城五六十里地,經常走著去走著回。騎自行車一天跑一百多公里,不算個事。而且,爺爺還不算體力最好的。那時的田間勞作,一天要干十三四個小時,兩頭不見日頭,一年四季沒有節假日,真像牛馬一樣。一頓飯的飯量也是現代人的幾倍。爺爺年輕時,吃大饅頭,一頓要吃八個,吃黏豆包一頓吃過十八個(那時的糧食比較純凈,也好吃)。正是超常的體力付出,把身板練得硬朗了。
現代年輕人,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身無縛雞之力。就是農活,也都變成機械化,幾千年不變的彎鉤鋤也很少用了,撒點藥,草就死了。工廠的工業機械化程度也高了,辦公也自動化了,根本就沒多少出苦力的活(當然還有野外施工、建筑農民工、小煤窯工等,他們還很苦)。出門不是自駕車,就是坐公交,十分方便,所以大腹便便的人滿街都是。特別是計算機的應用,一天天坐在電腦前,天南海北一頓神聊,什么生意、什么調研、什么購銷都在網上搞定,很少再用滿世界跑。可是,卻苦了坐在電腦前面的人,坐得頭暈眼花、腰酸背痛、食不甘味、黑白顛倒,小小年紀,不是頸椎病,就是腰間盤增生,更不要說有個硬朗的身板了。
這也許就是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
所以,現代人,要想適應現代生活,就不能再這樣“順其自然”下去,而必須認識到“格外加以鍛煉”的必要性。整體人口體質的下降(據聯合國一項調研資料載,由于環境惡劣,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呈逐年下降趨勢,有一天人類會不會滅絕呢?),是令人擔憂的事。所以,健身房應運而生。但是人們自主鍛煉的健康意識,自費掏錢去健身的能力,還遠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爺爺不知道再過三十年后社會是什么樣子。或許未來是個高度關聯、無所不在的智能世界,會超出我們這一代人經驗可以理解的范疇。但是,需要健康的身體是永恒的。說到這里,只是叮囑孫孫,一定要有計劃地選擇一項體育運動,長期堅持,格外加強對身體的有意鍛煉,否則,體質孱弱,則不會有服務社會、履行責任的本錢。毛澤東年輕時就志向遠大,為了有一個好身體以適應未來的革命需要,青少年時期,就有意識地爬山、游泳。我念初中時,十四五歲,就是受毛澤東的榜樣鼓舞,每天清晨要到學校操場上跑步三千米,現在想來,對自己后來身體的狀況較好是奠定了一定基礎的。闊闊,你現在每天跑步嗎?
與六十年前相比,現代人的第二個明顯差異是生存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這對心理承受力的要求更高了。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口才四億五千萬,如今是十四億,全球人口是六十多億,據說再過三十年后,世界人口將近九十億,與地球承載能力嚴重失衡,這將是一個多么令人恐怖的前景(在人口總量的控制上,人不如動物理智啊)。
世界的資源有限,而人口急劇膨脹,就業崗位有限,導致“就業難”、“賺錢難”、“生存難”。六十年前,高小畢業生都是寶貝,入單位搶著要。如今,大學畢業,研究生畢業,卻不好找工作。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工作節奏快,導致一些人不能適應,甚至選擇了不該選擇的“逃避”。
2010年上半年,世界五百強之一的(臺商投資)知名企業深圳富士康集團竟然連續十二次發生員工跳樓(自殺)事件(而且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令國人震驚。這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是對社會“節奏”的一次拷問。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爺爺不能妄斷,但生存壓力大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可是,難道壓力大就該選擇這條路嗎?難道心理脆弱、承受力差不是一個原因嗎?爺爺為那些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感到惋惜、痛心,但是,他們留給人們的思索卻是久遠的。現代社會對人的個體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是僅僅有力氣、有技術就可以生存,心理的健康尤為重要了。
所以,要適應這種狀況,就只有及早立志,及早努力,從年少時就有就業生存的憂患意識,能夠充分利用自己青少年時期學習的好機會,努力學知識,練身體,磨煉心性,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將來長大步入社會做好充分準備。特別是,要讀書明理。不開明、不理智,就容易在情緒上走極端,而知識是喂養心靈的良藥。這也是爺爺反反復復勸孫孫要努力“蘊蓄生命的地力”的原因之一。
心理承受力差的根本原因,是生活目標迷茫,沒有高尚的追求。當年革命者寧肯把牢底坐穿,也不肯“逃避”。二萬五千里長征苦不苦?真正的勇士,胸懷大志者,堅持下來了。我們今天缺少的正是這種精神和意志。如果一切為了“我”,當感到“沒了我”就是解脫時,他就會選擇“無我”,他不考慮自己的責任,不考慮父母親人的感受,因為他心中只有自己。所以,強化全民的責任意識,樹立人們心中的崇高信仰,乃是拯救生命的治本之舉。
現代社會與六十多年前比,生活質量雖然是提高了,但人們生存的環境卻惡化了。空氣污染(僅汽車尾氣就是一大殺手),水污染(四十年前,爺爺在生產隊干活時,鏟到地頭,可以俯身從河里捧水喝,清涼而潔凈。如今據說地下七十米以內的水都被污染了,多么可怕!),糧食、蔬菜、魚蝦污染,用化肥、用農藥、用各種添加劑,不僅生產方式導致吃點從前那樣的純凈食品難,人們道德的淪喪,搞假冒偽劣,人為又制造了很多悲劇。
自然環境惡化,人文社會環境也污濁了,安全隱患無處不在。有毒的奶粉、辣醬,注水的豬肉,摻假的酒,“美容”的水果,毒死人的事屢見不鮮。比如轉基因食品的泛濫,我就擔憂。生物遺傳經過了數萬年的演進,承載著神奇的生命密碼,豈是人力所能操縱的?如果失去對自然的敬畏,科學必將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是什么原因導致怪病迭出?如今各種病毒也“魔高一丈”,耐藥性日增,抗生素威力大減,連生個健康的孩子都不容易。人們整日生活在惶恐與無奈之中,悲哀啊!
為什么全世界的氣候反常?罪魁禍首是人類自己!搞什么“轉基因”種植、新物種推廣、山河改造,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破壞大自然的和諧,結果人類自食惡果,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好在現在全世界的人們已經開始覺醒,懂得用“綠色農業”來挽救人類、挽救地球,但那是需要十幾代人努力的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啊!
所以,為適應這種環境,只有比六十年前格外具有自我安全保護意識才行,必須學習科學保健知識、食品安全知識,知道如何避免傷害。如果仍像六十年前那樣在自然狀態下生活,就可能為生命埋下隱患。
與六十年前比,現代人還有一種變化,是比較“自我”,缺少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親情相對顯得淡漠了,人與人之間基本上就是利害關系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對夫妻七八個孩子,從小在一個炕上滾,互相拉扯著長大,共度艱難,老大的褲子傳給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從小就培養了濃濃的親情,人們特別珍惜彼此間的感情。
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則不同,人情冷漠,國家觀念淡薄,關心的就是自己。很大程度是因為從小就嬌生慣養,以為“我想要什么,就得給我什么,我想咋地就咋地”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本沒有替別人著想、換位思考的意識。長大后,一旦不順從他意,就受不了,就有情緒。報刊上不止一次報道過,因為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要錢上網吧得不到滿足,而殺死父母、殺死爺爺奶奶的案例,實在令人心寒。
盡管這樣,爺爺期望你,仍要有大愛的情懷。同時提醒你,21世紀之初,是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急功近利,是社會浮躁、世風頹敗、背師叛道、破壞生態,摧毀人與自然和諧,導致天災人禍頻仍的根源。在這樣人際關系的大環境下,社會有必要加強引導,強調教化功能,弘揚一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誠信”、“仁義”、“博愛”的好傳統。而作為個人,面對自私、自我的人,又不能不從心里設防。我無害人心,但不可沒有防人意。因此,自己一方面要考慮到這種社會的薄情,一方面又要努力營造一個有親情、有互助、有友好氛圍的小圈子。自己不要跟那些自私的人學習,要活得大氣、仗義,在自己相對純潔的人際圈里,享受人生的快樂。如果把世界看得很冷酷,而自己也很冷酷,那不但這社會沒希望,自己也活得齷齪、孤獨、乏味。
與六十年前比,現代年輕人所處的時代信息量大。爺爺十五歲時才用上電燈、聽到廣播,二十歲才第一次見到刊物、報紙,三十多歲才看到黑白電視,五十多歲才用上手機,近六十歲才用上電腦。而如今每時每刻面對著(特別是網上)各種信息,每時每刻都可以感受到世界的變化。
現代人被信息包圍,為信息所困擾,整天眼花繚亂,良莠難辨,真假難分,特別是假廣告層出不窮,花樣不斷翻新,如果缺乏辨別力、篩選力,隨時可能被誤導。
所以,要適應現代社會,必須讓自己多一項功能,就是面對信息的狂轟濫炸,可以鎮定自若,有自己主見方面的“定力”,不致在語言的迷宮里迷失自己。這就要有豐富的知識,有人生經驗,有辯證思維,有辨析判斷能力,才能適應這個喧囂的現代社會。
與六十年前比,現代人幾乎無法保護自己的“隱私”。隨著科技的發展,“衛星天眼”可以分辨出幾米長的物體,每個城市都有的“天網工程”,大街小巷無數監控的眼睛(攝像頭)隨時在監視你的行為。有一種心態,或是一種理念,完全可以忽略掉這些“監控”帶給你的煩惱,那就是做一個坦蕩正派、光明磊落之人。“俯仰無愧天地”,自己沒有見不得人的地方,還怕你監視嗎?只要我們活得心無愧疚,這些“手段”對我們來說,等于沒有。這也許是現代人最聰明的選擇吧?
與六十年前比,中國正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導致年輕一代在“盡孝”方面遇到新課題,“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面臨嚴峻挑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對夫妻生六七個孩子,盡管歷盡艱難,孩子們都長大了。老人有點事兒,六七個孩子圍前圍后,贍養責任相互分擔,老人放心,兒女也不過勞心神。可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以后,人口生育來個“急剎車”,到你們這一代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導致社會人口結構“斷崖式”一下子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了困擾社會和“兒女們”的大課題。
闊闊,你長大后,將可能同時面臨有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姥爺、姥姥、岳父、岳母和岳父母的父母等十幾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你照顧,你能顧得過來么?傳統式守在老人跟前盡孝,已不可能。為此,爺爺認為,為了適應這樣一個社會,我們老人和你,必須改變“靠兒女養老”的觀念。老人們要體諒兒女的實際,主動依靠社會福利設施養老,社會也必然會加快速度極大提高老齡化社會必要的贍養措施。但是,作為你們這一代,仍要對老人們的精神和物質贍養方面負一定責任的。這個孝心,必須有!可是,你有這個心,顧不過來怎么辦?爺爺主張,一定要有幾個急切時可以依托的朋友,關鍵時可以替你分擔責任。相對親情“少”了,友情應該“多”些。如果老人們足夠開明和包容,盡可以創造條件,讓親人集中養老,老人間相互照顧,減輕你的負擔,也便于你探望。但是,不管怎樣,贍養老人、孝敬老人的心情,永遠都不能丟。
與六十年前比,現代年輕人(除了少數貧困地區外)生活在福窩里,卻找不到幸福的感覺。這實質上是信念的迷惘,是精神的頹廢,是一種危險的“富貴病”。
爺爺十歲時做過的一件棉大衣,曾穿到二十四五歲(直至結婚后),肩部兩次加寬,十歲時穿著到腳面子,后來成了二大衣,后來藍色變成灰白色,且多處補丁摞補丁,像老和尚的百衲衣。沒補丁的地方,磨得像紗布了,可以見到里面的棉絲,手指稍用力一摳,一個洞,布已經糟到一定程度。
那時,人們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帶補丁的,是極正常的(爺爺認為,穿帶補丁的衣服沒什么不好,渴望回歸那樣的日子,因為那是人類“節約資源”的一種智慧)。有的人家幾口人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你奶奶到十八歲才鋪上褥子,有了襯衣。那時一年能吃到三兩次肉,只有過節可以吃頓餃子,炒幾個菜,所以那時孩子們都盼著過年。那時,吃頓餃子幸福極了,買件新衣高興壞了。改革開放以后,感到簡直到了天堂,悲哀的是,現在的人天天像過年,卻找不到幸福。
幸福在哪里?這使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天使到人間來賜幸福。他見一個農夫很愁苦,他問農夫:“我能給你幸福嗎?”農夫說:“我最希望有一頭耕牛幫我犁田。”天使賜給農夫一頭耕牛,農夫很高興,一副幸福的樣子。天使同樣為缺少房屋的人賜房子、為身體有病的人賜健康、為貧困的人賜衣食。這些人都感謝天使給他們送來幸福。
有一天,天使見到一個富人,住著宮殿似的房子,穿著綾羅綢緞,吃著山珍海味,出門有車坐,家里傭人很多,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富人很不開心。天使問:“你缺少什么,我可以幫你得到。”富人說:“我什么也不缺,只是缺少幸福。”一下子把天使難住了。天使考慮再三說:“好的,明年我來賜你幸福。”于是天使作法,讓這個富翁很快家境敗落,成了沿街乞討的乞丐,過著十分貧困的日子,而且疾病纏身。第二年,天使又來見富翁:“你找到幸福了嗎?”富翁說:“我現在才知道我原來就是生活在幸福里的,可惜我并不知道那就是幸福,如今十分后悔。”于是,天使又讓他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富翁無限感激地說:“我懂了,我再也不會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這雖然是寓言式的故事,卻很能說明問題,現代人的幸福心境,就與那個富翁差不多。幸福需要物質基礎,但富裕并不等于幸福。一個應有盡有的人,之所以還不快樂,是因為他沒有新的希望了,不知道還應該追求什么。常常是生活的缺憾反而激發了生命的熱情。能播下一顆自己喜歡的種子,并充滿期待地守護它成長,這個過程就是對生命的享受。熱情可以給生命注入活力,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而幸福往往就蘊含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
幸福是“追求”之樹結下的“心理滿足”之果。
現代人沒有吃過苦,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導致適應力下降,身在福中不知福,反而是一種人生的不幸。沒有什么比成功更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了,沒有什么比生活優裕更能讓人感到生活無聊的了,這是現代人遇到的“新問題”。現代人缺少的不是物質,而是良好的心態和更科學的生活方式。
幸福,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心境。盡管不同時代幸福觀有差異,不同人群對幸福有不同理解,但幸福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物質生活再豐富,若缺乏耐心,缺少陽光心態,缺少生活激情,缺少感恩社會的情懷,也找不到幸福。
現代人要適應現代社會,要找到幸福,必須懂得在優裕中保持清醒,從優裕中不斷回顧艱辛,從等待中享受快樂,從奔忙中感受生活激情。
社會是一個舞臺,有華美的燈光,也有黑暗的角落。人生是這舞臺上的一幕活劇,有輝煌也有落寞的時候。爺爺認為,只有讓我們的精神達到隨遇而安的境界,寵辱不驚,從容淡定,閑看庭前花開花謝,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微笑著,勇敢前行,才會享受到幸福的恬靜。
我們或許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但是,不能忽視對自己一種好心態的培養。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會適應,適時享受生命給予的各種驚羨,是一種超脫,也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爺爺建議孫孫在念中學時期,利用寒暑假時間出去到飯店、工地打工,或到農村最艱苦的地方“零距離”感受“底層”生活,體驗艱辛,了解社會,這有利于凈化心靈、讀懂人生,從而提升自己的適應力。特別是,當你看到社會上還有許多“光腳的人”,就不會為自己的“鞋子是不是名牌”而懊惱啦。
爺爺提醒你適應各種社會的變遷,是希望你找到幸福。幸福的獲得,不完全取決于物質,更取決于對環境的適應力。
比如,野外的猛虎,盡管每天為覓食而奔逐搏殺,但它有自由的快樂;動物園中的老虎,盡管付出了自由的代價,卻三餐無憂。但是,它們都膘肥體壯,活得很好。試想,如果有一天,野外的猛虎與籠中的猛虎互換一下位置,結果可能是,籠中的老虎找到了自由,卻由于沒有野外捕食能力而被餓死;野外的老虎雖然可以養尊處優,卻由于失去自由會郁悶而亡。人啊,每個人也只配安享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適應”才是最重要的!
最根本的適應力,是能客觀而清醒地認識眼前社會的利弊,及時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這就是“適者生存”。
上一篇:愛國情懷
下一篇:知人與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