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含義
“利己是生命的基調,利他是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指我們生命對別人有價值,做個有用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段玉裁注:“止象草木生有址,屮象草木初生形。止象草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草木益茲上出達也。故以止為足。”古文止為趾,止為古文,趾為后起字。止字的本義是腳底板,引申義為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蒞止,等等。
《漢書·刑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止,足也。”是用止字的本義。一般而言,提到止字,就會聯想到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蒞止,等等,《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我們說:“心如止水。”止咳、止痛,都是這個意思。《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此止字,作居住解。《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此止字作收留解。
止字的引申義,也有指人的儀態舉止,如《詩經·大雅仰》:“淑慎爾止,不愆于儀。”鄭玄箋:“止,容止也。”也有指止境,如《大學》:“止于至善。”也有作梵文“奢摩他”之意譯,止、觀(梵語為昆婆舍那)是漢傳佛教天臺宗的重要法門,即修行方法。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指定、慧雙修,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于特定對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現象。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中水影現萬象,止與觀,實一體而不二,如一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知其所止
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一個惑字,人生的禍患往往來自于一個爭字。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今天的時代宛如一個萬花筒,五彩繽紛,形式各異。各種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應接不暇,各種服飾精品不斷爭奇斗艷,令人眼花繚亂,走進各大百貨公司、大賣場,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心動就會行動,走過、經過,一定不會錯過,于是大包、小包,滿載而歸。
再者,在人生的旅途,充滿各種的誘惑,如果沉不住氣,就會迷失、墮落,無法自拔。人要做壞事,不是天生就會的,常常是受不良環境、不良朋友的影響,而誤入歧途。自制是很重要的人生修養,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人生修養,因為人生最難的事,就是抗拒誘惑。
人生的困惑,也來自對生命的不能理解。到底人從哪里來?人死后到哪里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又是什么?在歷史的長河里,百年光陰真像白駒過隙;在浩瀚的萬物中,我們的生命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不是每個人都有智慧理解生命的本質,都能當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貴自知,生而為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沒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該要什么、不該要什么?想要的,不一定是需要的,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人生的目標,應該是如何使自己活得漂亮,也幫助別人活得漂亮。生命是個共同體,“利己是生命的基調,利他是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指我們的生命對別人有價值,做個有用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
淺嘗而止
爭字,甲骨文像兩人各持物之一端相爭之形。兩人持物各不相讓是爭,一人持物被另一人所奪是奪,不管是爭或是奪,一定有是非、有輸贏。爭是沒有好處的,你爭我奪,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老子告誡我們,無論是個人的修身,或是治國、平天下,都應該謙讓不爭,守柔處下,因為剛強易摧。《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生都有一些不圓滿,一得一失,實在沒有什么好算計。《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是天道。物戒太盛、太滿,“謙受益,滿招損。”名利是追求不完的,有錢的人希望更有錢,做官的人希望做更大的官。錢要多少才夠?不滿足的人永遠不夠。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欲望是生命的動力。我們對欲望的追求,都是充滿新鮮和好奇,這些欲望的追求,尤其是口腹之欲,或是其他各種物質上的滿足,都在不斷地刺激,而且愈演愈烈,人如果不能知止、知足,就會成了物欲的奴隸。人要役物而不役于物,人被物欲所奴役,就非常可憐了。
“居無求安,人無求能。”古人為了怕耽誤于逸樂而不圖上進,而有自惕自勉的話。
老子說:“少私寡欲。”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生而為人,欲望是不能斷絕的,只能減少、降低而已。所以,對各種欲望的追求,“淺嘗而止”,不要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適可而止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老子》第十三章)一個人能夠泯滅“我”的貪念,把私心消除凈盡,才可以解除人生的痛苦。知其所止!主要強調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極限,不要不自量力,自討苦吃,不要執迷不悟,愈陷愈深。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有限的歲月、有限的體力、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財富。知止,就是要知道人生的極限,人不能妄自菲薄,人也不能貪得無厭。
凡事偏了都不好,過猶不及。以飲食為例,沒有水、沒有食物,會渴死、會餓死,可是喝太多、吃太多,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害而無益。人在情緒上的表現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如此。《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正和平的境界,才能使天地安居正位,萬物順遂生長。
唯止不殆
《老子》第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殆。”老子說:“知道止于所應止的地步,就不會有危險的事。”生而為人,與生俱有七情六欲,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很有修養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實在很難忍得住情性,而不會陷溺于情欲的追求。許多人因為欲望太多,嗜欲太深,為了滿足無盡的欲望,必然是疲于奔命,而且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別人的健康、幸福,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巨大的、悲慘的禍害。
一個人過分貪名愛利,盲目去追逐求取,往往是未得其名,先得其辱;未獲其利,先受其害。再者,禍福是相倚相伏,即使勉強求得功名富貴,也因為一得一失,得失互見,而犧牲許多珍貴的情緣、福分以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人為自己所喜愛的,不管是名或利,求的愈多,失的也愈多;珍藏的寶貝愈多,亡失的東西也是相對的增加,所以,《老子》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忌太滿,滿則溢。《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在這個變化的時代里,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聲色犬馬誘惑的社會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學習老子所主張的虛靜的工夫,不急進,不躁動,以穩健堅實的腳步,朝向正確的目標邁進。另一方面,而對各種物質、情欲的誘惑,我們要懂得節制,知止知足,少私寡欲,過簡單、樸實、自然的生活。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人人所企盼的,但是很多人誤解幸福、快樂的真諦,以為滿足物質的需求,就是幸福、快樂,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快樂,不僅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而且需要精神生活的怡然自得、逍遙自在。
上一篇:如何做到知止
下一篇:如何學會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