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修養
古人談修養,有所謂定、靜、慮、得的功夫,定字放在首位。定,并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要動靜得宜。
止是息、停的意思,止就是要專一、專注,把散亂的心收攝起來。知止的要訣,就是收攝身心,專心一致,止欲、止惑。知止是修養心志,消除煩惱。堅定志向,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有些想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有些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想要。我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這就是知其所止的重要性。
佛家講求三寶,戒、定、慧,心地沒有邪念就是本性的戒,心地不亂就是本性的定,心地無癡就是本性的慧。一般人定性不足,往往只見其利,不見其弊,先享受再說,而沒有考慮是否有不良后果。大吃大喝而傷了腸胃,瘋狂玩樂而損及健康,貪贓枉法而危害性命,多少不幸的事,常是一時的糊涂、忍不住誘惑的結果。
古人談修養,有所謂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定字放在第一位。心有定向,心不妄動,心才能平靜下來,心能平靜下來,才能冷靜平允的思考,才能對事理有客觀公正的看法,才不會有偏頗不當的錯誤決定。定,并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要動靜得宜。人的生命是活活潑潑的,有無限發展的生機。講求定字的修養,并不是教人萬念俱滅,毫無生意,而是在飄緲的人生大海中,能夠確定努力的方向,心無旁騖,不受各種不當誘惑的影響。一個人希望事業有成,每一個理想都能實現,必須要有很堅定的信心與毅力,不懼威脅,不受利誘。
花花綠綠的世界,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但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天下的俊男美女很多,我們只能擇一而娶,擇一而嫁;滿街的大廈、轎車、美食、華服,數不勝數,我們所能擁有、享有的,都很有限。我們應該要有定見,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該要什么、不該要什么?量力而為,才能勝任愉快。貪得無厭,徒生煩惱痛苦。
止是定,觀是慧,一切善法,都是從定、慧而生。止是將我們的煩惱降伏,使它不亂動;觀是斷滅困惑,使心識清明。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惡念之中,智慧通達,契合真如,就能殲滅三千煩惱。佛家講正知、正念、正信,止就是收攝身心,專注一處。
止字的要訣,要在寂靜中體會。靜有安靜、寧靜的意思。水靜則明;思靜才能直探本心。宇宙的現象是變動不羈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不管外界是如何的紛擾不安,最重要的,我們的內心要保持安靜祥和,以靜觀變,以靜制動,才能動靜得宜。
平靜的水面,能夠清楚地映照人的形影;在安靜的生活中,我們才能怡然自得,自適自足?,F代的社會非常繁亂,有些人因為工作過分的勞累忙碌,性情變得粗暴急躁,常常與人發生爭執,甚至釀出嚴重的傷害。為了培養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溫韾甜蜜的家庭,人人都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如何追求一顆寧靜的心靈呢?就是心要能安定下來,心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
知止是一門攸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國家、國家,國之本在家,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道理,最重要的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靜不是不動,靜是動的另一種方式,知止也不只講究停止、禁止,其積極面也在指追求的止境,如“止于至善”這句話,就是指人生要以至善為止境。
“知止而后有定”,人生有正確的目標,行為才不會茫然失措,甚至誤入歧途。所以,知其所止,才可以釋惑、無惑,才不會迷失努力的方向。人生是不圓滿的,能夠體認人生的不圓滿,才能追求圓滿的人生。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而且爭強好勝。知其所止,強調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更不能貪得無厭。所以,對任何欲望的追求,要淺嘗而止,要適可而止,要知止知足,才可以遠離屈辱、禍害。
知止的功夫,不外修己與安人,也就是內圣和外王。人在面對自己時,從止字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一個誠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誠地對待自己、接受自己、成就自己、享受自己,自立才能立人,自救才能救人。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而能愛別人,沒有一個委屈自己的人,而不委屈別人。人在面對家人、面對社會大眾時,從止字的角度言,最重要的是一個敬字,人在面對工作、學業、事業時,最重要的是一個勤字。
知止的修養,儒家有一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功夫,佛家則主張一切善法,都是從定、慧而生,止是定,觀是慧,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惡念之中,觀是斷滅困惑,使心識清明。
總結而言,知止的功夫,對一切人的立身處世非常重要,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面對家人、社會大眾,以及面對工作、事業、學業,在進退之間如何取舍,都要有很高的智慧。知止的真諦,不只是當止則止,也是當進則進,否則,人早晚會死,就坐著等死好了。
知止與修己
人生有許多的謎,每一個人從懂事開始,便有許多的問題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百思不得其解,我們不了解人從哪里來?死后到哪里去?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是什么?而人生的最大難題,恐怕就是人常常不了解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人貴自知。人的天生稟賦,雖有聰敏庸愚之分,但是卻無礙于個人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喜樂。人的才華,各有所偏,有的人適合學工科,有的人適合學理科,有的人適合學文科,也有人不適合在學問上求發展,卻是個商業人才,或是運動場上的健將。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順著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去發展,則將痛苦一生,一事難成。相反的,如果能夠及早發現自己的才干,了解自己適合在哪一方面求發展,一開始即專心一意,虛心學習,終將能夠勝任,事半功倍。
不滿足的心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我們的衣、食、住、行、育、樂等方面,由于前人不斷地發明和改進,才有今天這樣非凡的成就,否則的話,恐怕今天可能還住在山洞、穿著獸皮,過著最原始的生活。對個人來說,不滿足的心理,往往也是激發上進的一股力量。不管在生活享受方面,或是工作需求方面,每一個人都希望不斷地改善,使生活愈來愈舒適,愈富足,愈安逸。
奮發向上,是正確的人生觀,但是每個人天生的稟賦不同,每一個人的性向和能力有別,同一件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成功的。別人擁有的成就,我們不見得也有機會、條件獲得,徒然羨慕別人的成就,只是增加自己的煩惱而已。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并不只是為了成大功、立大業,功名顯赫,永垂不朽,而是自我理想的實現與提升,能夠功成名就,固然令人羨慕,快樂做自己,才是最為重要;能夠盡心盡力,勇敢負責,犧牲奉獻,服務大眾,也一樣了不起。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非常高遠的目標,因為好是沒有極限的,在人生競技場上,一如運動場中,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遠,更為杰出,更為卓越。不過,人各有志,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性向與能力,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價值,而且我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做對的事,二是堅持把對的事做更好。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訓勉信眾:“心存好心,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人生有目標,行為就不會有偏差。
德行的修養,要隨時鞭策自己,不能好逸惡勞而不求上進。但是,也不能好高騖遠,不自量力,而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定向、定力,抓住明確的目標,奮斗不懈,一個心無定見的人,三心二意,優柔寡斷,見異思遷,絕不會是成功的人。
知止與待人
人生百態,林林總總,有人出身豪門,天生富貴;有人家境清寒,貧無立錐之地;有人天縱英才,出將入相,權傾一時;有人一介平民,胸無大志,平淡一生;有人天生麗質,面貌姣好,身材美妙;有人相貌平庸,身體多病,愁苦過日。我們不必羨慕、忌妒別人擁有的,也不必輕視、鄙賤別人所欠缺的。我們要平允、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眾生平等,尊重是人生的第一堂課。
《孟子·滕文公》:“(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古代對人際關系非常重視,把各種人際關系歸結為五倫,并利用教育的方式,教導人們做人的道理,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人人享受和諧快樂的生活。
人是群居的動物,個人與群體,都有或親或疏的關系,現代工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更加密切、復雜,除了五倫之外,近來也有第六倫之說,就是指群己關系。如何使各種人際關系達到圓滿和諧呢?《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道也。”又:“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人生有智慧,生命就不會有無力感。俗話說:“做事難,做人更難。”其實,做人并不難,誠實為做人最佳的良策,做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要誠,即所謂“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誠誠懇懇”。其次,做人要懂得圓滿周到,不能有偏激的思想。
圓融是智者的通達,智者知道人生是不圓滿的,所以他不會苛責自己,也不會苛求別人,而能夠以一顆寬大的心,包容人生的殘缺。一個能夠接受人生不圓滿的人,才能享受圓滿的人生。圓融是對人對事通達的看法和做法,在做人處事各方面,都能夠考慮周詳,因人任事,不會求全責備。既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也能夠接納別人的缺點。
寬厚是仁者的度量。俗話說:“吃虧就是占便宜。”為什么呢?一方面因為有能力吃虧的人,才會吃虧;二方面則是吃一次虧,學一次乖,這次吃小虧,下次才不會吃大虧。因為吃虧而學得經驗,不是占便宜嗎?何況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實在很難說誰占誰便宜,張三占了李四便宜,可能李四占了王五的便宜,而王五卻占了張三的便宜。人都是互動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要借助于很多人的協助、照顧,每一個人不應該只是消費者,同時也要是生產者。
人生是計較不完的,天下事一得一失,人生要能舍得。寬厚得福,不只因為為善最樂,而且因為人生的事情很難說,今天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哪天我們變得需要別人幫助了。寬厚待人,就像在銀行存款,是零存而整取,因為平常待人寬厚,樂于助人,到了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必然也會有很多援手。一個愈多付出的人,一定會有愈多的回報。
行善是勇者的志業。行善就是散播愛心,推廣愛行。愛是一份關懷、一份體貼、一份包容、一份接納。因為有愛,世界才不再黑暗,而遍地明亮。
勇者,擇善固執,堅持做對好事;勇者,義無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勇者的力量,不是來自血氣的勇猛,而是來自道德的堅持。勇者的特質,是具有道德的信心與力量,只要是對的事.他都勇往直前,當仁不讓。勇者,見義勇為;勇者,為善最樂。勇者為了助人,可以犧牲自己,無怨無悔,一生以行善為志業。
孔子說:“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灼見事理,明辨是非,故不惑;仁者宅心寬厚,善待別人,故不憂;勇者,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故不懼。一個人成為智者、仁者、勇者,當然是人生最高的理想,是人格最成熟的表現。
知止與處世
知止在處世方面的運用,非常廣泛?,F在是工商企業時代,工商企業的經營,不外是管事與管人,所謂管事,指的是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所謂管人,指的是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人際關系。管事與管人是聯系一起的,從本質上來說,把人管好了,企業就興旺發達了。
誠懇是真情的流露。待人處世以誠懇為貴,誠懇才寬厚,誠懇才實在,誠懇才不虛偽,誠懇才不造假。一個待人處世都很誠懇的人,一定令人敬重,令人樂于親近、交往。誠是統攝眾德之源,誠是盡性的過程,誠是人性的真情流露,誠是至真、至善、至美,誠與真、善、美同義。
生命是一種修持,我們很難自外于群體社會,今天的社會,五光十色,目不暇給,各種的刺激誘惑,紛至沓來,難以拒絕。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對真理的執著,掌握大是大非的精神,才能撥云見日,展現真誠實在的自然本性。
同情是生命的升華。善用物則無廢物,善用人則無廢人。天不生無用之人,每個人都有一些長處,也都有一些短處,只是有些人長處多一點,有些人短處多一點。企業用人,當然要用其長處,不過,也要包容其短處;另外,面對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不管是在經濟方面,或是感情方面,或是健康方面,都需要有人安慰、鼓勵、肯定、支持。任何物質上的救助和精神上的撫慰,都會是求生者的救命繩索、救生圈。同體同悲,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和樂安康,人生沒有苦難。
關懷是人性的光輝。人是很孤單的,即使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也有其柔弱的時候,沒有人自認不必仰賴別人的幫忙,就可以在工作上、生活上,都能勝任愉快。別人的掌聲,激發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追求更卓越的成績;別人的安慰,鼓勵我們從挫敗中,勇敢地站起來,重新再試一次。
幫助別人,不是只限于物質方面,很多時候別人需要的幫助,只是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一句安慰的話而已。不是每個人都有錢,可是每個人都有愛;不是每個人都缺錢,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愛。給人關懷、給人安慰、給人信心、給人力量,就是愛的表現。
慈悲是最大的福慧。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人生有悲有喜,有人悲多喜少,有人喜多悲少,悲喜無常。如果人生來是受苦的,也要因為我們所受的苦,而使別人不必再受同樣的苦。佛家講空觀、禪定,目的是要能放、能忘,放下人生的得失禍福,忘懷人生的悲喜無常。人生有順有逆、有得有失,有人生來享福,有人生來受罪,一個人一個命,誰也怨不了誰。只有堅持慈悲的心,才能轉悲為喜,轉苦為樂,修得人生最大的?;?。菩薩的兩大心愿,一是增進人間的喜樂,二是拔除人間的痛苦。學佛的人為了拔除人間的痛苦,自己甘心替眾生承擔痛苦;為了增進人間的喜樂,情愿化為塵泥灰土,為眾生引渡涅槃。
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也有長官部屬的關系,有領導階層,有被領導階層。身為領導階層的人,他的能力和地位,當然應該被肯定、尊重,但是不能因為身居要津、高高在上,就驕矜自滿,任意役使下屬。古代的帝王自稱孤、寡、不轂,因為他們知道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守柔是合順的要領,我們常常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的鼻青臉腫。心柔軟了,人就可愛了。強中自有強中手,我們不要和別人比強,守柔者最強。柔弱不是懦弱,柔弱有更大的彈性、更大的包容。老子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持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
處下是為上的途徑。處下是為了為上。擔任主管的人,不必事必躬親,要能分層負責,分工合作。領導階層的人,應該注意策略的發展,計劃的擬定,是帶領公司、企業永續發展的火車頭,而不是大小事情都要參與負責,聰明的長官,只管大事;不聰明的長官,大小事情都要管。為政之道,要能體天而行。自然界所以能夠維持和諧、平衡的秩序,是因為天地對于萬物采取自由放任、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不偏不私,而不居功。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非總因強出頭。爭名利、爭得失、爭是非,都是起于私心,天地無私,所以能成其大,在上位的人,也要能夠大公無私,才不會有爭執怨尤。“謙受益,滿招損。”在上位的人以屬下的心來對待部屬,一方面可以體察部屬的辛苦,一方面表示對部屬一視同仁,上下一心。那么,任何的行政體制、企業公司行號,必然業務興旺,所有員工都工作愉快。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html.chineseall.cn/assets/v3/js/epub/epub-xhtml.min.js?t=20150601111658"></script>
上一篇:什么是知止
下一篇:有一種愛使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