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野心是一根牽引成功向自己靠近的繩索。
野心是永恒的特效藥品,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某些人之所以貧窮落后,大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弱點,即缺乏野心。即使野心是把雙刃劍,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價值。完全把野心看做是貶義的并不準確,它至少是中性的;有很多時候,它是向上的,是一根牽引成功向自己靠近的繩索。
請看這樣一個事例:
巴拉昂是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迅速躋身于法國50大富翁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國博比尼醫院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把他4.6億法郎的資產捐獻給博比尼醫院,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另有100萬法郎作為獎金,獎給揭開貧窮之謎的人。
巴拉昂去世后,法國《科西嘉人報》刊登了他的遺囑。他在遺囑中說:我曾是一位窮人,去世時卻是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走進天堂的。在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不想把我成為富人的秘訣帶走。現在秘訣就鎖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我的一個私人保險箱內,保險箱的三把鑰匙在我的律師和兩位代理人手中。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無法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他的睿智歡呼,但是他可以從那只保險箱里榮幸地拿走100萬法郎,那就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絕大部分人認為,窮人還能缺少什么?當然是金錢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機會。一些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沒遇到好時機:股票狂歡跌前沒有買進,股票狂漲后沒有拋出。總之,窮人都窮在背時上……
巴拉昂逝世一周年那一天,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那只保險箱。在48561封來信中,只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蒂勒和巴拉昂都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即成為富人的野心。在頒獎之日,《科西嘉人報》帶著所有人的好奇,問年僅9歲的蒂勒,為什么想到的是野心,而不是其他。蒂勒說:“每次我姐姐把她11歲的男朋友帶回家時,總是警告我說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成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注解,比如這樣一種注解:一個努力的人、一個敢想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一個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很敢想。成功者和失敗者最大的差異在于“信念支撐下的敢想”。成功者對于事情思考的方式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成功的人往往具備了積極思考的特質,不管發生什么事,總是往“好”的那一面看,往“利”的那一面看。一個人如果不斷地向腦中輸入這種正面信息,在潛意識里,心態與行為自然就會往那些方面改變,距離成功也就愈來愈近。“心想事成”就是這個道理。成功既是想的,又是做的。世界上存在著這樣6種人:做了再想的,邊做邊想的,想了再做的,做了不想的,想了不做的,不做不想的。成功只與這當中的部分人牽手。
有位作家曾寫下自己聽到鋼琴演奏聲時的聯想:
“漸漸地,從遙遠的地方傳來了一陣鋼琴聲。它輕盈歡快地走到我的身邊,環繞著我,簇擁著我,安撫著我。我走著,它就像一條陽光下的小溪,托起我的心,盡情盡興地流去;我停下,它就變成一朵怒放的杜鵑,把雍容的花蕊捧到我的面前;它粗獷的時候,山洪就在我的腳下暴發;它舒展的時候,深山里的第一縷炊煙便裊裊升起……它不再是顏料,而是一幅完整的、剛剛畫好的、油彩未干的畫;它不再是短句,而是一首錯落有致的詩。它告訴我,每天、每小時、每分鐘都有人在成功;它告訴我,但去莫復問,永遠用你的心去想、去做、去演。”
其實,還是這樣一句話更為確切:永遠用你的野心和行動去向成功求愛。
看看你周圍的那些人和事,你會明白,決定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因素中,態度比能力更重要。取勝的最大保障就是要時刻保持取勝的強烈愿望。生活的常理告訴人們,你認為高不可攀的地方,你永遠也攀不上去。這就是野心的牽引作用。盡管人們想象中的“不可能”有許多,但選擇做下去,需要的僅僅是一點勇氣。
我們十分佩服有些人,他們生來就是要做冠軍的。他們能夠產生熱烈的愿望以達到崇高的目標,所以他們才能走向偉大;他們用積極的心態不斷去努力,所以他們才能取得并保持成功。
上一篇:這個世界有無數的門
下一篇:隨手摘去套住心靈的“唱針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