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做一個文化的使者吧!
作家馮驥才曾經提出:
我們目前不能輕提文藝復興。因為文藝復興不能提得太隨便,是有條件的。突出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有明確的時代性的思想運動。文藝復興提出了人道主義、人文主義,這個思想開啟了一個時代。如果我們提不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我們何談文藝復興。第二是文藝復興時代有無數的巨人,這些人的存在促成了文藝復興。這些巨人,絕不會去干那些成天想著賣他們的畫的事。目前人們焦慮的是,沒有人站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為迎接文藝復興去擔當什么,更談不上去為它犧牲什么了。
看來,讓更多的人們去做文化的使者,還真是不容易。
某中學初一的老師對學生說:“知道屈原的請舉手。”結果全班30個人中只有3人舉手。
一個說:“屈原是個廚師,他發明了粽子。”
另一個說:“屈原是個歌手,他唱過《離騷》。”
第三個說:“屈原是個醫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
《中國青年報》在中小學生中搞了一次抽樣調查,能完整地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背下來的,占不到5%。某市一所小學的四年級,共3個班123名學生,知道我們共和國第一位主席是毛澤東的只有82人;能背誦出國歌全文的只有1人;問起張思德是誰,無一人能答,但對張學友、張曼玉、張國榮等“星們”卻都能娓娓道來,甚至連他們的出生年月都十分清楚。崇尚流行,崇尚時髦,成了一種畸形的文化,令人十分擔憂。
專家由此感嘆:“傳統文化”已經日趨沒落。
做一個文化的使者,任重而道遠。
作為教育,無論是什么等級的教育,都不能僅僅滿足于提供一個數學式的答案,更要提供一種對事物、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尤其是完成對文化基因的喚醒。我們處在一個多元的、變化萬千的,甚至是價值斷層的社會形態中,讓每一個人從倉皇中找到鎮定,從變動中發現自我,在一種忙碌迷惑中擁有更多的輕盈和愉悅,讓自己生活得更有效率、更有質量,這才是教育的最大益處。
這當中,我們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基因。就像去幫助貧困的人,于丹曾這樣說過:“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他就是圣賢。”本身就貧窮還要去幫助別人,難道不高人一等嗎?所以,傳統文化也好,現代文化也好,大力地去倡導一種溫暖和善良的愿望,去釀造更多以溫暖和善良為底色的行為以及行為方式,這才是每一個人,尤其是文化人的神圣職責!
可喜的是,近日有個十分令人振奮的消息,說浙江農民倡導了“種文化”活動。
“種文化”是一種通俗而形象的說法,指農民像種莊稼一樣,普遍而經常性地開展自娛自樂的文化體育活動,把文化的種子種入鄉村大地,讓它生根、發芽、抽枝、開花和結果。
把種文化看成與種莊稼一樣,是必需的,是熟能生巧的,是自愿的行為,也是一種責任。
一個“種”字,與眾不同。“種”就是扎根,就是開花結果。“種”與“送”不同。比如通常的“三下鄉”,就是講的為農民“送”文化,但它的局限性是單向的、暫時的。“種”則不同,土生土長,適合農民的胃口;“種”還有親自動手的意思,農民從文化的看客變成了舞臺上的演員。
種文化與種精神是雙重任務,當實現雙豐收的時候,文化的未來、生活的未來就展現出來了。讓廣大農民成為文化的使者,文化就有希望了!
文化使者的使命是什么?是尊重文化,保護文化,創造文化,光大文化。無論哪一點,都是不簡單的。曾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的臺灣雜文家龍應臺曾講過兩個生動的例子。
一個例子是:在臺灣南部鄉下,她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休息。為不把裙子弄臟,便將報紙墊在身下。一位老人馬上遞過自己披在肩上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上有字,不要坐啦。我把毛巾給你坐。”字,代表知識,老人堅持自己對知識的尊重。
另一例子是:今天的巴黎能美麗雍容一如既往,是因為二戰期間,占領巴黎的德國指揮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徹底毀掉巴黎”的命令時,決定抗命不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住了一座古城。看來,文化的使者也會流芳百世。
我們由衷地感到,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了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她看似只是不起眼的泥土,然而我們期待的文明而有尊嚴的社會,就是從這里生根、抽芽,一片葉子一片葉子長出來的。
文化是人類靈魂的飛升。它承載著人類的生存、文明與進步。文化使者們更加明白的道理是,對待文化的態度,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也該清楚“每個人進一小步,民族便進一大步”的道理。文化的使者可以從知識分子做起,可以從娃娃抓起,也可以從最廣大的農民做起,更可以從每一個人做起。
“文化使者”的使命是千姿百態的。讓我們迅速地、自愿地、有明確目標地加入文化使者的行列吧!
上一篇:信仰才是成功之永恒的太陽
下一篇:只有在展翅的時候才能發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