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司當自己的家,不是個好習慣
很多企業倡導員工將公司當成自己的家,并告訴職員公司的利益是與個人利益緊密相關的。只有公司的效益好了,員工的待遇福利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可事實上,公司并不是也絕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家,這不過是企業為了激勵員工之間的團隊意識所喊的口號罷了。因為員工與公司間的關系并非是以感情為基礎,他們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一旦有一方的利益受到了傷害,這種雇傭關系隨時有可能解除。
就職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童學松博士在他的著作《秀才做生意踢爆管理經》中對于企業與員工的關系,有這樣一段評述:“在西方的組織理論中認為組織是個人在尋求自我利益時,為了更好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困難特別形成的臨時機構。在這個機構中個人利益最為重要。當企業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發生沖突時,通常企業利益就需要讓位。那些積極維護自己利益的人,總會搬出各種理由來說明他們為什么只重用那些忠誠的庸才。如果你還在相信他們這套言論,無疑是在自己的屁股上狠踹了一腳。所以,人們要學會用忠心的方式進入到重要利益集團內部。因為,只有在進入了權利核心之后,才談得上去做一些真正應做的事情。”
童學松博士這段關于企業與員工的論述,非常精辟且形象。同時,他還對于企業為什么熱衷于自己文化的宣傳進行了獨特的解讀。童學松博士認為:“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之所以愿意在宣傳大道理上花費大量的金錢,主要是因為市場部有這份預算,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也正是這些由企業管理者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將員工的思想進行了洗滌束縛。雖然大多數員工也都非常清楚,企業之所以這樣宣傳他的文化理念,不過是為了籠絡自己為公司工作。但隨著工作年齡的不斷增加,不少職員對公司產生了感情歸屬感。他們以身為公司人而驕傲,漸漸將企業當做了自己第二個家。所以,當一些員工被企業所裁員的時候,會非常心痛甚至喪失理智。
公司當初重用你,是因為你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且給予你一切的待遇福利。現在公司要求你離開,是因為你已經不能為公司帶來任何有利價值。對于不能為公司創造經濟價值的人,自然也沒有留下的必要。聽起來有些冷酷。但這才是公司最真實的運營本質。從來就沒有過改變,只不過是你一直沒有將其看透罷了。
按經濟成本而言,企業管理者大多希望自己的下屬員工,能夠多奉獻,不計薪酬地去為他們工作。一天8小時的工作制,最好能不停地工作完成10小時的工作量。雖然,聽上去有些殘酷。但作為企業的經營者,誰都希望用最少的利益換取更大的效益回報。所以,有些企業才會有“賽馬機制”。讓員工時刻處于競爭的狀態,從而有效地提升公司的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企業與家還是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的。建議大家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將個人情感與工作相混合,時刻把握好自己心中的天平。
上一篇:職場-批評和表揚也需要分清時間地點和場合
下一篇:職場-抓住工作的重點,而不是糾纏下屬的小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