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詩話、對聯·山西五臺山東臺望海峰聯》原文與賞析
佚 名
峭石千重立;
藤蘿百道開。
此聯是:不言佛而佛在其內、不語禪而禪在其中的佛地佳聯。
五臺山原名五峰山,為華北屋脊,海拔近三千米,因五座山頂平如臺,而名五臺。東臺望海峰與南臺錦繡、西臺掛月、北臺葉斗、中臺翠巖諸峰皆為佛門圣地。佛地所題自然向佛,對聯尤著。這合佛道“悉有佛性”(“凡是存在的原本就是佛性”《禪語精選百篇》)。石頭在佛家禪語中表示堅毅、負重、默靜、通靈的心界禪境(同前)。《五臺新志》傳文殊菩薩曾于五峰山演教布禪,緣化東海龍宮清涼石普救眾生而改名清涼山。而今瓦廠村清涼寺尚存巨石(長丈五,寬八尺,厚六尺,圍丈六尺),土著民傳即清涼石。佛家《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文曰:“清涼山者代州(山西)雁門之五臺也。”這些方志、傳說、佛經以“佛”觀之,“悉有佛性”,都是言佛的。聯語中的“重”字實指山相,唐詩張九齡《感遇》“奈何阻重深”;“千”字數詞虛擬,意為極高; “立”字《禪語精選百篇》釋為:“立,不需文字解釋”,指自然存在的物象靜觀精神境界。五臺山東臺之“峭石千重立”的高峰,不取名摩天等名,而直名“望海”,可知佛地高峰立而望海!這就與菩薩取清涼石緣化東海相禪契:各憑佛家“緣法”一山得龍石而清涼;峰立望海而靜觀。佛心禪意昭明可鑒矣。整個上聯寫望海峰觀境界之清靜禪心。此點玄關,“俗家”詩亦有“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高詠。由此透過聯面“峭石千重立”的物相,洞窺聯語內在的禪心意境,實旨在于:
東臺之峰,峭石彌高。立而望海:靜觀冥緲。……
“峭石千重立”聯面五字寫盡望海峰峭拔雄峻之神韻;實則涵示佛家境界無限靜觀之禪風。
下聯中之“開”并非山地形式上的藤蘿之開,“百”字亦是數詞虛用,意為繁多。“藤蘿百道開”實指藤蘿道開,泛指道路之開,意寓佛家法門之開。禪宗始祖達摩傳第二代禪宗慧可偈語詩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花開五葉指開啟五大慧界。見《禪語精選百篇》)。可見佛家禪語之“開”即“悟”境,亦即由“迷”到“覺”的悟性境界。下聯借寫藤蘿道開寓意佛道之開,旨在昭示眾生普渡。由此即可悟得下聯“藤蘿百道開”的禪意旨在:
佛地境界,藤蘿雖繞,道為之開,廣結善緣……
釋迦牟尼曾于靈山法會拈花不語,唯弟子迦葉會心微笑,遂得“以心傳心”大道(《禪語精選百篇》)。全聯禪意借物寓禪,大發佛家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拈花微笑”之妙趣。佚名作者借峭石、藤蘿之形寓意于言外的藝術手法,傳望海而道開以示宣普渡之大禪,大展禪心:靜觀皆自得、不語落天花之妙高境界。堪稱:相在物身、禪在言外的禪林佳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少林寺贈達禪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巖居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