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引極(其一)》原文與賞析
元 結
思元極
天曠漭兮杳泱茫,氣浩浩兮色蒼蒼。
上何有兮人不測,積清廖兮成元極。
彼元極兮靈且異,思一見兮藐難致。
思不從兮空自傷, 心慅咠兮意惶懹。
思假翼兮鸞鳳,乘長風兮上羾。
揖元氣兮本深實,餐至和兮永終日。
元結,字次山,生于唐玄宗開元七年,卒于唐代宗大歷七年,處于唐帝國由盛轉衰,各種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唐代許多文人發起以復古為革新的文學運動,唐初有王勃、陳子昂等標舉風雅,中唐有韓愈、柳宗元等揭橥古文,白居易、元稹等力倡新樂府詩,都注重文學的現實功用。元結亦可說是這運動中的重要成員,他曾作《系作府》,內容與形式都同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新題樂府; 又與友人編撰《篋中集》,以泄導民情,寄托諷喻之旨,此處《引極》這組詩原有短序云:“引極,興也,喻也。引之言演,極之言盡。演意盡物,引興極喻,故曰引極”。是說作者要采取寄托比興的方法,敷衍自己的情志,究詰事物的至理。這組詩也確實比較深刻地反映出元結詩歌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思元極》這首詩最重要的概念是“元極”。何謂“元極”?按《爾雅·釋詁》云:“元,始也”;“極,至也”。“元”“極”二字連稱,應指宇宙的本源、事物的終極真理而言。聯系此詩最后之“揖元氣”、“餐至和”來說,這樣解釋是有根據的。“元氣”是唐以前即有的中國哲學概念,是造成世間物質或精神現象的最基本材料。如《淮南子·天文訓》說:“太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可知古人認為有元氣之后才有天地萬物。作為天地萬物的基本構成材料,許多古代哲學家又將它解釋為“一”。如漢代王充《論衡·談天》說:“元氣未分,渾沌為一。”這個“一”緊密聯系著宇宙的本源,是生化世界的源頭。在《老子》書里就有“得一”、“抱一”的說法;《莊子》也重視“一”,如《天地篇》引《記》云:“通于一而萬事畢。”漢代道教原始經典《太平經》對守一法的闡述尤為詳備,多將“守一”與保守元氣相聯系,認為知道了守一之法,即可以長生。另外,“至和”一詞也屬于古代哲學概念。《易·乾》云:“保合大和”,《禮記·中庸》云:“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是知“和”本有和順、諧和之意。漢代的《老子指歸》,以道德為元始,神明為宗,太和為祖,可知太和亦屬于漢人所探索的宇宙萬物之奧秘,且與“元始”相關聯。魏正始時嵇康、阮籍多談“和”,主張保“性命之和”,順“自然之和”,常提到“天和”、“至和”等詞語,實際指宇宙,生命之最合理的存在狀態而言。由此可見,“元極”包含有元氣、至和等詞語所代表的宇宙最元始的無形無象的本原的意義。
明確了“元極”的意義以后,“思元極”這首詩的意蘊就很清楚了。從內容來看,作者所追求的(“思”)更偏重于哲理的思考,而不是人格神意義上的天神。此處作者極力抒發浩渺之思。本詩頭兩句描繪天空的遼闊深廣,蒼茫無際,引起思緒,使讀者引入情境。下四句謂“元極”具有匯積一切寂靜空虛既靈且異、無形無象的性質。“思不從”及“心慅咠”兩句寫作者心愿難酬的一種失落感和優傷心緒。“思假翼”至全詩終結是說作者欲憑借鳳凰的羽翼,乘長風而直上,以會聚更多的生命之力,使自身根深本實,并混一“至和”而與天地同壽。這首詩有些類似自《楚辭》中《遠游》開始的、曹魏時曹植定名的《游仙詩》的體裁。但是除了超越現實的追求這一點類似之外,其余皆不相同。《游仙詩》主要側重于通過仙人和仙境的藝術形象來寄托作者的情志,此詩所追求的“元極”并不是具有人格神意義的神仙或具體形象的仙界,而是一種近似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那樣的精神境界。
這首詩亦體現出元結詩歌特有的風格,即充分抒發思古之幽情。唐顏真卿說元結“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見重于今”(《顏魯公文集》卷十一《元君表墓碑銘》),可見元結言行皆以頗具古風而稱譽于時,觀其詩文中所表現的社會或政治理想,以及將兵從政期間的一切作為,多是在復古的名義下進行的。元結極力推崇的上古之治,實際是一種在上古也并不存在的理想社會,它代表著當時許多文人所追求的理想的社會、政治內容。因此,以復古知名的元結,與其說他是一個復古主義者,毋寧說他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其《二風詩論》中說:“吾欲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思元極》這首詩表現作者希望假鳳翼、乘長風、揖元氣、餐至和,除了表明重視精神修養之外,也反映出元結之“極帝王理亂之道”的現實政治抱負。
從藝術表現而言,此詩不但寄托遙深,而且語言質樸,洗凈鉛華,充分體現出元結詩文“力變排偶濃麗之習”(《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特色。詩中元氣、至和等概念由于含有萬物之始、萬物終極之理的意義,又從哲理的角度突出了詩歌的思古情調,使此詩在古樸的氣氛中完美地表現出超世與入世的統一、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贊美詩·平安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懷仙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