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起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9 彩色片 115分鐘
中國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陳家林 編劇:侯育中 朱旭明 攝影:劉建魁 蔡小鵬 主要演員:盧奇(飾鄧小平) 唐湯民(飾李明瑞) 郭紹雄(飾俞作柏) 程文寬(飾張云逸) 許道臨(飾蔣介石) 李良濤(飾鄭介民) 蘇林(飾周恩來)
本片獲1990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
【劇情簡介】
江漢平原,一片狼藉的戰場。
1929年春,蔣、桂軍閥之間的一場戰爭迫在眉睫。原國民黨廣西農工民主廳廳長俞作柏策動武漢前線任總指揮的表弟李明瑞倒戈反桂,結果兵不血刃迫使新桂系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兵敗而逃。4月5日,蔣桂戰爭結束。蔣介石由此委任俞作柏、李明瑞主持廣西軍政事務。新任國民黨廣西省主席俞作柏在香港拜會中共領導人李立三等,請求派干部到廣西協助工作。中共中央當即決定派以鄧小平為中央代表的大批共產黨人前往廣西。
在上海的一個小閣樓上,周恩來為鄧小平送行,并帶來了一件舊西服送給鄧小平。兩人沉浸在革命的友情之中。
7月6日,俞作柏、李明瑞回到廣西南寧時,突然受到一批新桂系殘余的襲擊。蔣介石為防不測,派鄭介民到廣西掣肘俞作柏。南寧政局紛亂,土豪劣紳拒交糧稅使軍隊缺餉,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局勢下,鄧小平以鄧斌的化名到達南寧。而鄭介民卻趁勢告訴俞作柏“共產黨反政府”的傳說,使得俞作柏非常頭疼。李明瑞卻深明大義,深信中共是有誠意合作的。同時,面對中共廣東省委多次指責當地革命組織對俞作柏的改良政府“斗爭不力”的批評,鄧斌據理駁斥,認為必須要做好對俞作柏的統戰工作。
終于,在李明瑞的幫助下,俞作柏與鄧斌相見了。鄧斌坦誠相告共產黨的誠意:“對真正的朋友,共產黨是會以誠相待的。”終使俞作柏誤解消除,并表示要同舟共濟,真誠合作。
俞作柏部下、教導總隊負責人和警備大隊隊長張云逸是中共地下黨員。他遵照黨的指示,積極開展兵運工作,改造舊軍隊,建立共產黨秘密支部。一天,連長莫福順正在殘酷鞭打士兵韋光華,張云逸策馬來到營地,背起遍體鱗傷的韋光華,在士兵面前痛斥了這種虐待士兵的兵痞作風,撤銷了莫福順的連長職務。士兵們揚眉吐氣,這樣,為我黨在南寧掌握一支武裝力量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當地的不少豪紳正在千方百計收買槍枝,擴充民團,企圖推翻俞作柏政府,讓前國民黨桂系頭目李宗仁、黃紹竑執政。鄧斌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大興農會、懲治土豪劣紳的對策。俞作柏被說服了,同意給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組織的農民發槍。廣西蒸蒸日上的革命形勢使蔣介石惶恐不安。此時,鄭介民向蔣介石提議趁俞作柏羽毛未豐之際,先下手為強,消滅俞作柏;但蔣介石卻認為要以安撫為主,并帶一批軍餉給俞作柏。鄭介民回廣西后,卻暗中收買李明瑞的親信十五師師長黃權以為內應,同時拖欠克扣軍餉。內外交困的俞作柏輕信了改組派的許諾,決計鋌而走險。他聯絡了閻錫山、張發奎等軍閥倒蔣。鄧斌勸說無效。俞作柏貿然參加了軍閥內戰。
10月1日,第一次蔣桂戰爭結束還不到半年,一場新的軍閥戰爭又打響了。未幾,俞、李部隊兵敗。李明瑞的部隊又險遭黃權伏兵暗害,幸得鄧斌、張云逸率部營救才脫險境。面對南寧極為嚴峻險惡的形勢,鄧斌心事沉沉。他經過仔細考慮,決定將我黨掌握的軍隊移至右江地區,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當夜,部隊、農軍行動起來,拖運輜重彈藥過江。無數火炬照亮了江面。正在此時,中央來信批評鄧斌“走機會主義道路”,并提出“以城市為中心”的斗爭策略。然而,鄧斌決心為真理而戰,決心把眼前的斗爭,同整個革命事業的進程緊緊連在一起。同時,他派聯絡員龔飲冰到上海去向黨中央匯報。
10月22日,鄧斌、張云逸率部隊和農軍到達桂西重鎮百色,并與韋拔群的農軍會師。在聯歡晚會上,鄧斌向廣大群眾宣傳革命的道理。在百色,鄧斌、張云逸、韋拔群指揮隊伍,嚴厲打擊土豪劣紳,消滅當地反動武裝,為百色起義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蔣介石派人以重金收買李明瑞。然而,李明瑞從慘痛的教訓中認清了舊軍隊的本質,決心拋棄一切高官厚祿,走共產黨指引的光明道路。
這時,龔飲冰帶回中央的指示:同意鄧斌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并委任鄧斌為紅七軍、紅八軍政委,張云逸為紅七軍軍長。鄧斌立即電請李明瑞來百色共商大計,并在前委會議上提議:呈報中央任命李明瑞為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的號角吹響了。中國紅軍第七軍、右江蘇維埃政府相繼宣告成立,百色起義成功。鄧斌經龍州去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
鄧斌又跨上駿馬,踏上了新的征途。
【鑒賞】
新中國成立以來,反映我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拍得不少,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然而,毋庸諱言,相當數量的這類影片的創作也開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模式化。特別是對一些領袖人物的塑造,更是有許許多多的禁區,一方面仍然存在著“神化”傾向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出現了“為平凡而平凡”的所謂“非英雄化”傾向的影響,從而使這類影片的創作陷入一種特殊的困境之中。而《百色起義》的出現,卻使這類題材的影片創作又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了新的突破。
《百色起義》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端。影片在表現那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歷史中,塑造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領袖形象,特別是鄧斌。銀幕上,歷史被融入這些領袖人物的成長經歷中。歷史不是一個虛幻的故事,也不只是一些史料的堆積,而是一些有血肉之軀和內心情感世界的人民創造的;而在這些人民中,領袖人物又具有核心和決定性的作用。從人性的角度上說,他們也是常人;從歷史的角度上說,他們又不同于普通人,他們的命運關聯著歷史的命運。《百色起義》就把這些領袖放在事件的中心,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寫他們的危機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寫他們在血與火中的考驗。在這里,人物不再是圖解歷史的工具,而是創造歷史的主人。因此,歷史地、真實地、藝術地再現領袖人物的性格特征是《百色起義》突出的成就。唯其如此,影片在現在的視角上回顧歷史的同時,又幫助觀眾找到了這些人物在歷史中不平常的位置;既在人性的角度上體驗、理解他們,又在歷史的視角上表現他們那種雄圖大略的胸襟。
“政治性很強的題材更需要注重藝術性,只有狠抓藝術,狠抓質量才能體現出它的政治價值。”(陳家林:《<百色起義>導演闡述》)具體體現在影片中,《百色起義》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深化主題。
影片一開始就以紀實的手法,十分簡潔地表現了1929年蔣桂戰爭之后,廣西省那種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當時的廣西,被各種勢力所掣肘:有蔣介石的心腹,有桂系李宗仁、黃紹竑的殘余勢力,有汪精衛的改組派和既想擺脫蔣介石鉗制、又擔心新桂系卷土重來的俞作柏、李明瑞地方政府。在這復雜的形勢下,廣西省主席俞作柏想穩固自己在廣西的地位,不得不請中國共產黨幫忙。但俞作柏請共產黨的目的又不在于真心合作,他只是利用共產黨,是“請人來蓋房”而非“請人來拆廟”。復雜的形勢必然形成他極為矛盾和唯利是圖的心理。影片前半部主要通過俞作柏與鄧斌之間的心理較量來展開故事。在俞作柏那種畏縮惶恐心理的強烈對比下,樂觀、自信、幽默的鄧斌一下子就從銀幕上立起來了。他西裝革履,登堂入室,在俞作柏的豪華公寓里侃侃而談,瀟灑自如。特別是在李明瑞家宴后,俞作柏邀鄧斌到家中請教對廣西的見解的一場戲中,鏡頭從昏暗的客廳外面漸漸下降,又慢慢移動,穿過花廳、長廊,尋找著正在侃侃而談的鄧斌。鏡頭往前推進,一直推到明亮的客廳,我們看到鄧斌拖得長長的身影從透光的門廳中映出,隨著鏡頭的推移,他的談話聲漸漸響起來,一直到正面展示出鄧斌在客廳中的光輝形象。由于前面有鄧、俞兩人心理比較的鋪墊,所以在這段延長了觀眾心理時間的戲中,通過鄧斌由遠而近的聲音處理和鏡頭的推近,把鄧斌那種宏偉沉穩的膽略和魄力充分表現了出來,具有十分電影化的效果。另外,影片也從蔣介石與鄧斌對俞作柏、李明瑞的態度上,進行了另一種對比,可惜的是這一種對比較諸前一種來說,似嫌遜色。
然而,《百色起義》最引人矚目的突破,是對鄧小平形象的匠心獨具的性格刻畫和內心情感的揭示。
周恩來送鄧小平的一場戲拍得耐人尋味。周恩來到上海的一間小閣樓找鄧小平時,鏡頭展現了昏暗、狹小的閣樓,表現出當時革命條件的艱難。周恩來親切地喊了聲“小平”,鄧小平由閣樓天窗探出頭答應。這時,用了以鄧小平的視角看周恩來的俯拍鏡頭,完全把領袖人物普通人化了。在以往的影片中,革命領袖是很少用俯鏡頭處理的。周恩來關切地扶住梯子讓鄧小平從閣樓上下來,又把鄧穎超大姐為鄧小平改的西服交給他,接著,在唱機播放的《卡門》音樂背景下,兩位偉大而平凡的領袖人物飲酒話別。這段戲非常生活化。特別是法國的西服和《卡門》的運用,不僅使他們的革命感情更加自然和諧,從中暗示了他們以前曾在法國一起勤工儉學的歷史,而且還揭示了他們樂觀、幽默的性格。
鄧斌只身到俞作柏家作客時的一場戲,也拍得相當精彩。鄧斌語意雙關,以牌喻當時的戰局,點撥俞作柏,這反映了鄧斌的機智善辯。而在俞作柏后來不聽勸告準備與張發奎等聯合反蔣時,鄧斌穿著汗衫褲衩,搖著蒲扇,躺在雷經天柴房的草堆上發愁。他會對中央不辨是非的來信罵出“滾他媽的蛋”,又會熱情地擁抱歸來的中央聯絡員龔飲冰,高喊“烏拉”……導演除了用這些非常生活化的細節來塑造人物外,還有意把鄧斌的形象置身于如火如荼的工農群眾大革命的斗爭場面中加以描繪。影片的后半部,鄧斌的每次出現都與群眾在一起:與群眾一起在碼頭搬軍火,一起參加各路人馬會師的聯歡會,一起聽《卡門》那雄壯、奔放的樂曲,一起商議起義大事。影片在這些充滿活力的場面中,有力地卻又是質樸地展示了鄧斌的風采。相比起來,影片對李明瑞形象的刻畫,就顯得平淡乏力了些。
《百色起義》以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贏得了觀眾。它在新中國電影發展歷史上, 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愛情萬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