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將軍》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0年 彩色片(35毫米版/70毫米版) 170分鐘
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富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弗朗西斯·科波拉 愛德蒙·諾斯 攝影:弗萊德·康恩肯普 主要演員:喬治·斯科特(飾巴頓) 卡爾·馬爾登(飾布萊特雷) 邁克爾·倍茨(飾蒙哥馬利)
本片獲1970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編劇、最佳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七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男演員金球獎,全美影評家聯合會最佳男演員獎
【劇情簡介】
1943年2月,美軍在北非慘遭失敗。突尼斯境內卡塞林山口的戰場上美軍橫尸遍野,損失慘重。布萊特雷將軍奉命前來視察,發現美軍第二兵團司令部一片混亂,士氣低落,紀律渙散。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決定將喬治·巴頓將軍調任第二兵團司令,由布萊德雷將軍任副手。
50多歲的巴頓將軍軍裝整潔,氣宇軒昂,到任之初,便立即下令整飭軍紀,雷厲風行。果然不出旬日,軍容一新。巴頓雖然脾氣暴烈,出言粗魯,卻是一員儒將,不僅熟讀古代兵書, 而且還在軍務倥傯之際,尋訪古戰場,賦詩明志。
戰火很快又起。德軍為先發制人,向巴頓發動進攻。由于美軍竊聽到了對方密電,早已作好準備。巴頓初戰告捷。
英美聯軍在北非戰場上連連獲勝,終于把德軍全部趕出了非洲。但當巴頓得知,他在這場戰役中,對手德軍統帥隆美爾并不在非洲,而在柏林養病,感到自尊心大受損傷。
在準備進行西西里戰役之前,巴頓和英軍名將蒙哥馬利在戰略上發生了沖突。艾森豪威爾為照顧英軍面子,下令執行英方的作戰計劃,即由英軍主戰, 巴頓率兵配合。
1943年7月,西西里戰役打響。英軍遭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難以前進。巴頓乘機自行挺進,把上級軍令拋在腦后,不顧部隊傷亡嚴重,一心只想搶在英軍之前占領西西里重鎮墨西拿。布萊特雷將軍勸說無效,憤怒地指責巴頓將軍是“酷愛戰爭”。
在巴頓的如山軍令下,美軍以巨大傷亡的代價拿下了墨西拿。當蒙哥馬利元帥率領英軍趾高氣揚地進入墨西拿時,意外地發現巴頓面帶微笑,得意洋洋地在市中心廣場等候著他。巴頓的這一舉動引起輿論大嘩,加上巴頓因在進軍過程中,粗暴地毆打了一個臨陣退卻的士兵,國內外對巴頓的譴責愈益猛烈。為此,他被迫向全體士兵和英國軍隊公開道歉。出乎巴頓意料之外的是,艾森豪威爾迫于輿論壓力,隨即撤掉了巴頓的職務。巴頓眼看進軍歐洲大陸、直搗納粹老巢的偉大戰役即將開始,自己卻被排除在戰爭之外,不禁感到痛苦萬分,以致徹夜不能成寐。
不久,巴頓又被召到倫敦重授軍職。但使他大失所望的是,他的新任務只是在法國北部進行佯攻,以吸引德軍兵力,減輕盟軍主力在諾曼第登陸時受到的壓力。巴頓有苦難言,竟把一腔怨氣發泄在俄國人頭上。他在一次公開集會上發表演說,聲稱戰后將由英美兩國共同統治世界,故意不提俄國。這次講話又掀起軒然大波,巴頓被迫三緘其口。
1944年6月,已擔任第十二集團軍司令的布萊特雷將軍把巴頓調來法國前線,任命他為美軍第三軍軍長,向巴黎進軍。大喜過望的巴頓重振雄風,發揮一貫的快速進攻的風格,一口氣打到了塞納河邊。作風持重的布萊特雷將軍深恐巴頓又舊病復發,不顧與英軍的配合,一味搶先,便下令停止供應巴頓軍隊的汽油,強迫他就地待命,直到蒙哥馬利率軍打通了西部戰線,巴頓才獲得給養。巴頓進軍神速,橫掃法國北部,攻占巴黎,直搗法德邊界的薩爾地區。
同年12月中旬,德軍出人意料地在比利時阿登地區發動強大反攻。一萬八千名美軍在大雪中陷入重圍,情況危急。巴頓聞訊后自告奮勇,請命前去解救。巴頓與士兵一起在大雪中急行軍一天一夜,一舉擊潰了德軍包圍線,徹底粉碎了德軍的冬季攻勢,創造了美國軍史上罕有的戰績。
德國投降了,在美、蘇軍隊聯歡會上,巴頓對蘇軍元帥朱可夫出言不遜,聲稱希望對俄國開戰。這使艾森豪威爾大為惱火。不久,巴頓又因雇傭納粹分子而遭到世界輿論的指責。美軍總部向他發出警告,巴頓暴跳如雷地回答說,“戰爭根本不該結束!”“應該留下德軍,和我們一起打布爾什維克!”這一瘋狂的舉動終于葬送了巴頓的軍事生涯。他被撤了職,奉令退休。巴頓心灰意冷,告別了手下的參謀人員和身邊的侍從,離開了軍隊,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孤獨的老人。
【鑒賞】
《巴頓將軍》是好萊塢有史以來耗資最多、場面最宏大的一部戰爭題材影片。擔任該片高級軍事顧問的是美國五星上將、當年曾長期與巴頓共事的布萊特雷將軍。影片公映后,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曾一再贊揚這部影片。《巴頓將軍》在弘揚美國軍威、樹立美國強大軍事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足以證明好萊塢電影絕不都是純粹的娛樂品而已。
然而,《巴頓將軍》又決不是廉價的、干巴巴的政治宣傳品。它應當說是一部既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又在藝術上達到高水平并富于觀賞性的電影。它為巴頓將軍塑造了一個既高大雄偉、又具體實在的藝術形象;它不僅有血肉,而且有骨骼,不僅功勛垂世,而且“劣跡”昭彰。影片基本上寫的是戰爭史實,如北非戰役、西西里戰役、阿登戰役等等,然而,兩軍交戰,銀幕上卻極少見到德軍一面。影片有意把鏡頭幾乎永遠對準巴頓,巧妙地讓人們從巴頓的威力中看到敵軍、甚至盟軍的無能。這無疑是劇作上極其高明的一招。據有關資料記載,該片在編寫劇本之初,制片人曾不惜工本,約請多人根據同一素材(拉迪斯拉斯·法拉戈的《巴頓:磨難和勝利》和奧馬爾·布萊特雷將軍的《一個士兵的故事》)編寫劇本,然后選出其中最優秀者,并由他來采擷其他各家之長,始成定稿的。
影片一開始是全副戎裝、胸前掛滿勛章的巴頓趾高氣揚地站在占滿銀幕的一面美國國旗前向即將開赴對德作戰前線的士兵們訓話。巴頓瞇起眼睛,從牙縫里擠出一串串毫無掩飾地頌揚美國人偉大的詞句。這篇實際上是針對觀眾的訓話長達五分多鐘,其氣勢如泰山壓頂,不由你不低頭。這種奇特的開場也是頗富新意的。
然而巴頓的形象之所以令人難忘(盡管并不喜歡或甚至厭惡),主要應是扮演者喬治·斯科特的功勞。斯科特是美國著名舞臺演員,所謂“方法派”(即美國化了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不相信即興演出,主張對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進行透徹的分析研究。在扮演巴頓之前,他曾閱讀了有關巴頓的一切書刊資料,仔細觀看了三千多英尺有巴頓形象的影片。他戴上假牙以加寬下頦,用塑料拉挺鼻子,使自己在外形上更近似巴頓,但是他決定用自己原來的沙啞的嗓音,而不去摹仿巴頓的有點刺耳的尖嗓子。斯科特(1927年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服役于美國海軍陸戰隊,這一生活經驗無疑也有助于他的表演。
巴頓所體現的是一種美國式的自大狂。戰爭對他來說是一場輝煌燦爛的冒險,是在少數“精英分子”掌握下展開的“一場全球性棋賽”;他“酷愛戰爭”,說“我喜歡戰場”,無論傷亡何等慘重,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在他看來也永遠是值得的。為了美國的榮譽,他可以不同盟軍配合。他明目張膽地攻擊蘇聯,宣布要由美國來統治世界。《巴頓將軍》在美國公映時,正是美國在侵越戰爭中節節敗退,難以自拔,國民對美國軍力發生嚴重懷疑之時,因此,巴頓的形象便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反應,一種評論認為巴頓的形象是反映了美國軍人最惡劣的一面,它使美國人喪失自知之明,視驕橫為美德,低估對手, 自陷于災禍之中;另一種評論則悲嘆在越南參戰的軍人中間,巴頓式的人物竟不可得,足見美國軍人素質正江河日下。
《巴頓將軍》塑造的另一個重要形象是布萊特雷將軍。他原是巴頓的副手,但由于老成持重,足智多謀,很快就得擢升,成為巴頓的上司。這個人物肯定是符合其原型的,因為影片投拍時,布萊特雷仍然健在,并出任影片的高級軍事顧問,故而不可能像對待已于1945年去世的巴頓那樣,在藝術表現上作任何夸張。影片中的布萊特雷代表著另一種類型的美國將領,英勇善戰,但體恤下情,愛護士兵,尊重上級,顧全大局。正如他向巴頓所指出的:“我和你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我打仗是因為我是軍人,而你呢?酷愛戰爭!”他十分賞識巴頓的忘我的戰斗精神,但對他的魯莽、專橫,尤其是他那缺乏政治頭腦,“不知道什么時候應當閉嘴”,深感不滿。影片的編導實際上絲毫沒有對這兩人作出任何貶褒式的評價,而是著力于用布萊特雷來反襯出巴頓的性格特點。
給影片《巴頓將軍》增添光彩的還有它那宏偉壯麗的戰爭場面。在北非的沙漠里,在遍地砂礫、怪石嶙峋的古戰場上,在阿登地區銀裝素裹的雪原上,戰爭的氣氛、炮火、士兵和車輛的運動與大自然的優美景觀,交織成一幅幅秀麗動人的畫面,常常使觀眾陶醉在這種奇異的美色之中而忘卻了戰爭的殘酷。70毫米的寬膠片和150度的廣角則更加強了彩色攝影的壯美感和深度感。
最后還應當提到導演富蘭克林·沙夫納對影片的貢獻。沙夫納是一位非常善于揣摩、投合觀眾口味的導演,因此,他導演的影片如《猿人星球》、《蝴蝶》、《巴西來的孩子們》等都非常賣座,包括這部《巴頓將軍》票房收入也相當可觀沙夫納的影片能夠贏得觀眾,其原因除了題材選擇準確、故事曲折有趣外,主要在于他十分重視演員的作用。沙夫納有“演員”導演之稱,這是因為第一,他在成為導演之前,曾當過演員;第二,他從不聘用知名度低的演員擔任主角,他的全部影片都是由亨利·方達、查爾斯·赫斯頓、于爾·勃林納、喬治·斯科特、達斯丁·霍夫曼、格雷戈里·派克和勞倫斯·奧立弗等負有盛名的演員主演的。他的“演員第一”的信條實際上也是使《巴頓將軍》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此外,人們普遍認為,沙夫納于1941至1945年在海軍服役時曾親身參與巴頓指揮下的西西里戰役的這段經歷,對他的這部影片的創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上一篇:《小城之春》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