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6 彩色片 110分鐘
法國巴黎影片公司/意大利帕尼塔利亞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讓·德拉努阿 編劇:雅克·波雷維爾 讓·歐蘭什(根據維克多·雨果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喬治·歐里克 雅克·波雷維爾 主要演員:安托尼·奎恩(飾加西莫多) 吉娜·羅洛碧吉達(飾埃斯梅拉達) 阿蘭·庫尼(飾克洛德·富洛婁) 羅貝爾·依赫什(飾彼埃爾·甘果阿) 菲力浦·克雷(飾乞丐王) 讓·迪西葉(飾路易十一) 瓦朗迪娜·迪西葉(飾王后) 讓·達奈(侍衛隊長菲比斯) 莫里斯·薩爾伐第(飾杰恩·富洛婁) 鮑里斯·維昂(飾紅衣主教)
【劇情簡介】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埃斯梅拉達的精彩表演,把在教堂里正在觀看由彼埃爾·甘果阿編導的宗教神秘劇《圣母的審判》的觀眾成群地吸引過去。她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的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并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么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五顏六色的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穿著鮮紅裙子的埃斯梅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煉金術士克洛德·富洛婁。終年蟄居密室,潛心研究煉金術,過著清貧禁欲生活的這位神甫,看到色藝雙全的吉卜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這些小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沖出來一個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把貨攤掀倒,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加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圣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富洛婁出于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取名為加西莫多,因終日敲鐘而震聾了耳朵。
當神甫正要回教堂時,他的弟弟跑來向他討零花錢,他不但不給,還責罵弟弟沒有靈魂。弟弟反駁說:“你有靈魂,但已經死了。”
狂歡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埃斯梅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丑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游行。加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富洛婁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
“九點啦!該睡覺了。”打更人邊走邊喊著。可是,克洛德·富洛婁欲火中燒無法入睡,因為牽著白山羊的埃斯梅拉達還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唱歌。他高聲對自己說:“在人世間我只有痛苦。她長得那么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么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制,“去!”他命令加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鐘樓怪人快步跑向埃斯梅拉達,把她抱起來扛在肩上,就向圣母院跑去。埃斯梅拉達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衛隊長菲比斯正在巡邏,聽到喊聲騎馬率眾趕到,救下吉卜賽少女,抓住了加西莫多。菲比斯把埃斯梅拉達帶到一家旅店,要了一個房間,正要對她非禮,機警的姑娘擺脫了他的糾纏,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們聚集的“奇跡王朝”。
在這“奇跡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里,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王國領地”的窮詩人甘果阿。乞丐王問他:“你來黑話王國不講黑話,究竟你是干哪一行的?”甘果阿說他六歲成了孤兒,當過兵,但不夠勇敢。當過教士,但不夠虔誠,所以當了詩人。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跟絞索配對,要么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肥胖臃腫的老女人過來摸了摸他,都嫌他過于單薄,沒有一個人肯要他。這樣,甘果阿只能被吊死。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剛剛回來的埃斯梅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人們把一個瓦罐放在甘果阿手里,讓他摔碎它。瓦罐掉在地上,碎成四塊。乞丐王宣布:“婚期為四年。”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為夫妻,只是為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里,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
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加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后,被帶到廣場上當眾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鐘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聲。這時,美麗的埃斯梅拉達撥開眾人,把水送到加西莫多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加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國王路易十一在紅衣主教的陪同下,登上巴黎圣母院頂樓,前來看望鉆研煉金術的克洛德·富洛婁。這位神甫希望把對埃斯梅拉達難以抑制的欲念埋藏在煉金術的研究中,但當他看到書上寫著:“有些女人有一種神秘的魔力,在實驗中,只要念著她的名字,就可以實現你的夢想。”富洛婁口中不斷重復著埃斯梅拉達這幾個字母。
路易十一問他:“您信仰什么?”“上帝,還有煉金術。黃金就是光明、如果我煉出了黃金,我就是國王。”
廣場上,窮詩人甘果阿幫助埃斯梅拉達上演山羊認字的節目。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菲比斯的名字。這時菲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菲比斯到廣場上,趕走埃斯梅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菲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心神不寧的富洛婁聽說甘果阿和姑娘已結為夫婦,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為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菲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埃斯梅拉達幽會,立刻正言勸阻,聲言吉卜賽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菲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為一談。”他徑直向那家小旅店走去,富洛婁像影子一樣緊隨其后。
菲比斯來到旅店的小樓上,埃斯梅拉達正坐在床邊等著他。他們熱烈地吻抱時,姑娘說:“我一直在等待我心愛的人。”菲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給姑娘,姑娘順手把它拋出窗外。恰巧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竊聽的富洛婁眼前。當這對情人再次在窗前熱烈擁抱時,富洛婁拾起匕首,從窗外把它刺進了菲比斯的后背。
在審判埃斯梅拉達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板作證說,看見一個混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樣,把銀幣變成了干樹葉。坐在審判席上的富洛婁說:“是魔鬼,而不是這位姑娘刺殺了衛隊長。”無辜的埃斯梅拉達只關心衛隊長的生死,因為菲比斯可以證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訴他,衛隊長不僅活著,而且對被害經過一無所知。他絲毫不肯為姑娘開脫罪責,這使埃斯梅拉達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認自己施用巫術驅使黑衣魔鬼刺殺了侍衛隊軍官。法庭判處姑娘絞刑,次日執行。
加西莫多敲鐘之后,在塔樓上看到富洛婁神色緊張地注視著圣母院門前的廣場。穿著白色死刑犯袍子的埃斯梅拉達站在夜間匆忙搭起的絞刑架下,絞索套在脖子上,平靜地等待著行刑的時刻。加西莫多不顧一切地從門內沖出,把姑娘搶進了巴黎圣母院。行刑的士兵驚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著鐘樓怪人獨自一人劫持了法場。因為教堂避難權的原因,士兵們不敢擅入。
加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里,他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他把愚人節得到的哨子交給姑娘,告訴她遇到危難時,一吹哨子,他就能趕來救援。
富洛婁到郊外像發了瘋一樣,亂跑了一陣之后,回到了圣母院。他發現埃斯梅拉達不但未被處死,而且就在身邊。他跟隨她走進了加西莫多的房間,埃斯梅拉達發現這個人就是刺殺菲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惱怒。當富洛婁正要強奸她時,她吹起了哨子。加西莫多聞聲而至,趕走了昔日的恩人,并告訴姑娘那次搶她的事,也是出于富洛婁的主使。
加西莫多對埃斯梅拉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他快活地看著熟睡的美人,突然醒來的姑娘被他的丑臉嚇壞了。加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鐘樓上用自己的頭拼命地撞擊著大鐘,低沉的鐘鳴如泣如訴。埃斯梅拉達來到他身邊,加西莫多用手蒙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丑,總讓人害怕。”為了安慰他,姑娘為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加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為姑娘敲響了圣母院的大鐘。他爽朗的笑聲充滿了鐘樓。加西莫多在鐘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為埃斯梅拉達采摘著盛開的鮮花。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巡邏的侍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讓加西莫多去找他,可是菲比斯為了得到百合花豐厚的陪嫁和位于圣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揚長而去。善良的加西莫多發覺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
對姑娘強占未成的富洛婁懷恨在心,跪到國王路易十一那里,請示如何解決教堂避難權問題。國王請教了一位尚在獄中的老學者,終于決定可以不顧避難權,強入圣母院捉拿女巫。加西莫多趁富洛婁外出時,把教堂的大門緊緊關住。
乞丐王克勞班聽說教堂避難權將要結束,率領成千上萬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來攻打巴黎圣母院,營救大難臨頭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這些人沖入教堂,他從樓頂上扔下巨大的石條石塊,翻倒灼熱的金屬液體,企圖驅散眾人。勇敢的乞丐們終于攻破大門,救走了埃斯梅拉達。不料嚴陣以待的國王士兵早已從后門進入教堂,雨點般的箭刺向埃斯梅拉達和流浪漢們。乞丐王也在混戰中被人殺死。卡西莫多站在樓頂上,看到心愛的姑娘又被吊在絞刑架上,痛不欲生。當他發現富洛婁正在鐘樓上對著埃斯梅拉達獰笑,他把這個道貌岸然的野獸舉過頭頂扔了下去。
從絞刑架解下來的埃斯梅拉達的尸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里,加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靜靜地躺在她身旁。
畫外音:兩年之后,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尸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尸骨便化為塵土。
【鑒賞】
《巴黎圣母院》是法國偉大作家維克多·雨果于183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年僅29歲的雨果以16世紀法國專制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部無辜者遭受摧殘和迫害的悲劇。作品揭露了封建王朝的昏庸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冷酷,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特別集中披露了教會惡勢力的淫邪、虛偽和狠毒。小說是以色彩濃烈的筆調寫出來的,故事情節復雜,人物性格夸張,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
和小說原著一樣,這部影片也是以作者維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鐘樓的一塊墻石上,發現了有人用手指刻下了“命中注定”這幾個字母作為開頭,通過表現人物間殘酷搏斗,美丑善惡同歸于盡,反映了他自稱的“宿命論的思想基礎”的。
把這部家喻戶曉的小說搬上銀幕無疑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早在1923年,美國導演華萊士·沃斯列就把它拍成了默片。而讓·德拉努阿在1956年拍成的這部彩色片,布景和服飾極為豪華,場面十分壯觀。從改編的角度來看,《巴黎圣母院》不失為一個成功的范例,它既對原作進行了刪削和必要的改動,又對某些章節進行了有機的擴充,既維護了原著的完整性,又突出了原著反封建、謳歌真善美的主題思想。
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方式,大體有三種:一種是“移植式”,根據巴拉茲的觀點,這是最不能令人滿意的方法,也是占主導地位的好萊塢影片慣用的方法。影片變成了一本書的圖解,影片的開頭往往是翻開原書的書頁。把一部古典小說簡化成某種連環畫冊的做法,只是為了迎合失去了讀書習慣的一些人的口味,難以令多數觀眾滿意。
第二種改編方法是“重新結構法”,影片作者把一部小說作為素材,進行大量的電影化注解,重新結構其章節,使其主題更加突出,導演也借此傳達他個人的觀念,維斯康蒂的《死在威尼斯》、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惠勒的《女繼承人》和這部影片都屬這一類。
在小說中,當加西莫多正和乞丐們孤身奮戰時,富洛婁用黑衣遮住臉,悄悄帶著埃斯梅拉達從后門渡河逃走了。富洛婁把埃斯梅拉達帶到格雷弗廣場的絞刑架前,脅迫她在絞刑架和他之間選擇其一。美麗的姑娘寧死也不肯屈服在他的獸欲之下,氣急敗壞的富洛婁把埃斯梅拉達交付給一個女隱士,自己去叫官兵。出人意料的是,這位女隱士16年前失去的小女兒,正是這個被吉卜賽流浪人拐騙走的埃斯梅拉達。相逢的激動變成了訣別的哀號,富洛婁帶領官兵趕來,抓住了埃斯梅拉達,女隱士被踢倒,頭部觸石而亡。導演把小說里的這些章節全部刪除,只留下當他看到絞索套在埃斯梅拉達脖子上時,他發出的陣陣獰笑。這個鏡頭組足以揭示這個道貌岸然的壞蛋的丑惡靈魂,因此,當加西莫多把他從高高的頂樓上推下去摔死時,觀眾無不拍手稱快。這種改編既簡練,又突出故事的主線。
第三種改編方法是所謂“近似式”,即導演用與原著近似的觀念和近似的修辭方法來再現一部小說。比如特呂弗的《朱爾和吉姆》,羅貝爾·布萊松取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而改編成的《夢幻者的四個夜晚》;取材于托爾斯泰的小說《偽息券》而改編成的《金錢》,把19世紀的圣彼得堡改成今日的巴黎,人物的服裝雖然變了,但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布努艾爾的《白晝美人》也應屬于這一類改編方法。
每當想起《巴黎圣母院》這部影片,人們似乎依稀聽到圣母院的雄渾的鐘聲,撞鐘人加西莫多的“心靈美”已成為后世的楷模。
上一篇:《巴頓將軍》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希望之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