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風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4 黑白片 108分鐘
美國地平線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伊里亞·卡贊 編劇:勃德·舒爾貝格 攝影:鮑里斯·考夫曼 主要演員:馬龍·白蘭度(飾特里) 愛娃·瑪麗婭·圣(飾艾迪) 卡爾·馬爾登(飾巴里) 李·考布(飾 弗蘭德利) 羅德·斯塔格爾(飾查利)
本片獲195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配角、最佳編劇、最佳黑白攝影、最佳美工和最佳剪輯八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外國記協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攝影四項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劇情簡介】
1948年,美國某港口碼頭被擁有兩千多碼頭工人的工會頭子弗蘭德利所把持,敲詐勒索,無惡不作。弗蘭德利的律師查利·馬洛伊為虎作倀,他豢養的打手們兇殘如虎狼,工人們個個敢怒不敢言,對眾議院派來的罪行調查委員會裝聾作啞。
新來的裝卸工特里·馬洛伊年近30,說話口齒不清,因是查利的弟弟,很快成了弗蘭德利的親信。特里是在孤兒院里長大的,原先是職業拳擊手,因戰績不佳而改了行,心中充滿自卑感。某日晚上,他奉命去把膽敢準備向罪行調查委員會告密的碼頭工人喬伊·多伊爾誘上他家的屋頂。當特里以送還喬伊丟失的鴿子為由讓喬伊登上屋頂后,兩個打手把他推了下去。喬伊的慘死使特里大為震驚,他沒想到“教訓教訓”竟意味著謀殺。他試圖向弗蘭德利表示抗議,后者用輕松的工作和優厚的報酬穩住了他,但他對弗蘭德利一伙的忠誠已大受影響。
喬伊的妹妹艾迪為她哥哥的橫死深感悲痛, 發誓要報仇。當地的一位牧師巴里設法幫助她, 在教堂里公開呼吁知情人出來揭露兇手。弗蘭德利的打手們埋伏在教堂外,狠狠毆打了兩個讓巴里牧師去做特里工作的碼頭工人。在混亂中,特里保護了艾迪免受荼毒。她不知道特里與她哥哥的被害事件有牽連,不斷向他訴說喬伊是一個如何受到工人們愛戴的好人, 弗蘭德利的罪惡統治必須結束等等。巴里牧師也一再勸導他應當幫助罪行調查委員會查清兇案。特里漸漸愛上了艾迪,他內心里斗爭十分激烈。正在此時,又一個碼頭工人因向罪行調查委員會表示愿意告發弗蘭德利的罪行而立即遭到謀殺。特里退縮了,拒絕了委員會的傳喚。
他對艾迪的感情在發展,巴里牧師的勸說在繼續,特里終于向他們承認了他與喬伊被害事件的牽連。艾迪氣憤地離開了他,但很快又回到了他身邊。查利發現了他倆的愛情,深恐特里會去告密,便奉弗蘭德利之命去勸戒特里。
在一輛出租汽車里,兩兄弟展開了一場爭論。特里埋怨查利從不關心他的利益,甚至在拳賽中因為把賭注押在他對手身上而脅迫他打輸。“我本來可以出人頭地的……不至于像現在這樣窩囊。這都是因為你,查利。”查利終于未能說服特里明確表示不去罪行調查委員會。他說,“好吧,我就告訴弗蘭德利我找不到你,他八成兒不會相信。”他把槍遞給特里說,“你拿著,你會用得著的。”
查利果然立即被弗蘭德利派人綁架到一座倉庫里殘忍地槍殺了。查利的尸體被釘在一條小巷的墻上。特里終于醒悟了。他拿著槍去找弗蘭德利算帳,但巴里牧師阻止了他的魯莽行動,告訴他真正能打垮弗蘭德利的辦法是去向罪行調查委員會告發。
但是當特里去過罪行調查委員會之后,他卻被碼頭工人們視為“工賊”,沒有人理睬他,他再也找不到活干。特里忍無可忍,便去找到弗蘭德利,當著許多工人的面告訴他很高興自己“告了密”。弗蘭德利和他廝打起來,他當然不是這個拳擊手的對手,但弗蘭德利召來了打手,把特里毒打了一頓。特里倒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弗蘭德利喝令圍觀的碼頭工人們快去卸船,但是無人響應。他們深深地被特里的勇敢所感動,他們對弗蘭德利說,“除非特里去上工,我們才去上工。”特里在昏迷中聽到了這句話,他以無比頑強的意志從血泊中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朝碼頭走去。碼頭工人們開始跟在他身后前進。弗蘭德利阻擋不住工人們的步伐,他在后面大喊大叫:“我會回來的,等著瞧吧!”
特里“率領”著碼頭工人們到達了卸貨現場。勞動開始了。碼頭上機器轟鳴,空氣中回響著弗蘭德利的喊叫聲:“我會回來的!”
【鑒賞】
從社會學觀點來考察,《碼頭風云》對美國碼頭社會的黑幫活動和罪惡現象的揭露是膚淺的。工會頭子之所以能橫行不法,作惡多端,無疑是由于腐敗政治的存在。作為影片藍本的著名系列報道《碼頭上的罪行》在1948年11至12月在紐約《太陽報》上連載后曾轟動一時,還為其作者馬爾科姆·莊遜贏得了普利策獎。這篇報道詳盡揭露了1948年連續發生在紐約碼頭區的兩起謀殺案的可怕背景:碼頭工會頭子和當地政客、警察的暗中勾結,數額驚人的賄賂、抽頭、分贓和高利貸活動等等不一而足。電影劇本的卷首和影片的片頭上也都申明取材自莊遜的新聞報道,然而,上述至關重要的社會背景在完成影片里卻全然不見,而所謂的“罪行調查委員會”還成了腐敗的工會頭子及其一伙的對立面。
了解內情的觀眾對個中奧秘是一清二楚的。舒爾貝格和卡贊于1947年美國麥卡錫主義大肆迫害民主進步分子期間,曾主動向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告密,誣陷大批電影圈人士為“赤色分子”。為此,他們受到了普遍的賤視。他們兩人也對此一直耿耿于懷,因而他們在1954年合作拍攝《碼頭風云》時便傾其全力地為“告密”的正當性進行辯護。在這種可卑而又可笑的個人企圖的支配下,影片便把特里去不去告密處理成全片情節的核心問題: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之成敗所系只是知情人去不去向官方告密。于是,知情人和受害者們因害怕弗蘭德利的殘酷報復而裝聾作啞,成為碼頭社會的罪惡現象得以存在和蔓延的唯一原因,而特里的最后覺醒——他不僅去告了密,而且公開宣布他是一個告密者!——便輕而易舉地推倒了黑幫的統治。舒爾貝格和卡贊的蓄意混淆是非界限的笨拙舉動對影片的社會意義所造成的損害無疑是極其嚴重的,盡管還沒有嚴重到使影片完全走向反面的程度。
除此之外,《碼頭風云》在藝術上,主要是攝影和表演,頗有可取之處。
《碼頭風云》的攝影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初試紀實風格的卓越范例。影片是在新澤西州的霍卜肯港區的碼頭和街道上實地拍攝的。當時天氣陰冷,氣溫接近零度。為了充分表達出這個貧困破敗的、而且又是有罪惡淵藪的港區的環境本質,攝影師鮑里斯·考夫曼按照卡贊的意圖采用了黑白膠片。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陰郁的、沒有色彩的世界:碼頭工人居住的單調的磚房,幾乎可以聞到臭味的垃圾筒,在雜亂的鴿子窩邊間雜著電視天線的屋頂,黑黝黝的小巷,在寒風中搖曳著光禿禿的樹木的小公園,公園對面了無生氣的教堂,設在一條駁船上的破破爛爛的工會辦公室,煙霧彌漫卻氣氛壓抑的酒吧,碼頭上給人以沉重壓迫感的巨大貨堆……所有這些富于隱喻的圖像符號都與所發生的事件的進程暗相契合,令觀眾縈繞腦際,永難忘懷。
鴿子在影片里是一個重要的象征符號。黑白兩色的鴿子在畫面上時時可見。蜷縮在窩里的鴿子使人聯想到裝聾作啞的碼頭工人們。特里是用鴿子作為誘餌把喬伊騙上屋頂的,而當他去告了密后,他自己卻被人們視為誘捕野鳥的鴿子。一個原先崇拜特里的孩子,為了發泄對告密者的憤恨,扭斷了他養的全部鴿子的脖頸,把死鴿子摔在特里腳下。臺詞里也有不少處提到鴿子:特里對艾迪說,“這城里有鷹。它們在屋頂上等著抓鴿子吃呢。”當特里含糊不清地告訴艾迪,兩性相愛應當終生不渝時,他也是以鴿子為例的。然而它們在考夫曼的攝影機鏡頭面前顯然更富于象征意義。
演員表演得細膩、貼切、適度和真實,更是《碼頭風云》的值得稱道的重要特色。卡贊本人是著名的舞臺劇導演,也當過演員。作為舞臺劇導演,他不僅成功地導演過許多歷史和當代名劇,并且還是首先發現田納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這兩位最卓越的美國劇作家的作品的巨大藝術價值,并把它們成功地搬上舞臺的人。舞臺劇導演歷來都是高度重視演員表演的巨大作用的,卡贊把這一特點也帶進了他的電影創作。因此,在《碼頭風云》里,不僅主要角色,即便是極其次要的角色,他都要聘請第一流的演員來擔任。馬龍·白蘭度、愛娃·瑪麗婭·圣、卡爾·馬爾登、李·考布和羅德·斯塔格爾等名演員自不待言,就連一句臺詞也沒有的出租車司機、只有幾句臺詞的酒保、罪行調查委員會的調查人員之類,也都是由內赫米亞·帕索夫、帕特·欣格爾、利夫·埃里克森和馬丁·巴爾撒姆等知名演員來扮演的。這個演員班子無例外地都是美國“方法派”的演員,這當然同卡贊本人的表演觀念極有關系。卡贊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熱烈崇拜者,他于1947年在紐約和契里爾·克勞福德共同創辦了用斯氏體系來培養演員的“演員講習所”。出身自“演員講習所”的著名電影演員包括艾里·瓦拉赫、雪萊·溫德斯、羅德·斯塔格爾、安托尼·奎恩、蒙哥馬利·克立夫特等,而馬龍·白蘭度和詹姆斯·迪恩尤為個中翹楚。“方法派”演員強調在深入了解角色獲得豐富內心體驗的基礎上,運用自覺的表演技巧來體現人物性格,塑造角色。這一特點在《碼頭風云》的演員表演中是明顯可見的。
馬龍·白蘭度扮演特里時是實實在在地在表演的。無論從衣著(短茄克衫和皮外衣)、習慣動作(快速的穿衣、脫衣動作,嘴里總咀嚼著口香糖,激動時用手撫腮)到說話聲調(咬字不清楚,詞不達意,總是嘟嘟囔囔),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表達由這個角色缺乏文化修養、當過拳擊手、心地善良等經歷和性格特點。他在外形上并無變化,但顯然已不是《欲望號街車》中獸欲旺盛的柯瓦爾斯基或《柴巴達萬歲》中剛強多智的革命領袖了。有幾場戲是特別令人感興趣,也是“方法派”表演的卓越范例。當特里發現自己成了殺害喬伊的幫兇后,他良心上極度不安,因此,在酒吧里他和弗蘭德利見面的一場戲里,他始終處在一種莫名的煩躁之中。白蘭度的形體動作和考布的形成強烈的對比。弗蘭德利裝出非常熱情友好的姿態,親熱地拍拍工人們的背脊或肩膀,大度地夸獎特里的才干,同時卻又不停地談論對組織的忠誠,不時地用拳擊桌,既表示強調又暗含威脅。特里的反應是冷漠、缺乏興趣,是明顯的沮喪。他不敢明白地抗議,卻又無法消除內心的惶惑,他感到自己“不成個人樣”,卻又抵抗不住金錢的誘惑。白蘭度全身都在表演,決不是如類型演員那樣僅僅是在臉部表露出“人在這種情況必定會作的反應”而已。在出租汽車里和查利談話的一個很長的場面里,畫面異常單調,攝影機一直一動不動地拍著兩人,汽車的后窗上掛著窗簾,擋住了外面的街景。這時全靠演員的表演來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白蘭度的表演始終是克制的,盡管他對查利激動地表達了他心中的怨恨,發泄著強烈的感情,但從不提高嗓門,沒有一點火爆的面部表情。查利拔槍對準他時,他只是輕輕地把槍推向一邊,悲傷地哼了一聲,這反而使觀眾更深切地體會到他內心的極其痛苦的復雜感情。白蘭度在同瑪麗婭·圣合演的那些場面里,他的雙手是最有戲的。它們慢慢地展開,仿佛在不斷地爭取人情的溫暖和迎接愛情的回報。對于一個杰出的演員來說,他的形體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不同場合成為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
扮演查利的羅德·斯塔格爾是以扮演反面角色著稱的。他善于離開自己的性格,深入到一個陌生的心理狀態中去。一般來說,斯塔格爾是不喜歡演電影的,他不能忍受導演在剪輯臺上隨意剪接他的表演,也不習慣斷斷續續地拍戲,更討厭后期配音。他認為演員應是“一個受過表演訓練的敏于感受和有才能的人”,而為了學會自我控制能力,“最好先上舞臺,然后再去演電影”。他在《碼頭風云》里扮演的角色查利戲不重,可供發揮演技的地方不多,但演得非常認真,特別是在出租汽車里的場面里,他知道自己如果不能完成使命,等待著他的將是死亡。他為了保存自己,應當殺死特里,但他終于未能下手。這時他眼中流露出恐懼,當他讓特里下車之后,他雙手掩面,不讓司機、也不讓觀眾看到他的表情。這個動作是絕妙的。
舒爾貝格和卡贊對《碼頭風云》的結尾的處理則有點辜負了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從特里去當眾質問弗蘭德利到他被毒打后踉蹌地走向碼頭,無論是白蘭度、考布和瑪麗婭·圣都有極出色的表演,然而,特里的轉變是如此突兀,他那基督式的為眾受難的精神來得如此缺乏根據,以致再精彩逼真的表演也難以令人信服了。英國名導演林賽·安德遜認為這個充滿血腥的結尾表達了一種“含蓄的(即便是潛意識的)法西斯思想”。舒爾貝格后來又把電影劇本改寫成小說,在結尾里去掉了特里的英雄行為,而讓他可悲地死去,身上被尖鎬扎了27下,尸體被裝在一個石灰桶里,扔進了一片沼澤地。其間原因何在,就更耐人尋味了。
本片1987年在為紀念好萊塢建立100周年而舉辦的“美國電影10大佳片”評選中名列第五。
上一篇:《相見恨晚》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碎片》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