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56—1950
【介紹】:
劇作家,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譽為“英國現代戲劇奠基人”。蕭伯納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父親是個破落的貴族,酗酒成性,無力養家;母親是個音樂家,對藝術有一定的鑒賞力。蕭伯納十四歲時便失學,二十歲到倫敦,邊打零工邊自學,并為《星報》(The Star)撰寫音樂評論,后來成為周刊《世界》(World)的音樂評論專欄作家。1884年,蕭伯納參加了英國改良主義組織的費邊社,成為中堅力量。蕭伯納的政治觀點十分復雜,他無情地揭露英國資產階級的壟斷,反對帝國侵略戰爭,同情國際無產階級運動,但始終是個改良主義者。蕭伯納以小說開始他的文學生涯,寫了如《業余社會主義者》(An Unsocial Socialist,1884)等五部長篇小說,但都不很成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他轉向戲劇創作。蕭伯納受易卜生的影響,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文藝理論,強調戲劇的社會教育作用,主張戲劇應該真實地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他認為作家的責任不是虛構故事去迎合觀眾的口味,而是批判和反映現實,甚至以文學作品去改變社會現狀。蕭伯納一生共創作了五十一部劇本,主要的有:《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s,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1894)、《魔鬼的門徒》(The Devil's Disciple,1897)、《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1903)、《英國佬的另一個島》(John Bull's Other Island,1904)、《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1919)、《蘋果車》(The Apple Cart,1929)、《真相畢露》(Too True to be Good,1931)等。蕭伯納唯一的理論專著是《易卜生主義的精髓》(The Quintessence of Ibsenism,1891)。蕭伯納擅長機智幽默的警句、俏皮話和似是而非的藝術手法,將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尖銳矛盾演化成一幕幕滑稽可笑卻又令人傷感的丑劇,或揭露資產階級的虛偽,或反對軍國主義,或嘲諷資產階級議會制度,引人入勝,發人深思。
上一篇:《菲爾丁,亨利》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薩克林,約翰》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