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戰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21分鐘
英國埃尼格馬公司/聯合明星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休·赫德森 編劇:科林·韋倫德 攝影:戴維·沃特金
主要演員:本·克羅斯(飾哈羅德·亞伯拉罕斯) 伊恩·查爾森(飾埃里克·利德爾) 奈杰爾·哈弗斯(飾安德魯·林賽爵士) 尼古拉斯·法雷爾(飾奧布里·蒙塔古)
本片獲1981年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服裝設計三項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原劇本、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四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片金球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攝影獎。
【劇情簡介】
1919年秋,20歲的英籍猶太人哈羅德·亞伯拉罕斯考入劍橋大學凱厄斯學院。他父親是倫敦的金融家,家境富裕,但當時猶太人在英國備受歧視。他身材高挑,善于快跑,因而立志發揮他的特長,要跑過一切對他另眼相看的人。他入學前下火車時結識了一個叫奧布里·蒙塔古的青年,他也是凱厄斯學院的新生,并且也喜歡跑步運動。奧布里建議哈羅德去參加“三一短跑”,一顯身手。“三一短跑”是在三一學院內一塊四周被樓房圍住、中間覆以草坪的空地上舉行的。短跑手必須在正12點即時鐘打完24下之前繞場跑完一圈。哈羅德要是成功,他將成為700年來的第一個勝利者。哈羅德決心接受這個挑戰。起跑前一分鐘,安德魯·林賽爵士宣布他將與他的朋友一道參賽。他的用意顯然是要通過他參與競爭促使哈羅德跑得更快些。哈羅德奮力跑在前面,在第二個拐角處他腳下碰上塊石頭,險些滑倒,但很快穩住了身體 安德魯和他齊頭并進,他們到達了第三個拐角。時鐘繼續在打。哈羅德率先沖過終點線,時鐘隨即敲響了第二十四下。安德魯緊跟著也沖過終點線,哈羅德對他的幫助深表謝意。
在蘇格蘭也有一位聞名遐邇的賽跑手和足球名將,他叫埃里克·利德爾,就讀于愛丁堡大學。他出生在中國,父母都是傳教士。自幼父母就給他講述蘇格蘭的壯麗和作為一個蘇格蘭人的自豪。他的好友桑迪·麥格拉思也竭力鼓勵他練習賽跑。他決意為蘇格蘭的榮譽參賽,然后再同他的家人前往中國。他妹妹珍妮卻反對他投身體育運動,擔心這會使他忘記自己布道的天職。但埃里克認為既然上帝造就了他,難道他不應感謝上帝,發揮上帝賦于他的特長嗎?他的想法得到傳教團團長及父親的贊同和鼓勵。埃里克在桑迪幫助下跑得越來越快,并獲得了“蘇格蘭飛人”的美名。哈羅德很想見到這位高手。機會終于來了,埃里克將代表蘇格蘭參加在愛丁堡舉行的法國與蘇格蘭間的競跑比賽,哈羅德決定前往觀看。比賽中,埃里克因一名法國選手的胳膊碰撞而跌倒。在觀眾一片嘆息聲中他迅速躍起,直追對手。他越跑越勇,終于以兩米之先把領頭的法國選手甩在身后,首先沖線。隨后他躺倒在地上,緊閉雙眼……他的出色表現獲得了名教練薩姆·穆薩比尼的贊賞。埃里克被桑迪扶走后,哈羅德找到薩姆,希望教練能幫助他跑得更快。薩姆也已略知哈羅德的名聲,不過他說應該由教練來物色運動員。薩姆表示他得看哈羅德的實際表現才能決定是否接納他。哈羅德十分感謝,并希望與埃里克一起比賽。
刻苦訓練之余,奧布里和安德魯約請哈羅德與他們去倫敦共度周末。在觀看薩伏依劇院的歌劇時,哈羅德愛上了臺上一位名叫茜碧爾·戈登的女演員。散場后他請她吃飯,姑娘欣然同意,因為她的小弟弟是個運動迷,整天談論著哈羅德。在餐桌上兩人情投意合,當問到為什么要練跑時,哈羅德表示他要向全世界證明,一個猶太人能比他們跑得更快。
1923年,為奧運會選擇參賽者的全英運動會將在倫敦舉行。哈羅德與埃里克的比賽機會終于到來。在這場茜碧爾也來觀看助威的百米賽跑中埃里克首先沖在前面,盡管哈羅德全力奔跑,但埃里克仍然領先。哈羅德瞬間掃了對手一眼,埃里克先于他沖線,哈羅德屈居第二。雖然哈羅德有資格參加奧運會,但對于一向自信必勝的他來說,還是感到十分沮喪。就在他無法接受女友的勸慰,感到自己的成績再也不能提高時,薩姆給了他新的希望:他愿意給予幫助。在薩姆的精心教練下——教練的內容包括通過新聞片研究1920年奧運會短跑優秀選手、美國的帕多克和肖爾茨等人的經驗以及掌握短跑步幅大小和節奏等——哈羅德提高了成績 哈羅德在訓練期間受到凱厄斯學院院長的宴請。在餐桌上,凱厄斯學院和三一學院的院長向他示意,他不該請一個阿拉伯和意大利血統的教練幫助,聲稱真正的英國人參加運動只是因為喜好運動,并不在乎名次。哈羅德反駁說:為了家庭、劍橋和國家去爭勝是無可非議的,他愿意花錢請名手指導而不在乎他的血統。
埃里克也在桑迪幫助下加深訓練。一次埃里克因參加訓練而未能準時參加彌撒,珍妮頗感不滿。埃里克冷靜地告訴她,他不改去華布道的初衷,不過此時此刻他深信上帝要他練跑。他要參加即將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要以出色的成績表達他對上帝的感恩與愛。
奧運會開賽前夕,英國的優秀運動員在濱海城市多佛進行集中訓練。當他們乘船離開多佛前往巴黎時,埃里克忽然得悉他參加的100米預賽項目被安排在星期日舉行。這對他來說十分不幸,因為他必須恪守在安息日把時間獻給上帝的教義,決不能在星期日參賽,甚至連英國的奧委會主席伯肯黑德爵士和威爾士親王的勸說都無濟于事。最后還是同來參賽的林賽爵士提出了解決辦法:既然林賽已在3000米項目中獲得銀牌,他決定讓出自己在400米項目中的位置,由埃里克接替。埃里克十分感激,爵士的慷慨使他有機會在去中國前爭奪金牌。
百米賽的最后決賽時刻到來了。哈羅德在跑出50米后一路領先,直到終點線。美國選手肖爾茨獲得第二。隨后便是埃里克的400米決賽。他一路領先,創造了奧運會這一項目的最佳紀錄。
回國后哈羅德與茜碧爾結了婚,埃里克則同家人一起前往中國。哈羅德由于腿部受傷不再參賽,他成了英國體壇的一位老前輩,卒于1978年。埃里克則一直待在中國,直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去世。
【鑒賞】
《火的戰車》攝制于80年代之初,它的成功使長期處于低谷的英國電影業呈現出復蘇的景象。本片和《甘地》兩部英國片連續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一事實鼓勵英國又拍攝出一系列受國際觀眾和影論界歡迎的影片。本片是在獲得美國20世紀福斯公司提供的一部分資金后制作出來的。它的成功也激發了美國對英國片的興趣,不僅使英國電影在美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市場,而且還意味著美國公司重新對投資和發行英國影片表現出更大的熱情。
除此以外,本片在英國的電影界、評論界也產生重大影響。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批評的依據,人們從影片受到歡迎的事實中看出,它迎合了回溯歷史的懷舊心理。英國導演朱利恩·坦魯爾認為,影片反映了英國人“對現代生活本質上的拒絕態度”。評論家詹姆斯·帕克說:“事實上,《火的戰車》是反對現行體制的言談與對英國傳統的頌揚兩者的復雜結合。哈羅德·亞伯拉罕斯與埃里克·利德爾兩人都是有道德觀和強烈愛國心的人。一個公然反抗劍橋大學的院長(后者出于反猶太主義思想和勢利眼譴責了前者雇用一位職業教練),另一個則不屈服于英國奧委會讓他放棄宗教信念而在星期日參賽的壓力。”導演赫德森曾以“主人公們反對虛偽和偏執、反對權勢者的頑固不化和雙重標準”這樣的話來概括影片中的爭議;他還說:“我們需要一個社會準則,否則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會垮掉。”
本片的成功首先是編劇的成功。影片是根據兩個賽跑運動員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兩人的情況各異,事實上兩人相遇的時間也不多,但編劇把兩人的經歷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它們相互映照、相互補充。韋倫德的才華與其說在于他寫出了難忘的詞句或人物,毋寧說在于他設計了一個富有表現力的整體結構,使上述兩者的結合成為可能。在敘述這一關于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故事時,韋倫德還十分敏銳地意識到影片必須表現出當時的時代特征和精神氛圍。影片涉及到反猶太主義和極端的民族沙文主義問題,尤其是嚴肅地探討了個人的奮斗和不懈追求的問題。在后一方面,韋倫德的劇作與表現那一時期的文學尤其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韋倫德與寫了《39級臺階》等小說的約翰·巴肯(1875-1940)就頗有共同之處。在精神氣質上來說,巴肯的小說與那一時代有著明顯的聯系。巴肯的主人公往往渴望戰勝他們自己所欽佩的人,因為值得尊敬的對手才是自己所應該追求的、真正稱得上最佳的競爭目標。韋倫德在《火的戰車》中就把帕多克與肖爾茨兩名美國選手描寫成令人欽佩的人物。本片兩位主人公作為賽跑選手,在攀登世界冠軍的道路上都敢于否定自己、戰勝自己的弱點,這也是和巴肯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相吻合的。編導通過影片表現了那個時代英國的英雄人物的氣質,使觀眾得以理解并感受到那個時代與現今的不同。
在贊揚的同時編導也并非沒有批判。三一和凱厄斯學院的兩個院長就是影片所探索的“時代精神中的欠缺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們表現出來的虛假的運動業余性、隱蔽的反猶太主義、勢利與虛偽委實是令人可憎的。
通過上述兩種態度,人們可以看出編導的傾向性。它反對唯利是圖、反對虛偽,頌揚以斗爭取得成功從而實現自我的精神。
影片最特殊的戲劇張力在于埃里克的宗教信仰和他的賽跑愛好之間。這一張力的消除是困難而又現實的。編導令這一沖突集中表現在堅持星期日守安息的埃里克與英國參賽隊負責人之間就星期日參加百米預賽問題發生爭議的那些場景里,甚至在威爾士親王親自出面說服的壓力下埃里克也不為所動。最后林賽爵士自愿讓埃里克替其參加400米賽跑,問題才算解決。埃里克堅守了他的原則,既為國家贏得榮耀,又維護了他的宗教信仰。這在今天看來可能顯得難以理解,但卻忠實地再現了當時的時代氛圍。精神力量對人的激勵作用是本片編導所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問題,這從影片的片名也可反映出來。影片以1978年某教堂為哈羅德舉行追思禮拜作為開頭與結尾。禮拜結束時唱詩班唱起了贊歌《耶路撒冷》。片名就來自其中的歌詞“把火的戰車帶給我”。“戰車”一詞可作古代賽車時的馬車解;影片所表現的,與其說是競賽,不如說是火一般的信念。
本片是赫德森執導的第一部故事片。這對他可說是導演領域里的一次“十項全能運動”,因為他必須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效果:從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壯觀到蘇格蘭、劍橋的氣氛,從著名的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喜歌劇演出到競賽場面本身。在競賽的場景里,赫德森常常使用慢動作拍攝,并把它與特殊處理的聲帶效果、重復的手法結合起來,這種方法持續、協調的使用使它成了一種表意豐富的手段,它表達了賽跑運動員們在競賽中的感受。對他們來說,一些短暫的瞬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并且他們的著眼點往往是集中在賽跑的終點線上。
赫德森和韋侖德在敷演劇情時采用了“先森林后樹木”的手法,開門見山地推出其所關注的競賽、種族、宗教、國家諸方面的問題,同時將這些問題相互糾結纏繞的復雜關系粗略地展現出來。在影片開頭的追思禮拜進行過程中,觀眾聽到“讓我們贊揚名人和生育我們的父輩……”的悼詞。接著銀幕上出現1924年一群運動員在肯特郡海灘上跑步的景象,同時響起了主題音樂。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在觀看他們跑步。然后攝影機轉移鏡頭使觀眾看見那家名叫卡爾頓的旅館(觀眾后來知道,那就是運動員們出發去1924年巴黎奧運會之前所住的旅館),同時奧布里的畫外音在念著他給母親的一封信。他的聲音又把故事推回到1919年奧布里和哈羅德如何到達劍橋大學的情景。在宿舍登記的時候,哈羅德的猶太人身份與隨之而來的偏見就明確地顯示了出來。在入學新生聚餐會上,當男童唱詩班唱完圣歌后凱厄斯學院院長講述起在大戰中犧牲的本學院師生:“他們為英國而犧牲、為英國所象征的一切而犧牲”。當哈羅德破天荒地在12點時鐘鳴響聲中繞場地跑完一周時,院長不由評論說他是英國的最佳短跑手,沒人能跑得像他那么快了。然而影片迅速切入蘇格蘭高地,另一名快跑手埃里克·利德爾正在主持孩子們賽跑。發獎以后他在講話中談到他怎樣在中國出生,他父親曾怎樣對他講述蘇格蘭的美麗的群山;又談到他現在和將來將始終是個蘇格蘭人。后來他自己也被鼓動參加一場比賽,并贏得了勝利。為此他所在的傳教團團長激勵他“以上帝的名義跑吧”。然后影片又回切到哈羅德在劍橋的房間。他告訴奧布里,墻上的相片是他的父親,一個對這個國家十分崇拜的人……
影片開始不過20分鐘,它的主題和它關注的問題就已初現輪廓了。這對主題的進一步展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上一篇:《源泉》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愛神比死神更冷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