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1 彩色片 17本
中國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丁蔭楠 編劇:宋家玲 丁蔭楠 劉斯民 攝影:于小群雷甲銘 主要演員: 王鐵成 (飾周恩來)
本片獲1991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特別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化妝三項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員兩項獎,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劇情簡介】
1967年1月的北京正值“文化大革命”的熱潮中。周恩來身穿軍裝坐在汽車里,憂心忡忡地向車窗外望著。街上一隊隊造反派,高呼著口號向前沖去,孔廟里煙霧彌漫,正在焚燒“四舊”……北京某大學里,年輕的紅衛兵們簇擁著江青,她揮動著紅寶書講話,一片沸騰的人群。
周恩來在中南海的西花廳,心事重重地告訴賀龍夫婦:“朱老總的住處今天早晨被造反派翻了,我這里也很難保安全。運動發展到下一步,到底是什么樣……你們先到西山去住一段……有什么情況及時告訴我。”周恩來深情地握住賀龍的手:“秋天,我去接你。”他望著遠去的汽車,眼前出現了1927年7月31日南昌起義的前夜。
1967年批判陳毅大會,由于陳毅在檢查中不承認外交部的工作有路線問題,而引起造反派的抗議,他們沖上主席臺。周恩來站在陳毅面前擋住造反派,說:“……如果你們要抓陳毅,那就先從我身上踏過去……我宣布大會立即停止!”他率先走出會場。接著周恩來接見鞍鋼兩大派的代表,說服他們立即終止派仗恢復生產。
1968年,周恩來看到關于烈士子女著名藝術家孫維世死亡的報告。他回憶起1939年孫在延安的情景,周恩來對其不明不白的死甚為憤怒。
周恩來通過汽車的窗口,看到街頭一群群不再上學的孩子們,重重地嘆了口氣。
閃回1966年3月8日邢臺地震,大地還在抖動,周總理已乘直升飛機來到邢臺。他被激動的災民簇擁著,他詢問著安撫著人們,一面看望軍屬、老人、婦女、孩子,一面布署救災工作。
1971年4月周總理接見美國乒乓球隊員,他對美國青年的理解博得了對方的信任和崇敬。與此同時,江青別有用心地為林彪拍攝了“讀毛主席的書”的大照片。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毛澤東識破陳伯達一伙在廬山會議上假檢討后,出發巡視南方,周恩來悉心安排主席南巡的保衛工作。在專列火車上毛主席接見部分黨政軍干部,指出“有人要分裂國家,急于奪權。”此時,林立果和四小艦隊的頭頭,正在看火車爆炸的模型試驗,秘密布置暗殺毛澤東的行動。林彪在辦公室踱步,畫外音是毛澤東在干部吹風會上的講話。林立果加緊陰謀行動的步伐。毛主席平安回京。
1971年9月12日,林彪在北戴河別墅里如坐針氈,葉群四處打電話聯絡。隨后,一架三叉戟飛機降落在山海關機場。周恩來獲悉以上動向,命令吳法憲密切注意,他接到葉群電話后已洞察其中的陰謀。當即在軍內做全面布署,同時向主席匯報。林彪一伙加速行動,形勢緊張而嚴峻。周恩來親自指揮防范陰謀得逞。終于林彪一群人的三叉戟越出國境后,在蒙古溫都爾汗爆炸、墜毀。
周恩來在首都機場迎接訪華的尼克松總統。他絕妙地導演了這一幕具有歷史意義的中美建交的話劇。周恩來在觀看尼克松訪華紀錄片時,不由回憶起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
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健康每況愈下,尿中出現癌細胞。
1973年黃土高原上夕陽如血,延河水滾動著金波,一輛吉普車被鄉親們簇擁著,周恩來回到了延安,他深情地望著寶塔山。延安人民的貧困狀態,使身為總理的周恩來心頭格外沉重,他自責地說:“是我沒有當好這個家。”他對地委的領導們說:“你們五年糧食翻一番哪,只要我不死呀!我一定回來看望你們。”
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天深夜,江青無事生非,和護士嘔氣,周總理不得不深更半夜趕到江青住處,才免去護士 “現行反革命”的無妄之災。
1974年周總理住進醫院進行手術,江青趁機掀起“批儒”運動,把矛頭指向周恩來。
人大會堂召開國慶25周年招待宴會。燈光驟亮,周總理走進宴會廳,人們再也抑制不住對總理的思念,歡呼聲、抽泣聲、鼓掌聲混成巨浪。總理被感動得眼睛濕潤了,他的祝酒辭引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加緊策劃四屆人大國務院的人選。
周總理在醫院里認真修改《政府工作報告》。為了國家,為了黨,為了人民的前途和命運,1975年周恩來以罹病之軀飛往長沙親自見到毛主席,共同商定了國務院的組閣人選。
第四屆人大會議召開,周總理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們“必定能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制定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建設路線。
周恩來參加賀龍骨灰安放儀式,他沉痛地在遺像前六次鞠躬,對賀龍夫人說: “我對不起你啊! 我沒有保住他。……我心里難過啊!”
周總理的身體日漸虛弱,須發很長面色憔悴地躺在病床上,醫院內籠罩著低沉的氣氛,醫院外多少人渴望來看望人民的好總理。周總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一定要約見羅青長,他惦記著統一臺灣的大業和那里的友人們。
醫務人員緊張地看著監視器的熒光屏。病房里一片寂靜,一片白色。周總理兩眼睜著一動不動,安靜而慈祥。逆光中,白發濃眉,像白雪覆蓋著的山一般的周恩來的寬闊額頭,占滿了畫面。鄧穎超緩緩地低下頭,在周恩來的額頭上深情地長吻,她慢慢離開,一切凝成白霧。
陰冷的烏云籠罩著北京城,靈車在長安街上緩緩地前行,悲痛的人群在十里長街與人民的好總理告別……
【鑒賞】
周恩來是共產黨人的楷模,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人物。他的豐功偉績,博大胸懷,崇高品德,完美靈魂,乃至他的音容笑貌,舉止風度,無一不為中國人民敬仰、傾倒。周恩來是中國的驕傲,但他不僅僅屬于中國,他是20世紀國際政壇上矚目的風云偉人。他一生的經歷是那樣的浩翰曲折。一部影片對此將如何選擇、取舍?在本世紀中國的領袖人物當中,周恩來是位與人民最親近,最為人民大眾熟悉并與之情感相通的偉人。這與某些也為人崇敬卻不很為人熟悉的領袖人物不同,在那里鮮為人知的事件、細節、生活背景,大有藝術加工、開掘性格的天地。一部影片如何再現周恩來的精神風貌、個性特征?在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袖行列中,周恩來盡管不居首位,然而“中國幸有一個周恩來”。影片如何真實準確地評價、把握周恩來的精神面貌、歷史地位?這一切都為《周恩來》的創作提出了難題。
《周恩來》成功了!
創作者在掌握、研究了大量史料之后,憑著他們對周恩來的人格力量、思想境界的認識和理解,憑著他們站在歷史的階梯上對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找到了影片的切入點。選取了“文化大革命”周恩來一生當中最后十年(1966年至1976年)作為敘事的主體。這一選擇是歷史的,也是藝術的。“文化大革命”那個荒謬的、浩劫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它在中國革命史上,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以及共和國的歷史上,無疑永遠占著極其重要的特殊位置,值得子孫后代長久引以為誡,不斷反思。在這個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社會大混亂,矛盾錯綜復雜的年代里,社會關系發生著劇烈的演變,國家、民族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總理周恩來處在常人無法理解的政治斗爭漩渦的中心,掙扎于矛盾,搏擊于險境,忍受著屈辱,帶著病痛,以勝過普洛米修斯盜火燭照人間的犧牲精神,成為支撐共和國大廈的中流砥柱。這是一段最能顯示、涵蓋周恩來內心世界、精神品德的時期。
影片采用了現在時(文化大革命)和過去時(歷史)交錯、呼應的敘事結構。情節固然被弱化了,賦予了一定的散文色彩,可是經過精心的融裁,不僅沒有削弱社會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尖銳性,反而從保護賀龍,陳毅批斗大會,孫維世之死,毛主席南巡,9·13事件,尼克松訪華,國慶宴會,四屆人大召開……眾多歷史片斷中,凝聚出一種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可信性。以歷史紀實的手法展現出的一個個沒有頭尾,沒有來龍去脈的殘缺事件,被周恩來主觀情緒的流程貫穿起來結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物內心世界。如是的總體構思獲得了超越生活素材本身的更加豐富、宏闊的歷史容量。我以為這里既有現代電影的敘事特點又融入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典型化的手法。兩者互為幫襯,相得益彰。
影片的劇作構面建筑在多空間、多環境的蒙太奇結構上。這是創作者藝術構思的特色,同時也是周恩來作為國家總理的真實生活面貌。這里生活的依據占據了首位。由此鏡頭的運動性和多節奏便也不單是形式上的追求,而是與內容渾然一體的完整形態。不可低估影片采用實景拍攝的意義,如:中南海西花廳,人大會堂,總理辦公室,305醫院,甚至包括直接用實物作道具。這些除了其文獻價值外還構成了具有特殊意義的物質真實和歷史氣氛。于是影片有了堅實充分的條件,營造出細節的、環境的、氛圍的歷史意味,在銀幕上構成了活生生涌動著的歷史潮流。雖然影片只截取了周恩來晚年的一段歲月,可是卻達到了全景式地勾描出他的政治家的領導藝術,運籌帷幄的智慧,遠見卓識的外交策略和日理萬機的才能。
影片可貴的創造,不僅在于樹立了一個血肉豐滿的周恩來的銀幕形象,更在于它發現并開掘出這位偉人的精神世界、人格力量和感情天地。極為確切地捕捉住周恩來心理情緒的核心和本質,相當完整、生動地傳達出他的“悲劇的高度”(馬克思語)的精神狀態和晚年憂國憂民的痛苦心境,其間包涵著深刻的歷史內容和文化精神。《周恩來》使中國傳記影片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上邁上了新的高度。
周恩來的飾演者王鐵成,集十幾年不間斷出演周恩來的經驗,潛心鉆研學習一切與周恩來有關的材料;思想認識和藝術修養不斷提高;進而調動起他個人的全部生活積累和藝術想象。他把握住了周恩來深邃的心理內容、內在氣質和靈魂深處的精髓。身為總理的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既要顧全大局,維護主席的威信,又要機智地與林彪、“四人幫”斗爭;他力不從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群眾運動的盲目性可又要竭盡全力保護革命老戰友和廣大干部。他忍辱負重,力挽狂瀾。歷史的責任和感情的重壓全部凝結在一起。壓抑的感情終于爆發了,那是在賀龍骨灰的安放儀式上。他呼喊著“薛明呀……”聲音顫抖地對薛明說:“我沒有保住他啊!……”對著賀龍的遺像他深深地六次鞠躬。悲哀、痛切、惋惜、憤恨、負疚,百感交集,慨嘆萬千。這里王鐵成讓人們體察到周恩來既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一個滲透著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情重義的偉丈夫。王鐵成在把握住巨大的歷史沖突與偉大人物性格之間的深刻關系的同時,善于敏銳地抓住人物瞬間的精神狀態,使之進發出心靈的火花。例如:周恩來察看軍樂團迎接尼克松訪華的準備情況后離去時,樂隊再次奏起《美麗的阿美利加》,他止步回頭看樂隊,爾后轉過身來含著微笑,頭和手輕輕地和著樂曲的節拍擺動。王鐵成正是抓住這一剎那,傳達出總理對音樂的敏感和中美即將建交在他心頭引起的喜悅。王鐵成從根本上超越了對真人的外形、動作、語言的模仿,也超越了對人物性格外化的表演,以出神入化的演技再現出一個豐富、完整、逼真的周恩來的藝術典型。
導演丁蔭楠對于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追求,在配角人物身上也得到相當充分的體現。侍衛長和護士長兩個人物幾乎沒有什么重要的情節內容、對白和動作,但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演得無矯飾、無造作,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輕輕的步履,低聲的說話,懇切的神態,就連侍衛長拉閉一扇淌扇的窗幔,護士長關閉病房里一盞盞的燈,其間都流淌著對總理的真摯情感。在下集里,這兩個人物無形中成了溝通人民與周總理感情的橋梁,滲透著創作者對周恩來綿綿無盡的深情。
《周恩來》融文獻性、紀實性與典型性為一體,同時又以凝重深沉的情感渲染獲得了藝術魅力。周恩來生命的最后一息,將影片推到了厚重、悲壯的頂點。他雙目仍然炯炯有神地望著前方,凝固的瞬間時空,仿佛生命之火永不會熄滅。這既是歷史真實的記載,也是藝術的神奇。接下去周恩來的頭頂充滿銀幕;寬闊智慧的額頭,銀發蒼蒼的頭頂,多么獨特而有震撼力的畫面造型!一個叱咤風云的偉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智慧的政治家,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造型的提煉達到了概括周恩來精神,人格的巨大力量。此刻童聲合唱起。這個洗煉的聲畫蒙太奇段落延伸出難以言傳的意蘊和情致,給人留下了意味深長的聯想、警策和無盡的緬懷。《周恩來》以悲愴和崇高融合成歷史的詩情。
《周恩來》是難能可貴的創造,是動人的藝術精品。然而,也有不盡人意處,閃回部分過多,造成有些段落人物情緒欠順暢或跳躍感。再有,扮演鄧穎超的非職業演員盡管形似,但缺少內心體驗的表達。
上一篇:《發條桔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夜茫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