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4 彩色片 10本
中國廣西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陳凱歌 編劇:張子良 攝影:張藝謀 主要演員:薛白(飾翠巧) 王學圻(飾顧青) 譚托(飾翠巧爹) 劉強(飾憨憨)
本片獲1985年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中心獎和攝影獎,西班牙邏迦諾電影展覽銀豹獎,法國南特電影節攝影獎,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攝影獎;1986年倫敦電影展覽英國電影協會大獎
【劇情簡介】
陜北黃土高原一條貧脊的溝壑里,鼓樂聲聲。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千百年來毫無變化的傳統婚禮。下鄉采集民歌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也來到這里。他聽到的“喜歌”出自一個窮得叮當響的漢子口中;他見到的新娘,竟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娃。然而,貧困、愚昧的莊稼人都沉浸在難得的歡樂之中。突然,眼前一件紅衣一閃,顧青在一片黑棉襖的縫隙中,發現了一雙注滿了哀傷與憤懣淚水的眼睛。后來顧青才知道,她是當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媽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現在,她和飽經風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單家獨戶的窯洞里。當晚,顧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腳。
盡管當時已實行國共合作,可身處國統區的翠巧一家對來自延安的“公家長官”仍十分陌生。顧青從白天所見的童婚,談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雖然這些話在老漢身上沒有什么積極的反響,卻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瀾。夜深了,伴著嗡嗡的紡車聲,她不由自主地哼唱著自己的哀愁。
由于顧青在土地上熟練地耕作,翠巧一家才開始把這個不同一般的“公家長官”當作自己人。于是,“鐮刀、斧頭、老镢頭,砍開大路工農走,蘆花子公雞飛上墻,救萬民靠共產黨”的高亢歌聲才第一次回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空。這歌聲使翠巧心中產生了新的變化,連挑水的腳步也變得堅定而飛快。然而,善良、忠厚又貧窮、愚昧的翠巧爹,卻要因襲世世代代“莊稼人的規矩”,讓女兒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顧青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話想對顧大哥說啊!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只有憨憨明白姐姐的心思。為了使顧青不至于搜集不到“酸曲”而被“撤差”,老漢居然也唱了一曲。那老邁蒼涼的歌聲,反映的竟是婦女的悲慘命運!
顧青走了,憨憨翻過山梁,送了一程又一程。在他懷里,珍藏著顧大哥那繡有紅五星的針線包。
又翻過一座山梁,顧青驚奇地看見翠巧正坐在峁頂上等他,她終于說出了想隨顧大哥去工作的心愿,可是顧青還得回去請示上級。山坡上,翠巧敞開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邊走邊唱著她對共產黨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著她對自由和光明生活的熱切希求。溝底下,顧青踟躕難行,流下了眼淚。
按照千百年來的規矩,翠巧終于要出嫁了。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過的水桶來到黃河邊,不料遇到了逃婚出來的翠巧。翠巧給爹留下了一綹長發,給爹挑了最后一擔水,把為顧大哥做的鞋墊交給弟弟,便連夜東渡黃河而去……六月里,顧青又來到這里。在莊稼人求雨的隊伍中,他找到了憨憨,憨憨把鞋墊交給了他。
顧青奔到河邊,只見安詳而深沉的黃河仍緩緩向東流去……
【鑒賞】
影片《黃土地》是中國青年一代導演探索電影的重要作品,它的出現代表著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青年一代電影藝術家對中國文化的思考,對中華民族的情感。這種思考和情感,不在于他們表現了黃土高原的農村題材,而在于他們對這種題材的重新陳述。
在《黃土地》的影像系列中,環境成為與人物同樣重要的表現對象,在國畫一般高遠視角的鏡頭中,出現了暖黃色的起伏而舒緩的山山峁峁,它們很少刀砍斧劈的硬直線條和尖厲棱角,卻有一種內在的深厚力量。它的表層土壤雖然瘠薄,卻透著一種溫暖。影片低機位拍攝的黃河鏡頭,也顯得平靜安詳而底蘊深厚。這一系列影像符號,都暗示著新一代電影藝術家對我們民族的理解。
在這些鏡頭里,黃土地博大而寬廣, 占去了鏡頭畫面的四分之三,農民在視線中,卻小到成為黑點,遠遠地走去。人物出畫入畫的方式,也不是從左右兩邊走出來或走進去,而是讓他們漸漸隱到土地當中,或者從土地后面翻上來。影片中許多構圖采用了國畫中黃土高原的表現手法,將地平線安排在畫面上方,用以表現土壤的渾厚沉重。在老漢、顧青和憨憨三人排成一列吆牛犁地的畫面里,黃土地占了鏡頭的絕大部分,天空留得很少,夕陽晚照下,一個小小的行列在高高的峁頂上緩緩移動。翠巧爹在這樣一個空間環境中對顧青說:“讓你這么一腳一腳地踩,一犁一犁地翻,換上你,行——你不敬它。”這種種影像布局和對話設計,表現了人與土地的血肉聯系,表現了土地對人的優越,人對土地的依賴和敬畏,敘述著農民們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到它的懷抱中去的循環過程,揭示著農民依土求存的文化實旨。
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大量同景別、同機位、同鏡頭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鏡頭反復出現,它們表現著農民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永恒勞苦,記錄著日復一日,緩慢而單調地永遠重復的農民生存狀態。翠巧爹在攝影機面前泥塑般默然靜坐,他目光渾濁,舉止遲緩,艱難的歲月在他粗黑的臉上刻下了溝壑般的皺紋,靜態攝影在這里記錄著千百年來承受精神重負和肉體熬煎的農民的苦難命運,記錄著歷史的節奏,揭示著歷史的凝滯。然而,翠巧爹第二天一到峁地上便判若兩人,他扶犁揚鞭,精神抖擻,吆喝耕牛,聲音宏亮。這是因為,土地是他的生命,那其中傾注著他的全部熱情和希望。在這些畫面里,農民的農耕生活得到了尊重,農民及其歷史地位得到了尊重。在這里,農民生活的政治屬性是次要的,而他們自古延續下來的生存狀態是重要的。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上,這種生活都存在著,以往的歷史原本是農耕生活這個樣子,我們為窺見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歷史“真跡”和原貌激動不已。翠巧爹可以呆滯地默坐,可以用老邁蒼涼的歌喉唱出辛酸的曲子,抒發著他那深不可測的情感世界。他有根深蒂固的,十分狹隘的土地觀念,卻比我們對土地的感受要豐富深刻得多。他愛女如命,有著無限溫暖的仁慈之心,卻不自覺地隨著歷史的邏輯把女兒逼向火坑。我們聽到他用極不忍心的口吻對翠巧說:“為這事爹打過你,……可誰家的女子不是走這條路?……爹盼著你比你姐命好,……再說,你定的是娃娃親,定錢,一半發送了你娘,一半湊數給你弟定婆姨了……”在求雨中,我們看到了翠巧爹的愚昧,又看到他身上那種駕馭自然力的夢想。翠巧爹又就成了某種歷史現象的代表。
影片中翠巧形象的出現,像以往電影中的女性一樣,成為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符號。但對翠巧命運的描寫,有了新的深度,即翠巧與命運抗爭的艱難,主要不在于壓迫窮人的地主老財或惡勢力,而在于把她拉扯成人,給了她無限仁慈和溫暖的父親。我們清楚地看到,當父親坐在炕頭,翠巧只敢低頭燒火,不敢談笑言語。父親一出門,她的燒火、舀水等一系列動作,就顯得歡悅和愉快,她就敢與顧青談話打聽自己想知道的新鮮事兒,……父親對女兒已經形成了精神上的壓抑。在出嫁這一最擔心、最害怕、最不情愿的事情上,逼她成親的是她父親。在男權文化的社會系統中,女人受男人的支配,女兒受父親的支配。女兒若要報答父親的恩愛和仁慈,只能以孝順的方式,服從父親意志的方式。翠巧既為女性又為子輩,這就決定了她的地位和價值:作為商品,為長輩——母親送葬而換錢,為男性——弟弟娶親而換錢。貧窮的農民家庭只能按照文化的語法,拿出女兒來承上延下。影片前半部出現的“框中之框”鏡頭里,翠巧站在門邊,她的左面貼著的那個“三從四德”的黑字紅條,已經寓示了她的未來歸宿。這種歸宿還從色彩上顯現出來:翠巧出嫁時,伴隨著紅衣、紅襖、紅褲、紅蓋頭,可是她一走出遮著紅轎簾的轎子,就永遠被穿黑衣的男性所主宰。過了門,等待她的是一只男人的黑手。封建婚姻的必然悲劇在影像表現上已經顯而易見了。然而翠巧并不服從男權文化結構所規定的秩序,她不聽父親囑咐,不受丈夫的支配(違背莊稼人的規矩),甚至等不得顧青求得組織上的批準來接她(不顧公家人的規矩),毅然逃離夫家,拒絕憨憨的勸告,在江流湍急、水情兇險的時刻,獨自撐船,夜渡黃河(違逆老天爺的規矩),渾濁的波濤吞噬了她翠巧的死,控訴著男權文化結構的黑暗和壓抑。
統觀全片,不難看出,影片追求著一種外部真實基礎上的內部真實。從整體上看,它是大塊寫實與大塊寫意的結合。大塊的寫意主要體現在打腰鼓和求雨等場面上。在影片里,求雨并無具體環境,農民來自何處、在何地求雨都無具體交待,而且陜北地廣人稀,求雨儀式一般僅有二三十人。可影片用了五百個農民,而且一律上身光膀子,下身黑褲子,頭戴柳條圈。拍這場戲的前半部時,導演采用了靜態攝影,鏡頭內的場面調度是:讓農民排列成行地跪在地上,虔誠地唱求雨歌,祈天降雨,與現實求雨場面相比,它在陣容和氛圍上已大大夸張。在拍這場戲的后半部分時,導演采用了移動攝影,一共安排了六個鏡頭,鏡頭內的場面調度是:讓農民拼命地亂跑,有意將前邊規范化的東西打得七零八落,造成了一種人海如潮的視覺沖擊,表現了一種盲目的力量。這種人對水的敬畏和乞求,來自一種古老的情緒,它在我們民族的遠古神話如“女禍補天”、“大禹治水”中已經得到充分表達,影片把握住現時農民觀念同久遠神話的傳承關系,并在銀幕上加以強化,可以說是對遠古神話精神的感應和呼喚。馬克思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已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所以,神話“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13頁)遠古時,我們的祖先還未支配自然力,他們創造出這種神話是很自然的,如果說我們至今依然未支配或未完全支配自然力,那么這個古老的神話就還不會消失,它的精神就依然起作用。因此《黃土地》的“祈雨”場面表達了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真實。
在拍打腰鼓這場戲時,為了表現農民掌握自己命運的覺悟力量,呈現他們的翻身喜悅,創作人員在藝術上進行了一定的藝術強調和夸張,畫面內農民大幅度的擊鼓動作和強烈的跳躍節奏,與畫外的鏡頭調度相呼應,產生了強烈的視聽沖擊力,進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但是,全片也無處不存在著令人信服的真實:從落滿塵土的白羊肚頭巾到布滿補丁的黑粗布衣褲,從土炕土灶到院落石磨,無一不散發著陜北的氣息。我們看到窯洞里由于幾代人煙熏火燎所顯現的黑暗,以及家徒四壁的貧窮, 由于缺少文化, 目不識丁,門框兩邊的紅色對聯上僅只畫著一個個黑色的圓圈。娶親宴席上,吃不起魚便刻只木頭魚盛在盤子里,撒上真的調料。黃土高原由于長年水土流失,地表貧瘠,草木疏落,攝影機通過不動的視角,表現了它巨大的沉靜。青年一代電影藝術家真誠地在民族貧窮、落后的現實面前擺正了機位,用靜止的全景、大全景把農民生活的艱難和惡劣的生態環境攝入畫面,用那沉緩的搖動鏡頭撫今追昔,發出低吟的長嘆。我們將在《黃土地》中永遠感受到他們對民族深摯的赤子之愛,對這片黃色土地的骨肉之情,對農民內在力量的歌贊與敬佩。
上一篇:《魔鬼附身》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2001年:太空遨游》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